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樂 萬趙偉 李堅
摘要:目的 探究16排螺旋CT診斷胃癌淋巴結轉移的可行性與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35例胃癌患者進行本次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來診斷。與此同時,此30例胃癌患者實施常規增強CT灌注掃描以及常規CT掃描。結果 此35例患者中有22例出現淋巴轉移,有13例未出現淋巴轉移,患者的淋巴轉移概率為62.86%。淋巴轉移患者的腫瘤直徑與無淋巴轉移患者的腫瘤直徑之間產生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淋巴轉移患者的BV以及PS高于無淋巴轉移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T診斷出現淋巴轉移的患者有22例,未出現淋巴轉移患者有8例,和手術病理進行對比,16排螺旋CT診斷胃癌患者淋巴轉移的敏感性為75.86%,特異性為88.89%。結論 16排螺旋CT診斷擁有更好的特異性以及敏感性,在臨床中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16排螺旋CT;胃癌淋巴結轉移;可行性;價值
胃癌目前屬于較為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來,該疾病的死亡概率有所降低。胃癌在我國是繼肝癌、肺癌以及乳腺癌之后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1]。該疾病在發病初期并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臨床表現,而在患者發現身體異樣之后就已經進入進展期,而進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概率相對較低[2]。而淋巴結轉移屬于胃癌轉移的重要途徑,如果進展其胃癌患者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情況,5年的生存概率相對較低。因此,正確判斷患者淋巴結是否出現轉移,以及淋巴結轉移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醫生為患者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并且能夠有效地判斷患者的預后情況。
就目前而言,超聲檢查、十二指腸造影以及內窺鏡等方法都能夠檢測胃癌,然而上述檢查方法對于進展期胃癌的判斷不準確,不能夠真實將患者胃癌淋巴結轉移情況反映。如今,臨床中開始運用CT來為患者進行診斷,而傳統的CT診斷不能夠對進展期的胃癌局部浸潤的大小進行很好的識別。因此,我院對16排螺旋CT診斷胃癌淋巴結轉移的可行性與價值展開系統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35例胃癌患者進行本次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來診斷。患者的年齡范圍在32~73歲,平均(52.53±2.63)歲;胃體部癌有10例,全胃癌患者有2例,胃竇部癌患者有15例,胃賁門部癌患者有8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來診斷,與此同時,此30例胃癌患者實施常規增強CT灌注掃描以及常規CT掃描。患者采用仰臥位,采用CT平掃患者上腹部,掃描的速度為0.8 s,層間距為5 mm,螺距1.35 mm。灌注成像:無層間距,層厚5.0 mm,電流80 mA,電壓120 kV,曝光時間50 s。
為患者實施靜脈注射碘海醇對比劑(300 mgl/ml),首先注射速度為3.0~4.5 ml/s,隨后延遲注射5~7 s,注射的劑量共為50 ml。在掃描結束后為患者進行第二次注射,注射的速度為1.0~1.5 ml/s,掃描患者的整個腹部上部。
1.3淋巴轉移判定 在患者進行診斷14 d之后,為其進行胃全切或者是次全切除,并且還需要為患者進行淋巴清掃,將清除的淋巴上報檢測,查看患者淋巴轉移為陰性或者是陽性。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來進行分析處理,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χ2檢驗計數資料,如P<0.05,則說明得出的數據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淋巴轉移情況 此35例患者中有22例出現淋巴轉移,有13例未出現淋巴轉移,患者的淋巴轉移概率為62.86%。無淋巴轉移小組的腫瘤直徑為(0.55±0.10)cm,淋巴轉移小組的腫瘤直徑為(0.86±0.11)cm,其產生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CT參數對比 通過表1顯示的數據結果可知,無淋巴轉移小組的PS和BV參數均低于有淋巴轉移小組,即P<0.05;而兩個小組的MTT和BF之間產生的數據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即P>0.05。
2.3 CT診斷效果 如表2顯示的數據結果可知,16排螺旋CT增強掃描診斷出胃癌患者淋巴轉移的敏感度為75.86%,特異性為88.89%,診斷符合概率為85.71%,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胃癌的致死概率較高,目前在臨床中對該疾病主要的治療手段為根治性手術,而淋巴結轉移是胃癌轉移的重要途徑[3-4],將胃癌患者尾部轉移的淋巴結進行徹底地清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患者的生存概率提升至20%。而如果切除到胃癌患者并未發生轉移的淋巴結,會對患者的部分免疫功能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5]。正因為不同發病期的患者淋巴結發生轉移的概率差異相對較大,因此,在胃癌患者進行手術之前,確定患者淋巴結轉移的范圍會對治療的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16排螺旋CT能夠將患者血管、內臟、淋巴結的密度以及大小形態做出動態顯示,有利于檢測淋巴結轉移的情況。該種類型CT對胃癌患者淋巴結進行診斷的主要依據為淋巴的短軸、長軸以及最大直徑等。就目前而言,胃癌淋巴結轉移的范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因此,胃癌淋巴結的診出概率會存在較多的差異。相關醫學研究表明,螺旋CT診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度會因閾值的提升而下降,漏診概率以及特異性會因閾值的提升而升高。
我院通過本次的臨床研究發現,密度相對均勻的淋巴結比較常見,以引流區域的淋巴結形狀最大,淋巴結的周邊呈現長毛刺狀或者車輪狀。融合型淋巴結通常會因為癌細胞的繁殖而導致其出現腫大的情況,該種類型的淋巴結轉移概率高達75%。目前醫學界為制定出相對精確的胃癌淋巴結轉移診斷方法。而通過研究,16排螺旋CT診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全面顯示淋巴結的形態特征以及病理特征,從而提升胃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精準性。
通過本次我院的研究結果可知,此35例患者中有22例出現淋巴轉移,有13例未出現淋巴轉移,患者的淋巴轉移概率為62.86%。無淋巴轉移小組的腫瘤直徑為(0.55±0.10)cm,淋巴轉移小組的腫瘤直徑為(0.86±0.11)cm,其產生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淋巴轉移小組的PS和BV參數均低于有淋巴轉移小組,即P<0.05;而兩個小組的MTT和BF之間產生的數據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即P>0.05。16排螺旋CT增強掃描診斷出胃癌患者淋巴轉移的敏感度為75.86%,特異性為88.89%,診斷符合概率為85.71%,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16排螺旋CT診斷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并且擁有更好的特異性以及敏感性,在臨床中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建溪,任剛,蔡嶸,等.多排螺旋CT診斷早期胃癌淋巴結轉移的準確性研究[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6,15(02):174-179.
[2]王勇,靳光華,付漢東.16 排螺旋CT診斷胃癌淋巴結轉移的可行性[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24):3661-3664.
[3]王珊,王超智.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在胃癌淋巴結轉移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07):97-99.
[4]黃裕存,曹治,林曉銳,等.128層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判斷胃癌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22):5047-5049.
[5]郭飛,馬宜傳,張俊祥,等.多排螺旋CT術前診斷胃癌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10):1378-1381.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