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
筆者在所任教的班級實施了合作“究”錯的活動,讓訂正作業不再是簡單的復制與改正,而是一次新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究錯”非彼“糾錯”,二者是包含關系,“究錯”中包含糾錯,“究錯”的步驟包括了找出錯誤、分析錯因(合作組內說一說、寫一寫)、得出正解、匯報總結。通過合作環境下的“究錯”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一、學生訂正行為的分析與思考
1. 為訂而訂,不理解批改作用。
作業批改是實現學習優化的重要媒介,學生通過教師對自己作業的批閱,來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明確自身知識的不足之處,從而改進學習方法,以提高解題正確率。這是就教師而言最希望得到的教學效果,但事實上很難做到,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學生對訂正環節的輕視很常見,真正能理解批改的作用的學生少之又少。
2. 為做而做,教師引導行為錯誤。
“題海戰”的教學方法經久不衰,教師與家長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多練就一定能提高成績。試問教師,能做到絕大多數學生理解訂正中的深意嗎?因為教師無暇顧及學生是理解后操作,還是抄的、看的、聽來的,學生只在乎的是“我訂正完了,老師給我打上等級了”,至于懂不懂則不重要。
二、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實施的構想
合作“究錯”,此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交流錯題的解題思路,再進行訂正分析。若組內成員都有疑難的問題,可以與其他組進行探討,也可將題目呈現給教師,由教師參與組內或班內共同解決。在合作“究錯”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在思維的交流中分析出錯的原因,在研究中提升元認知能力,實現構建知識體系,盡可能避免犯同類錯誤,提高學習效率。在整個合作“究錯”實施的過程中,讓組內成員的學習活動緊密聯系成一個整體,培養學生分析、交流、概括、質疑、運用和歸納信息的能力。
(二)實施的策略
1. 組織性策略——構建團隊,創造合作機會。
筆者將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成了數個合作“究錯”小組,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平衡分配,其余學生隨機分組,組里選舉一名組長,一名副組長,負責組織組內同學的小組合作,引導幫助組內同學進行數學活動。組內異質為成員間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保證了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
教師在構建小組時應注意:要為那些后進生、性格特殊的學生尋找合適的位置。例如,有點小心眼的、脾氣不好的學生要與寬容大度的學生安排在一起,性格內向的要和外向張揚的學生安排在一起等,這些情況都要考慮到,盡可能保證組員間關系融洽。
2. 資源性策略——搜集錯誤,形成錯題匯。
學生的每一個錯誤都能體現他們對于知識掌握的缺失。因此,教師平時批改作業時要注意收集學生的錯題范例,并對其進行錯因分析。讓教師將“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結合起來,不斷改善教學行為。同時讓每位學生都擁有自己的錯題摘錄本,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常見的、有代表性的典型小錯誤提供給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3. 突破性策略——研究錯誤,讓錯誤對學習有利。
要想保證一項活動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效,必須要有活動方案和明確的分工。首先由學生自己分析記錄錯誤原因,寫出訂正的過程,然后由組內成員一起幫助分析,在組內共同交流。組長除了和組員有這些共同任務和責任外,還要合理分配組員的工作、記錄組員發言情況、評價組員表現等。只有合理分工才能友好合作,提高合作成效。
采取了合作“究錯”后,學生們不再應付式地訂正作業了,而是小組4人圍坐在一起對錯題進行觀察、交流、分析,想一想: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正確解題思路是怎樣的?為什么要這樣做?我應該怎么辦?在碰到對題目存疑時可以進行組間交流或請教教師。最后有個集體反饋的環節,由組內派代表(每次的人選都要不一樣)反饋組內錯誤率比較高的題目或者有存在解決困難的題目,重在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語言的表達要規范,舉例來說:①下面由我代表我們組跟大家匯報,我們對本題是這樣理解的,因為……所以……②題目中的關鍵詞(句)提示我們……③我們組成員做錯的原因是……因此,這題大家要注意的地方是……集體反饋完畢,由本組負責人負責檢查組員訂正的作業并一同上交教師。
(三)實施的保障——有效評價,激發研究欲望
1. 批語式評價。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鼓勵的語言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鼓勵評價,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成就感,能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不斷地反思與調整自己的學習。
2. 獎勵式評價。
每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學生對于這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筆者以獎勵的形式發放的“作業免做卡”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天學生的表現都會根據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進行加星,每天表現好的加一顆星,這是學生對彼此努力的肯定,每集滿15顆星就可以換一張“作業免做卡”,這張通過自己努力換來的“免做卡”是對他們努力學習的獎勵,可申請免做某一天的數學家庭作業。
3. 捆綁式評價。
動機激發理論認為:激發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評價的方式不能僅限于個人的評價,還要對學習小組進行評價,讓每個成員都覺得自己是小組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團體中的一分子,不能因為個人的表現影響到整個小組。
學習小組的評價采取“積分”的形式,黑板上的一角有各個小組的得分公布,根據平時課堂的表現情況,作業完成、訂正情況,成員的進步幅度,教師對作業的抽檢情況進行加減分。每周五對各小組的得分進行排名,對得分前三的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加星獎勵。這樣的評價方式能促使每個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課堂、班級共同體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