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川 劉傳哲
摘要:城鎮化不僅僅是一個人口在空間集聚導致城鎮規模擴張的過程,還是一系列緊密聯系的變化過程的綜合反映,既有城鎮人口與城鎮數量的增長,也有經濟、政治、環境、社會的發展演變。集聚效應是導致城鎮發生與演變的機制,金融的外部性是集聚發生的重要動力。金融驅動城鎮化發展的機制是通過金融的外部性與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兩個方面發生的,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等中間產品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將增加區位效應,促進產業集聚與要素集聚,進而推動城鎮規模擴張;城鎮規模擴張引致的要素集聚及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產生了“需求引領”作用,同時也給金融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金融發展不斷深化,二者之間形成循環累積因果鏈條。金融支持城鎮化發展有三個機理層面:一是金融支持經濟發展層面,為城鎮化進程中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勞動分工提供金融支持;二是金融支持城鎮建設層面,為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金融支持人口城鎮化層面,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理財渠道與增加財產性收入等提供金融支持。鑒于城鎮化發展具有“路徑依賴”特性,要把促進農業產業化、產業結構優化以及農村經濟增長作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經濟因子路徑,把促進農村醫療條件、農村通訊水平與農村恩格爾系數的提升與優化作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社會因子路徑。
關鍵詞:集聚效應;循環累積因果效應;金融發展: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11-0017-06
城鎮化不僅僅是一個人口在空間集聚導致城鎮規模擴張的過程,還是一系列緊密聯系的變化過程的綜合反映,既有城鎮人口與城鎮數量的增長,也有經濟、政治、環境、社會的發展演變。金融之所以成為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在于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而經濟增長是城鎮化的核心動力,所以,金融與城鎮化發展之間有內在的邏輯性。一方面,金融的外部性使得企業生產成本下降,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導致要素在城鎮集聚,城鎮要素集聚強化金融的外部性,循環往復,推動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金融發展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促進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提高城鎮生產與生活功能,進而推動人口、資本等要素在城鎮集聚,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鎮化水平提升反過來促進要素集聚與市場擴大,帶動金融發展。金融與城鎮化發展之間相互作用,形成螺旋式上升態勢,由此產生了互動機制。
一、金融驅動城鎮化的機制分析
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來自于集聚效應。金融的外部性是促進要素集聚發生的驅動力。集聚效應是指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在空間集聚中產生了經濟效益,包括成本下降、技術外溢、規模經濟等,并引致要素進一步向該區域集中。集聚發生的過程表現為要素集聚——經濟增長——城鎮規模擴大——要素進一步集聚,這種螺旋上升的過程被稱作循環累積因果效應。集聚是城市產生的基本動力。也是城市規模擴大與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從集聚的角度探討金融驅動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空間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與循環累積因果理論給出了多維度的闡述。
1.金融的外部性是集聚發生的驅動力
金融的外部性是集聚的驅動力。金融的外部性,是指由于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等是企業共同需要的中間投入品,企業具有在空間上圍繞金融機構集聚以降低交易成本與融資成本的根本動力:換言之,健全的金融體系是提升區位效應的重要因素,區位效應的提升將引致要素在空間的集聚。金融發展對城鎮化的推動就是通過為經濟發展與城鎮建設提供便利的金融支持,促進要素在空間有效集聚。產生集聚效應,從而推動城鎮化進程。
空間經濟學認為,集聚的向心力來自于關聯效應、厚實的市場、知識溢出和其他外部經濟。這里的“其他外部經濟”特指金融的外部性。金融的外部性主要源自于廠商的集聚和勞動者的集聚所造成的市場需求量上升、交易量和交易頻度上升以及交易成本的節省等,是驅動城市集聚的重要動力。馬歇爾(2001)將金融的外部性描述為金錢的外部性,是基于市場規模擴大提高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益以及勞動力市場共享而產生,與基于知識外溢(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而產生的技術外部性相區別??傊刂约郏且驗榧蹘砹酥T如成本節約、規模效益等金融的外部性。
產業經濟學認為,金融產品是企業共同需要的中間產品,企業有圍繞金融產品集聚發展的內在邏輯。企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某些行業的企業從同一個供貨商那里購買某種中間投入品,如果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企業就會聚集在一個供貨商周圍:一是單個企業的投入品的需求量不足以開發出中間投入品生產的規模經濟;二是運輸成本相對較高。將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作為各企業共同需要的中間投入品,金融機構即為金融產品的供貨商。首先,企業從共同的供貨商那里購買這種中間投入品;其次,這種中間投入品滿足上述企業集聚的兩個條件。金融產品的投入使用,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產品生產成本,產生成本節約效應,另一方面要求生產的空間集中,產生要素集聚效應,這兩種效應被稱為金融的外部性,它是集聚的驅動力,通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區位效應等途徑,促進集聚發生。
在金融外部性的作用下,由于廠商的市場需求上升、運輸等貿易成本下降,這些都給工資等要素價格上升形成了一種推動力,工資上升又進一步推動勞動力集聚,如此一來,城市集聚、金融外部性到工資上升就形成了一種循環因果效應。
2.金融發展與城鎮化之間存在循環累積因果效應
金融發展與城鎮化密切相關,互為動力,相互促進,產生循環累積因果效應(見圖1)。一方面,金融發展通過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優化金融市場結構等功能促進生產要素向城鎮集中,推進城鎮化發展;另一方面,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通過集聚生產要素、提高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等途徑,擴大市場規模,不斷創造新的金融需求,刺激金融供給,從而提高金融發展水平。
在城鎮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城鎮化進程速度加快,產生了巨大的資金需求,無論是城鎮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中小企業發展,都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持。一方面,金融體系通過“供給帶動”效應促進城鎮化發展。金融的基本功能是為經濟系統提供有效和便利的支付系統。確保城市經濟體系中儲蓄和投資的正常進行,提供資金融通的渠道。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提高資本配置效率,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城市金融體系為城市化進程提供更好的資金支持和必要的資本積累。吸引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推進城鎮化發展。另一方面,金融通過“需求追隨”效應得以持續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升可以促進生產要素的不斷集聚。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的集聚導致市場規模擴大。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促進城市金融的發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了資金需求,不斷創造出新的金融需求,從而相應提高金融發展水平。
二、金融驅動城鎮化發展的維度
資本投入水平是城鎮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提升城鎮化水平的關鍵是促進資本的形成,為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建設提供必要的資本積累。金融對城鎮化發展的驅動主要通過城鎮經濟、城鎮建設以及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等多個維度推動城鎮化的全面發展。
1.金融促進城鎮經濟發展
首先,金融體系具有有效配置資本的特性。運轉良好的金融體系對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及企業的創新活動有較強的辨識能力,提供風險融資保障,并由此產生金融的生產性動力。20世紀初,Schum-peter從企業家才能與創新的角度發現了金融體系的資本配置特性;20世紀90年代,King和Levine進一步明確金融中介能夠評估生產技術的先進與落后,并對高技術項目提供融資,推動技術進步,技術進步也因良好的金融體系而加快更新速度。在完善的金融體系下,銀行能夠有效甄別項目的“好”與“壞”,創新行為與企業家才能被金融機構所識別,并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持。金融體系的生產性動力正是通過企業家的才能與創新發揮出來的,金融體系通過技術創新項目評估、動員儲蓄、分散風險和顯示創新的預期利潤等影響企業家的創新行為,賦予企業家以生產性的力量,間接推動了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
其次,金融具有推動城鎮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功能。投資的關鍵在于投資的結構,即投資以何種分工模式被用于生產、科研以及教育上,投資只有與適當的分工模式相配合才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作為社會資金配置的重要平臺,金融系統具有對資金進行社會化生產分工的功能,通過調節與引導資金流向,配置產業間的資金供給,優化城鎮的產業結構。金融發展通過資金導向效應、資金形成效應和風險管理效應等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2.金融支持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與金融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完善城鎮功能、改善民生既是城鎮化的根本目標,也是城鎮金融的服務對象。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金融對城鎮化的支持作用,除去在經濟增長方面的支撐之外,主要體現在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保障上。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具有長期、大額的特征,長遠地看,當前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主要依靠財政撥款的方式難以為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金融支持勢在必行。
首先,城鎮化進程必須要有資金保障。特別是在城鎮化發展的初期與中期,城鎮建設需要大規模的投資,較高的儲蓄率和儲蓄向投資的轉換效率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聯合國關于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的城市基礎設施測算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比例要占到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的12-18%,我國學者測算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例應占GDP的3-5%。沒有這部分投入,城鎮化就不可能實現良性發展,沒有金融對投入資金的保障,城鎮化進程將會因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而受到抑制。
其次,金融在交通設施建設中承擔了必要的融資保障功能。城市交通發展與城鎮化進程相伴相生,城市交通是城市得以擴張的基礎,是經濟要素向城鎮集聚的必要保障,交通發展更加彰顯了城市的集聚功能,經濟要素集聚是城鎮集聚效益彰顯的保障,進而成為城鎮化發展的基礎,相應地,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交通設施的完善與交通線路的擴張,金融在城市交通發展與完善中發揮了提供資金的功能。
第三,要素集聚對城鎮住房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機構在城市住房融資方面的意義重大。預計到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每年新增2000萬城鎮人口,住房需求規模大,而新增人口的大部分為中低收入人群,依靠自身能力購買商品房存在困難,需要金融體系融資支持。如果這部分城鎮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那么城鎮化進程將受到阻礙。
3.金融驅動人口城鎮化
金融已經成為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服務于人們生活與生產的方方面面,在城鎮化進程中,金融對農村轉移居民的支持表現在對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換,以及滿足農民在保險、社會保障、自主創業、就業、理財以及消費信貸等方面的金融需求。為此,要從居民與金融機構兩個方面增強金融對城鎮化的支持:一方面,提升農民的金融意識與信用意識。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金融意識和金融能力,才能夠實現資金周轉順暢以及更高的資金利用效率。金融意識是指人們對于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參與金融活動的意愿和能動性。它包含了信用意識、投融資意識、風險意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意識。金融意識直接影響著金融行為,影響著人們管理財富與利用資源的方式方法,具有良好的金融意識可以優化人們的資金周轉能力與致富能力。信用意識是一種重要的金融意識,人們只有具備良好的信用意識才會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才能夠獲得信用貸款。另一方面,構建農村轉移居民的征信體系。信用貸款無需抵押擔保,只需憑借個人的收入資產證明、良好的信用記錄與良好的還款記錄即可獲得信貸資金,這是農民獲得資金的最低金融門檻。在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機要構協同相關部門構建農民征信體系,設立農民信貸制度,為農民建立信用數據庫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對不同信用等級的農民予以信貸優惠措施設定。
三、金融驅動城鎮化發展的實證分析
1.模型的潛變量
(1)農村城鎮化水平。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深化,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綠色生態等城鎮化質量指標的時序性被重新認識,農村城鎮化的評價由單純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發展為涵蓋經濟發展、固定資產投入、單位耕地產出、醫療條件、通訊條件以及恩格爾系數在內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2)農村金融發展水平。Goldsmith與Mckinnon將金融增長作為金融發展的替代指標,金融增長表現為金融資產規模相對于國民財富的擴張。Gold-smith用金融相關比率(FIR,FIR=金融資產總量/GDP)作評價指標,而Mckinnon采用金融深化程度(M2/GFP)衡量一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在中國農村地區,金融資產相對單一。金融機構存款與金融機構貸款是主要的金融資產,缺少M2統計數據,且農村金融機構存款存在流失現象,所以農村金融發展評價只能采用較窄口徑的存貸款數據作為衡量指標。農村金融評價指標之一是農村金融深度,農村金融深度:農村金融機構貸款/農村地區GDP;指標之二是農村金融效率,農村金融效率=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儂村金融機構存款。潛變量農村城鎮化水平與潛變量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為相關關系。
2.模型的觀測變量
一是農村城鎮化水平的觀測變量。(1)經濟增長變量,用實際人均生產總值測量,記為A1PGDPS;(2)產業結構變量一,用非農產業產值結構測量,記為A2NOARGG;(3)產業結構變量二,用非農產業從業人員結構測量,記為A3NOARGP;(4)經濟密度變量,用單位面積GDP測量,記為A4EDENSI;(5)農業機械化變量,用單位耕地面積的機械動力測量,記為A5MECH;(6)交通變量,用人均道路長度測量,記為A6PROAD;(7)醫療水平變量,用每萬人床位數測量,記為A7MEDICA;(8)財政變量,用人均公共財政支出測量,記為A8PEXPEN;(9)固定資產投入變量,用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入量測量,記為A9FAIN;(10)通訊變量,用人均移動電話測量,記為A10PHONE;(11)能源消耗變量,用單位GDP電耗測量,記為A11COENG;(12)城鎮密度變量,用單位面積城鎮數量測量,我國小城鎮存在數量多、規模小的問題,近年來,江蘇各市均采取了合并小城鎮的措施。所以觀測變量城鎮密度對潛變量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應為負值,記為A12DENSITY;(13)耕地產出水平變量,用單位面積耕地產值測量,記為A130UTLA;(14)恩格爾變量,用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測量,記為A14ENGEL。
二是農村金融發展的觀測變量。(1)金融深度變量,用農村金融機構貸款與GDP比率測量,記為D1LGR;(2)金融效率變量,用農村金融機構貸款與農村金融機構存款比率測量,記為D2LDR。
3.測量模型與結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是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和潛變量因果模型的結合,其中,因子模型部分是測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方程稱為測量方程(Mea-surement Equation),描述潛變量與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1、方程2),因果模型部分稱為潛變量模型(Latent Variable Modle)或結構模型,方程稱為結構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描述了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3)。
D=ADξ+δ(方程1)
A=AAη+ε(方程2)
η=гξ+ζ(方程3)
方程(1)用于度量潛變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2)用于度量潛變量農村城鎮化水平與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方程(3)用于度量潛變量η和ξ之間的因果關系。
A:內生指標(農村城鎮化水平變量)組成的向量;D:外源指標(農村金融發展變量)組成的向量;ξ:外源潛變量組成的向量,本研究中指農村金融發展潛變量;η:內生潛變量組成的向量,本研究中指農村城鎮化水平潛變量;AD:外源指標與外源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外源指標在外源潛變量上的因子負荷矩陣;AA:內生指標與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內生指標在內生潛變量上的因子負荷矩陣;δ:外生指標D的誤差項;ε:內生指標A的誤差項;г:外源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ξ:結構方程的殘差項,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釋的部分。
4.模型分析
本文研究從2006年我國農村金融增量改革開始,基于2006-2014年東隴海地區184個樣本,對農村金融發展與城鎮化水平變量進行了6次修正,直至無可修正的變量為止,將模型的觀測變量從11個精簡到6個,修正過程與比較見表1。
模型M4-8是經過3次修正產生的模型。擬合效果最好,其NFI、NNFI、CFI、IFI、GFI、SRMR等擬合指標評價均不錯,x2/df為5.8,也是接近于評價值5的標準,其大于評價值的原因有可能在于數據為非正態數據,但不影響ML的估計,ML估計是穩健的。所有指標載荷的絕對值均在0.6-0.95之間,處于合理范圍內;除恩格爾系數與城鎮化水平之間負向相關外,其余各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均為正向相關,參數與預設模型的關系合理。各參數估計值均通過t檢驗,表明各參數均顯著不等于零,所以選擇模型M4-8為驗證性因子分析(CFA)的最終模型。將修正后的農村城鎮化與農村金融發展的潛變量與觀測變量代入方程1、方程2、方程3,得到結構方程模型(如圖2所示)。
分析結果表明,在將城鎮化水平確定為經濟增長、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及社會發展等6個指標后,東隴海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城鎮化水平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影響系數為0.60。不考慮其他變量,分解變量影響結果如下:金融深度每提高0.1,實際人均GDP將提高0.05萬元,非農產業產值占比將上升4.1%,每千人的床位數將增加0.44個,單位耕地產出將增加0.04萬元,恩格爾系數將下降0.04。金融效率每提高0.1,實際人均GDP將提高0.05萬元,非農產業產值占比將上升4.2%,每千人的床位數將增加0.45個,單位耕地產出將增加0.041萬元,恩格爾系數將下降0.04。
四、金融驅動城鎮化發展的對策
城鎮化的資金需求規模巨大,而農村金融資源相對短缺,在農村金融市場規模較小、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的背景下,農村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應有所側重,必須尋找好著力點與切入點。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實證分析表明,金融對農業產業化、農村非農產業結構以及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鑒于城鎮化發展具有“路徑依賴”特性,要把促進農業產業化、產業結構優化以及農村經濟增長作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經濟因子路徑。把促進農村醫療條件、農村通訊水平與農村恩格爾系數的提升與優化作為金融支持城鎮化的社會因子路徑。
首先,進一步規范民間金融,完善金融結構。農村金融增量改革之后。出現了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作用顯著提升,說明隨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農村信貸市場競爭程度加劇,集中度下降,拓寬了農村信貸的來源渠道,農村小微企業的信貸可獲得性相應提升,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及經濟增長。要通過進一步降低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的門檻,規范民間借貸,把民間金融納入契約化、規范化軌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發展服務于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政策性金融,進一步推動農信社向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改革。將民間金融納入普惠金融發展軌道。
其次,探索與發展土地金融。不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其資金需求都會涉及到土地的資金化,土地金融是解決農村城鎮化資金缺口的突破口。在政策層面逐步理清農村土地的權利與金融權能的基礎上。要加快賦予農地以金融權能,開發農地的金融屬性,建設土地銀行,實現土地的貨幣化與資本化。
第三,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要通過不斷建立健全企業股票發行制度為創新型企業股權融資創造更便利的條件,并為不同類型的企業發行股票融資有針對性地構建不同的交易平臺,完善股票市場交易規則和融資方式(股權質押融資等),加強對股票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及企業股票發行過程中欺騙投資者等違規行為的監管,切實加大懲治力度,將有利保障股權資本市場上的資金以合理的成本流向真正的創新型企業。圍繞農村城鎮化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通過建立與健全農村土地價值評估制度、家庭農場信用評定制度、農業保險與保障機制、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等,探索農村金融制度與金融服務的創新,以解決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