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榮 何雪皎
摘要:康復鍛煉在顧客患者術后護理過程中意義重大,可以有效避免消除水腫、肌肉萎縮,預防關節僵硬與粘連,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醫患雙方對康復鍛煉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引發較為嚴重的術后并發癥,基于此筆者對于康復鍛煉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康復鍛煉;骨科護理;應用
1 康復鍛煉對骨科護理的重要性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醫學理念的轉變,康復醫學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對于骨折術后患者而言,康復鍛煉對骨組織原有功能的恢復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可以大大降低致殘率。康復鍛煉是指通過肌肉主動收縮進行的主動運動以及外力幫助關節肌肉活動的被動運動,以實現維持肌肉關節活動,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加速血液循環并預防畸形的一系列措施的總稱,如若骨折患者僅采取復位固定術,而忽略了功能鍛煉的話,很有可能造成比原發性損傷更為嚴重的永久性傷殘。
1.1有助于避免或消除水腫與肌肉萎縮 外傷手術1~1.5個月內是創傷愈合期,在此期間受傷的肢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此時必須知道患者將患肢抬高使其高于心臟水平,便可緩解靜脈回流,消除患肢腫脹。骨科護理中進行康復鍛煉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盡快恢復廢用的肢體,避免發生肌肉萎縮。
1.2預防關節僵硬粘連 骨折患者由于肌肉長期不活動,會發生靜脈淋巴等的瘀滯,進而引起水腫,最后由于漿液纖維蛋白逐漸滲出而導致關節僵硬粘連。為了防止關節粘連的出現,須在骨科護理過程中引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的康復鍛煉,包括等張訓練、等長訓練及等動訓練等,這種靜力性肌肉收縮訓練,無需關節活動,便可增長肌肉力量,非常適用于骨科護理康復訓練。
1.3骨科患者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 康復訓練作為骨科護理中的重要部分是骨科手術治療的延續,關系著骨病患者能否獲得良好的功能恢復效果,骨科康復鍛煉通過預防功能障礙、促進骨功能恢復、進行功能代替等環節,最終達到恢復骨組織運動功能的目的,有效提高骨科手術成功率,大大降低致殘率。
2 康復鍛煉的常用方法
在骨科護理中進行康復訓練時,必須由主治醫生與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鍛煉計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切忌急功近利。
2.1疼痛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要根據骨科患者實際情況,客觀對待患者對疼痛的反映,不能以自己的體驗進行主觀評判,護理人員對疼痛的原因、機理及有關知識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釋以克服患者焦慮、恐懼等負面心理從而增強其與疾病抗爭的信心,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減輕病痛的措施,每次鍛煉以病患能耐受為限度,以此類推逐漸增加鍛煉幅度,并讓患者明白,關節長期固定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關節僵硬,發生纖維粘連而使骨骼喪失運動功能,從心理上得到患者的認可與配合,同時輔之以音樂療法、歡樂療法等。
2.2科學劃分康復鍛煉階段
2.2.1早期階段,是指骨折后2 w內,這一階段進行康復鍛煉的目的在于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并有效消除腫脹,避免肌肉萎縮癥狀的出現。在患者肢體腫脹疼痛情況下容易發生再移位,故而康復鍛煉的重點須放在患者其余肢體肌肉主動舒縮上,骨折部位上下關節暫不能活動。
2.2.2中期階段為骨折兩周以上,此時患者肢體腫脹已經消退,局部疼痛已有所減輕,骨折處纖維連接已經較為穩定,為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可以進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運動,并根據骨折處關節恢復狀況與穩定程度,逐漸增加活動強度,但上述過程必須在醫護人員幫助與指導下進行。
2.2.3晚期階段骨折已基本愈合并且外圍固定已經可以去除,這一階段是康復鍛煉的黃金時期,尤其對于缺乏早中期康復鍛煉的患者,應該通過這一階段的康復鍛煉盡早消除肢體與關節部分的腫脹與僵硬,盡快恢復關節與肌肉的運動能力與正常功能。
3 資料與方法
3.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9月~12月收治的96例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即每組48例。實驗組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為38歲;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40歲。對兩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經驗證P>0.05,具有可比性。
3.2方法 針對上述兩組骨科患者實例,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手術配合藥物治療及術后護理),而實驗組患者除采用常規治療外,提前針對病患心理、身體狀況對其進行康復鍛煉,并根據手術部位的不同,指導患者進行骨功能康復訓練,治療時間6個月,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恢復狀況。
3.3統計學處理 對文章中所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具體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對分析結果進行χ2檢驗,經驗證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基本上完全恢復的情況視為痊愈[男27例(占90%),女13例(占83%)];生命體征顯示正常且明顯改善的情況視為顯效[男1例(占3%),女3例(占16%)];生命體征顯示正常但是骨科恢復不完全情況視為有效[男1例(占3%),女1例(占0.5%)];無任何改善的情況視為無效[男1例(占4%),女1例(占0.5%)]。
4 結論與建議
骨科疾病屬于多種混合型疾病,包括肌肉骨骼創傷、骨折、脫位、肌腱損傷、關節損壞等等,如只對患者進行常規手術治療及術后護理,常常會因為錯過最佳康復治療時機而使患者恢復緩慢,甚至引發其他并發癥的出現,總之,尤其是骨科患者在進行常規手術質量后的康復鍛煉對于肢體功能迅速恢復到損前狀態具有顯著的醫學意義,為了強化康復鍛煉,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4.1提高認識,加大投入 醫院各科室必須端正對骨科護理中康復鍛煉重要性的正確認識,本著對患者負責、對健康負責、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提高醫護人員對護理學科與康復鍛煉的重視度,積極推廣醫護工作中好的做法與經驗而剖析與反省醫護工作中的不良做法與后果,建立獎懲激勵機制以提升醫護人員對骨科護理中康復鍛煉的重視。在醫師做出手術治療措施后,護士在骨病患者恢復階段起著關鍵性作用,其應對患者的康復鍛煉程度進行科學評估,遵照醫囑為患者指定并敦促執行各項康復鍛煉活動,促使骨病患者及早恢復骨骼機能。
4.2堅持康復鍛煉的護理原則 康復鍛煉非常耗費時間,而且見效緩慢,所以大多數醫護人員不太重視恢復期的康復鍛煉,但是出于為患者考慮,醫護人員必須以平易近人的服務態度,站在患者立場真正關心體貼患者疾苦,在良好醫患關系條件下才可以得到患者配合,使其按照康復鍛煉的原則、方法進行康復鍛煉,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骨折愈合盡快恢復。
4.3提高康復鍛煉護理活動質量 在醫護人員樹立良好醫風醫德的基礎上,對骨科護理中的康復鍛煉進行正確定位,建立良好的醫護人員學習響應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骨科康復鍛煉護理活動質量,醫院定期開辦各類康復鍛煉講座、培訓及學術交流等活動,不斷將先進的理論運用于骨科康復鍛煉實踐,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劉瓊芳.康復鍛煉在骨科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求醫問藥,2012,10(5).
[2]王秋艷.疼痛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0(3).
[3]魯青.早期康復鍛煉對骨科患者預后的影響[J]特別健康,2014(3).
[4]李穎,等.膝關節骨肉瘤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鍛煉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51).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