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蘭
摘 ? ?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高校“兩課”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該課程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我修養,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者主要結合近兩年的教學實際,從教學理念方面進行探討,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為手段,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 教學理念 ? ?教學內容 ? ?教學方法 ? ?考核辦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增強學生法律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根據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本課程擔負著對高職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旨在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信念堅定、敢于開拓、勇于艱苦創業的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然而,現實中由于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方法單調、內容脫離實際、考核方法過于單調,學生上課出現到課率、抬頭率、效果率都比較低的現象,使該課程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學生將科學理論內化為其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目的也沒有完全達到。
所以本文將主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一、轉變教學理念
當今國際國內形勢不斷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生接觸社會的渠道豐富多樣,有手機、電視、網絡、書籍、報刊,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日益豐富,我們的學生充斥在這個信息多元、瞬息萬變的時代,而他們又是年輕向上渴望與外界接觸、了解社會的一批時代青年人,他們如何正確地看待社會,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挫折,又如何教大學生做人做事的知識,形成合理的人生思維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做人做事的科學理念,這都是我們高職院校需要思考的問題。面對這么一些生龍活虎、可塑性強的莘莘學子,怎樣才能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育作用呢?我們必須把握時代特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以新的理論思維講述這門課的教學內容。
(一)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發展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促進人的解放,實現自由全面發展,而個性的塑造是其主要內容。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個性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應在課堂中盡可能地為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個性創設情境,創造條件,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增強創造能力,形成自立、自強的品質。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對師生雙方積極互動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當前教育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現象,比如有些教師在授課中總是以權威自居,高高在上,以“過來人”的身份單方面地進行傳授、訓導,學生經常被動接受,感受體驗也經常被忽略。這必然阻斷師生之間、教學之間的良好溝通,甚至妨礙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精神。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建立平等、自由、包容、尊重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寬容、輕松、友好、平等、溫馨的氛圍下,增強求知欲望,塑造開拓的創新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更新教學內容
(一)教學內容應服務人才培養目標需要。
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以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因此,應把學生定位為即將走向職業崗位的準職業人,結合基層崗位的特點、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符合崗位需求的理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及法律素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也不例外,必須探尋符合培養目標的內容,有意識有目的地增加職業道德修養、就業創業能力培養、人際交往和溝通、法律等相關知識,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好思想和法律基礎。
(二)教學內容應切合學生實際。
目前,高職高專學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時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切合學生實際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必備的知識,并內化為良好的修養和素質,其教學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應該根據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給予科學的合理的引導;要同時兼顧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具體情況給予特殊的指點。比如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應結合他們的特點而有所側重,讓他們了解即將參加的工作的職業道德規范,這對將來學生從事這類職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
教學內容不應僅僅局限于教材,我們應該面向實際、面向生活、面向社會,緊跟社會發展的潮流,將社會上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最新頒布的方針政策、社會上的典型案例及時傳授給學生,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導向作用。另外,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正確把握社會的正面發展趨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與時俱進,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三、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與手段。“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公共基礎課,有著自己獨具的特色,具有豐富的內涵,承擔著時代的使命[1],因此,教學方法也面臨著與時俱進的挑戰和變革。
(一)開放式課堂教學法。
長期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主要以知識傳遞的講授法為主,多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其重要思想內容不能內化為實效性技能和內在素養。針對這樣的現狀,筆者認為,作為本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傳授思想理論知識,更應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獲得豐富的經驗、強化情感體驗,還要關注學習者的心態和發展需要,在教學中適時提供一些參與度高、開放式的話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營造出師生共享生命歷程、共創人生體驗的風味,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的交流、思考、互動中激發潛能、鍛煉膽識,體驗團隊合作互助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成長。
(二)啟發式教學法。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參與性,實行啟發式教學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材內容偏重理論,因此,教師單向傳輸,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比較突出。在此情況下,有效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應注意盡量把所要講授的內容作為一個個問題向學生提出,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拓展思維、積極思考。合理設置課堂提問是有效啟發的關鍵,提出的問題不可太難或過于簡單,應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興趣。因此,備課時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好每個問題。例如在講授職業道德這一部分內容時,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采用貼近生活和實際的案例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利用學生在對同一問題認識上的爭論,激發學生思維進行深入思考,然后教師給予點撥和評價,最終獲得正確的結論。
(三)實踐教學法。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而實踐教學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可以通過建設實踐基地、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等方式將教學深入社會實際,加強調查研究,開闊理論視野,促進大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真正實現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內化。因此,我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廣泛深入社會,讓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植根于現實的土壤。比如在學生作業中可以突出實踐調查報告;雙休日可組織部分學生進行體驗式社會實踐和參觀考察;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及其他社會體驗活動;倡導學生在安全和學業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節假日可短時間進行社會見習,體驗生活,這些活動對學生進步成熟頗有益處。
四、改進課程考核方法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重要內容,選擇合適的考核方法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也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效果[2]。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是在學習中不斷升華、不斷完善、不斷鍛煉的結果。本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養成性,因此本課程的考核方法,筆者認為宜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查相結合的形式。平時成績包括出勤情況、課堂表現、作業完成的情況,參與教學活動情況等方面。期末時可以小論文、案例分析來綜合考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考核方法對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到課率和注意力,增強自律意識,更加重視期末考試,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等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結語
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對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時代性,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不斷強化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余玉花.關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定位、特點及教學條件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9.7.
[2]左妮紅.高職高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