江華
目前,“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仍占較大比重,崔巒老師曾針對該現狀大聲疾呼:閱讀教學要跟內容分析式教學說“再見”,要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幫助學生習得語言表達的方法,實現閱讀教學“美麗的轉身”。對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具備敏銳的表達意識,基于表達的視角解讀文本、指導閱讀,追求課文內容理解與言語形式揣摩的高度融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基于文體特點,究深意
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中要直面語言,基于教材內容和形式的內在價值,通過精心設計言語活動幫助學生感悟教材的深意,提高表達能力。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筆者基于表達視角,在學生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分四個環節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關注表達。
環節一,教師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表示大典進行時間及過程中的各項活動,做上批注。學生思考、討論后提取每段主要信息:奏國歌、毛主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國旗、鳴禮炮、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閱兵盛況、群眾游行。這樣,課文的構段布局圖式自然地呈現在學生頭腦中,學生也自然明白了要按時間順序將典禮的各個過程介紹清楚。環節二,教師追問:出席典禮的有誰呢?有多少人呢?其中主要寫了誰呢?這樣就把教與學的思路迅速聚焦到文章的主要人物——毛澤東主席身上,從而巧妙滲透了“點面結合”這一場面描寫的基本表達方法。環節三,引導學生懂得寫場面要融入情感:①開國大典這樣盛大的典禮,如果只按照時間順序介紹,易給人以單調、生硬之感,但這篇文章并未讓我們有這樣的感覺,是什么原因?②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的內心不平靜?標注出來,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并說說讀后的感受。③找出文中寫毛主席的語句,畫出來讀一讀,體會作者以及參加典禮的三十萬群眾的情感。這樣層層深入,幫助學生明白了寫場面要融入情感,以避免生硬枯燥,并關注了本組課文主題:走近偉人毛澤東。環節四,將學習的目光聚焦于課文的第6自然段,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將重點片段的品讀與表達的訓練相結合:“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都傳到了哪些地方?人們聽到雄偉宣告時的場面又是怎樣的?請寫一寫。這樣,“點面結合”的寫法自然滲透其中。學生進行了語言表達的實踐,情感方面也進一步得到體驗。
這樣充分利用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從表達的視角和單元主題出發,入乎其中,化乎其內,遷移運用,在文章的“言”與“意”之間反復走幾個來回,在文本“言與意”的轉換上著力,直面語文教學的本質。
二、基于材料的選擇,探匠心
不同文章有不同的寫作思路,選材上也有各自的匠心,引導學生搞清文章思路和選材用意,學習不同的表達特色,是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師常通過列表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威尼斯人的生活與小艇密切相關”這一內容。筆者以為,對這一內容的探究不應就此打住,而應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作者為什么選這些人來寫小艇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表達的奧秘:商人、青年婦女、孩子和保姆、老人和全家,從年齡上看,包括老中青;從性別上看,囊括男女;從性質上看,工作的、休閑的、禱告的,不一而足。這些人,可以說是威尼斯人的代表,不僅是這些人,所有威尼斯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小艇。由此可見作者并非隨手拈幾人來寫,而是作者選材的匠心之所在。學生掌握了文本內容后,教師再從表達的視角追問,引導學生揣摩文章選材、布局等表達方面的用意與匠心,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為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基于學生的認知,悟方法
教育家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基于學生的認知途徑,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質疑,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幫助學生構建語言學習與運用的圖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據題質疑:課題是“毀滅”,為何課文卻用大量的筆墨來寫“輝煌”?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即以反襯的手法來表達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一中心意思,給人以震撼的效果。《父親的菜園》一課,學完課文內容后有學生質疑:文中父親怎么那么不順利呢,因修公路失去了菜園,新菜園剛修好就被大雨給沖了,種好的菜又不吃,當肥料,真費勁!教師當即把“費勁”兩個字板書在黑板上,并告訴學生這兩個字很有價值,引發學生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這就是篇章的布局,一波三折的情節引人入勝,如果不“費勁”,菜園一開就行,菜一收就吃,印象就不深刻了。學生在質疑、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中感悟表達方法,扎實提升篇章建構的能力。
四、基于詞句的品析,練表達
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節性的描寫是達成語言文字運用目標,學習表達的重要媒介。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品讀關鍵詞句,順藤摸瓜,有深度、有廣度、立體式地揣摩關鍵詞句的秘妙,悟出表達的方法和訣竅,從而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一特殊句式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傳達了極其厚重的情感,其他句式難以代替。若直接表述成“他一直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兩句話意思雖一樣,但后者表達的情感就變得直白平淡,原文中的句子所傳遞出的焦灼、急切的感受蕩然無存。所以,要理解前一句話,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思考:挖了8小時,父親怎么樣了,其他人做了什么?挖了12小時,父親怎么樣了,其他人做了什么……挖了36小時,父親變成什么樣了,其他人做了什么?這樣的追問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充分理解人物的情感,從而弄明白作者運用這些文字表達的意圖。這樣的教學,是從表達視角教學生閱讀,引導學生不僅關注文本的內容,還關注文本的言語表達形式,學習表達的方法。這是從文本的表達視角切入,展開閱讀教學的核心要義。此時的學生觸景生情,情動而辭發,不吐不快。
我們應當用好課文這個例子,基于表達的視角指導閱讀,從篇章建構、品詞析句等維度,基于單元目標提煉出適切學生學習程度和發展特點的表達培育點,尋求閱讀、表達之間的“再平衡”,引導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實現“例”的增值,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