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麗芬
【摘要】 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對小學生來說,就更加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厭煩數學了。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
【關鍵詞】 培養 小學生 數學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152-01
0
一、組織游戲,激發興趣
低年級兒童連續集中注意力,只能保持15分鐘左右,但要組織他們做游戲,就能吸引注意力,幾小時都能保持,如果在教學中讓學生參加游戲活動學習數學知識,那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學中進行游戲,就能起到調節劑的作用,產生一種愉快輕松的學習氣氛,我在講相遇問題時,精心設計了一個競爭上崗司機的游戲,不合格不發駕駛證,學生非常感興趣。同桌的兩位同學分別拿著老師給的紙板做的小汽車,讓他們連續幾次開車。第一次開車讓學生各自自由開車,這是初步感知,第二次開車讓學生相向開車,理解什么是“相向”或“相對”,第三次開車讓學生明白同時發車和不同時發車,第四次開車讓學生演示相遇和不相遇各怎么開,第五次開車,讓學生體會相遇時間……一次又一次開車,學生一點也不厭煩,循序漸進,在開車的過程中突出了重點,突出了難點。最后學生自己都能把題目解出來,個個成為了合格的司機。整節課圍繞開車這個游準進行的,學生個個精神飽滿,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發展興趣
好奇,是小學生的又一心理特點,為讓學生的興趣在新奇的學習情境中得到發展,我在教學程序中盡量注意新奇的因素設計,以達到寓思于趣、寓意于樂的目的。例如在教 “應用題”時,我創設了“幫兔弟弟算蘑菇”的情境:先投影出“幫兔弟弟算蘑菇”的內容:在一片幽靜的大樹林里,兔媽媽與兔姐姐采了些蘑菇,兔姐姐要兔弟弟算出蘑菇的朵數。兩道口算題是:(1)兔媽媽采了8朵蘑菇,兔姐姐比兔媽媽少采2朵,兔姐姐采了多少朵?(2)兔媽媽采了8朵蘑菇,兔姐姐采了6朵蘑菇,它們一共采了多少朵?然后根據新的畫面配音讀題:兔媽媽與兔姐姐一起去采蘑菇,兔媽媽采了8朵,兔姐姐比兔媽媽少采2朵,它們共采多少朵?最后,教師說:“在幫兔弟弟算薯菇中,我們班的小朋友表現得很機靈。兔弟弟、兔姐姐、兔媽媽正捧著鮮花向大家祝賀呢,你們看,它們送的鮮花中有紅花47朵,比黃花多10朵,一共送了多少朵?”
這堂課根據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把復習、新授、鞏固等幾個教學環節串編成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借助投影,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思路活躍,順利地完成了由解答簡單應用題到解答復合應用題的過渡。
實踐情景的創設,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色彩。如二年級中的表內乘法口訣,在教完之后進行一節實踐課的教學。可以這樣創設情景的:秋天到了,你們想欣賞秋天的景色嗎?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美啊!大家想不想去秋游?但秋游時在家都得帶點心,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價錢:面包,2元;蘋果,1元;梨,2元;炸雞腿,5元;話梅,3元;果
凍,5角;可口可樂,4元;餅干,2元……讓同學們20元買秋游點心,你計劃怎樣買,既要吃得飽,又要吃得好,請同學們用前面學過的知識,看誰安排得最合理?這樣的情境創設,把知識點融在情境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趣愛好,知識掌握的情況解決問題,既達到傳授教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境。
三、組織競賽,強化興趣
小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特點,引導兒童開展一些競賽性的練習,就能喚起學生的內驅力,激發斗志,調動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常搞速算比賽,爭當教學小博士、巧算家、智力競賽和師生競賽等。例如:教7+8=?先讓學生算出得數,引導學生回顧怎樣想的?學生講述,教師板書:并命名:丁一法:因為8+8=16, 7比8少1,所以7+8=15。張鵬法:7可以分成2和5, 2+8=10, 10+5=15w…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好?哪組得“智慧星”最多。孩子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最后評出這節課的“小博士”,還評出優勝組。
教學中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競爭意識引人課堂是很有必要的。一節課上完后進行課堂小結,本是很枯燥的,可是教師把小結弄成“擂臺賽”一點也不枯燥,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一個學生當“擂主”,其他學生根據當堂學習的內容向“擂主”頻頻質疑,若“擂主”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回答或回答錯誤,則由提問的學生自述答案,然后上講臺成為“新擂主”。這樣的好勝心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促使學生自覺地、靈活地運用新舊知識。
這樣的比賽,兵對兵,將對將,學生人人都有獲勝的機會,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強化。
四、成果激勵,鞏固興趣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興趣,往往呈現出短暫、易于遷移的特點。而能力的獲得要求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使之鞏固、持久。因此,必須經常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自覺地學習。用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鞏固學習興趣,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和提高學習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編題訓練,培養學生編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在編題練習中,對不同年級運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訓練,如選擇合適的條件或問題把題目補充完整、仿照某題編題、看圖看式看數編題、看文字或關系式編題等。同時再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解答,如學生自編自解、你編我解、合編合解、一人編大家解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或提出問題或補充條件,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此時,我對不同學生的思維成果,都給予肯定或表揚。這樣既促進了學生之間互助互學,又使大家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學習興趣也隨之得到了鞏固。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