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欣
摘要:目的 探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取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1月~12月接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70例進行研究,納入研究對象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根據臨床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30例采取針灸治療,研究組40例采取針灸聯合推拿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總分,并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76.67%(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VAS評分、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總分無明顯差異(P>0.05),但研究組治療后分別為(2.54±1.04)分、(26.77±0.32)分,對照組依次為(4.32±1.75)分、(19.84±1.32)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取針灸聯合推拿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緩解疼痛、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值得借鑒。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針灸;推拿;疼痛
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指的是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部損傷、頸椎肥厚增生等造成椎間盤脫出、頸椎骨質增生及韌帶增厚,最終對頸脊髓、血管、神經等造成刺激或壓迫誘發一系列綜合征[1]。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中老年人常見多發病,在頸椎病中占了56%左右,主要因頸椎側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致[2]。中醫療法包括針灸、推拿、中藥內服等,為了進一步探討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筆者對接診的患者實施了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共計有70例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為加蓬共和國利伯維爾中加合作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納入研究時間2015年1月~12月。納入研究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確診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3],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5~65歲,均值(48.3±4.9)歲;病程2 w~10年,均值(4.8±1.1)年。研究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7~66歲,均值(47.9.7±4.2)歲;病程1 w~11年,均值(4.9±1.4)年。在前述一般資料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用針灸治療,研究組則采取針灸聯合推拿治療,措施如下:①針灸:取穴主穴有頸椎夾脊穴、鳳池穴及大椎穴等,并根據癥狀不同辯證取穴,上肢前外側疼痛顯著需加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上肢后外側、肩胛區疼痛顯著需加消濼穴、中渚穴、外關穴;上肢內側后不疼痛顯著需加極泉穴、靈道穴、神門穴;枕部、頸部疼痛明顯需加風池穴、天柱穴、率谷穴等。針灸治療期間,進針以捻轉得氣后灸療頸部穴位,留針25 min。②推拿:督脈線實施按揉、一指禪推法,5 min;頸夾脊穴實施按揉、一指禪、擦法,5 min;肩胛部實施滾法、擦法、拿法,從肩峰往頸根部實施治療,5 min;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實施拿捏,腋下臂叢神經實施橫撥。患側上肢實施連續性牽抖,2~3次,肩背、上肢則實施拍打,注意力度適宜;若患者有拇指麻木,可對患頸5-6椎間隙實施點按;若食指和中指麻木,可對患頸6-7椎間隙實施點按;若無名指和小指麻木,可對患頸7、胸1椎間隙實施點按。點按時間2min。兩組患者均以連續治療1 w為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總分,并對比分析。
1.4評價標準[4] 本研究療效評價標準如下: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癥狀、體征等完全或基本消失,肌力恢復至正常水平,日常工作與生活恢復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癥狀明顯改善,無顯著壓痛點,肌力基本恢復,偶爾勞累后有輕微頸部不適,基本強度工作與生活可完成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癥狀、體征有所恢復,能從事一般強度工作與生活為有效;治療后未能達到前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 18.0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均數(x±s)表示,予以t檢驗,以P<0.05作為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組間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76.67%(P<0.05)。
2.2組間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總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VAS評分、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總分無明顯差異(P>0.05),但研究組治療后分別為分,對照組依次為(4.32±1.75)分、(19.84±1.32)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頸椎病主要是因頸椎骨關節、頸椎間盤、肌肉、軟骨等出現退行性變化,繼而造成神經、脊髓及血管等損傷的一系列癥狀。其中有50%~70%患者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以頸肩痛為主要表現,病情進展后頸肩痛會明顯加重,且部分患者還可能有上肢放射性疼痛、肌肉萎縮,以及手部活動障礙、激勵減退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需加強重視。中醫治療包括藥物內服、針灸及推拿等,單用療效并不理想,為此筆者本研究采取聯合治療。
筆者針對接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70例進行對照研究,根據療法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單用針灸治療,研究組則實施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后研究組疼痛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總分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針灸與推拿治療機制在于經減輕或者消除以頸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叢的刺激與壓迫等,誘發部分細胞的蛋白質分解,產生類組織胺與組織胺等,加上推拿手法的熱能效應,可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針灸療法處理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有效調控交感神經活動,并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或緩解血管痙攣,使得炎性物質更好吸收,進而改善水腫、病灶缺血缺氧等癥狀。推拿療法可有效促進肌肉組織舒緩,有效調整病灶局部血運,實現疏經通絡與活血化瘀效果,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減少組織錯位,拓寬了椎間間隙、椎間孔等癥狀,更好地改善組織粘連、神經受壓等,并促進頸椎狀況改善[5]。二者聯合治療,可以達到協同作用,提升療效,改善癥狀。
綜上所述,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取針灸聯合推拿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緩解疼痛、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胡艷.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7):26-28.
[2]鄭建虎.神經根型頸椎病通過針灸推拿治療的效果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6,16(21):335.
[3]馮愛春,褚春華,曹靚,等.牽引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12例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5):378-379.
[4]張蕊,陳濤平.針灸聯合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1(23):2545-2547.
[5]劉忠毅.針灸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5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37(7):73-74.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