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提 ? ?要: 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社會需要和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品格與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評價需體現核心素養的發展途徑,同時也要合理運用評價模式及評價方式,不僅要關注學科素養,而且要關注學生發展進程中的溝通能力、文化認可感和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突出社會需求和實踐環節。
關鍵詞: 核心素養 ? ?社會需求 ? ?評價
一、核心素養的提出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核心素養必須滿足如下這三個條件:(1)對社會和個體產生有價值的結果;(2)幫助個體在多樣化情境中滿足重要需要;(3)不僅對學科專家重要,而且對所有人重要。核心素養內涵強調的要點是:(1)它是一種高度綜合而復雜的解決問題的能力;(2)這種能力能夠滿足個體和社會的重要需要;(3)這種能力既與特定情境相聯系,又能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具有廣泛遷移性;(4)這種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給個體和社會帶來負責任的、有價值的結果;(5)這種能力具有民主性,它對所有人都重要;(6)這種能力具有21世紀信息時代的基本特征,它是“21世紀素養”。
G8(八國集團)、UNESCO、EU(歐盟)等都相繼采用21世紀的核心素養設計所有教育階段的課程,包括終身學習和成人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素養驅動的教育變革就在全球教育領域普及開。
張民生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國家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具體化,突出表現在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注重自主發展、創新實踐等方面,主要包括三層含義:(1)面向社會,包括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2)面向個人,包括個人修養、自主發展和創新實踐;(3)通過多年學習獲得的科學、人文及審美。
袁振國指出: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應該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教學變革緊密聯系在一起,它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把知識加以綜合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從把知識作為手段到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的轉變。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其著力點在于“育人”。
崔允漷認為:核心素養是個體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生活情境時,運用知識、觀念、思想和方法,解決真實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是通過系統學習而逐步培養的,具有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特點。
2008年為制定上海市中等學校專業與教學標準,我們進行了有序的社會調研,形成了調研的基本結論。社會對核心素養(當但是稱為基本素養)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溝通能力、文化認可感和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
社會需求體現在崗位要求、文化認同等諸方面。其一,崗位要求和學校教育中的理論教育、實踐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有針對性地調整理論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技能的基本前提。其二,文化的認同與學校的人文教育不可分割,這方面的教育必須與文化精神接軌,在教學中引入社會文化的有關要素,縮短書本知識和社會真實環境的距離。
學校的教育必須體現在理論教學(包括:專業知識、文化知識等方面)、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技能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等)和人文教育(包括:道德素養、團隊精神、創新精神等)三個方面,三者不可偏廢,當前更應該強調專業文化知識與技能的結合,著力提高職業綜合素質。
二、素養的框架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敲定六大核心素養,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其中人文底蘊、科學精神歸為文化基礎,學會學習、健康生活歸為自主發展,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歸為社會參與,從而形成三個方面。綜上研究,可以認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應圍繞三個方面。
(一)主體性
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的專業精神,并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基礎,具有主動的溝通能力,合理科學地建立個人與群體、社會、國家、國際之間的關系。
(二)社會性
具備社會認可的生活方式,形成社會認可的學習能力,并基此為基礎發展職業學校學生的身體、心理、學習方面的素養。
(三)工具性
掌握運用人類智慧文明的各種成果,具有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并在挖掘自身潛能的實踐過程中,具備擔當、創新的思想意思。
我認為上述表達的都是素養,而非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最小基因是“社會意識-創新意識”。核心就如同人的“基因”,是由兩條基因鏈組成的;再或就像無限分割的“磁體”,是由陰陽兩極組成的。單條基因鏈、單個磁極是不可想象的。社會是活的,活的社會,必須有創新。創新是由社會環境支撐的,孤立(脫離社會)的創新是不存在的。“社會意識-創新意識”是一個整體,而非硬扯在一起的不相干的東西。核心素養沒有的框架,只有素養才有框架。
二、核心素養的評價
(一)核心素養評價的關鍵點
1.發展是評價的唯一取向。
價值取向應與質量、質量觀和質量標準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相適應,其基本價值取向應是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具體而言,這一價值取向應包括這樣幾重含義:
評價最重要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不僅僅重現狀,更看重發展趨向。通過評價從現狀分析中勾畫出發展的趨勢,從而明確發展目標,制定階段目標;構建發展的環境,創造發展的機遇,確保教育質量。
發展現狀分析應該包括靜態的現狀分析和動態的發展分析。靜態的現狀分析包括:人際的比較性分析、整體性的協調性分析及局部性的關鍵點的分析。動態發展性分析包括:歷史的過程性分析、整體的協調性發展分析及局部的關鍵發展點分析。評價應當注重評估內容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同時考慮學生個性,不僅僅重外延,更看重發展內涵。
2.更新運行機制,增強評價的社會性,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社會需要為評價的基礎。面向市場,適應社會需求,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通過解決問題的具體活動,將社會需求分解成需求目標、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這些是核心素養培養發展的前提。
(二)核心素養的定性評價
有人提出:核心素養包括9個要素、23個基本點的觀點、70個關鍵表現(如下圖所示)。其中道德修有表述為社會責任的,健康生活表述為身心健康的,生涯規劃表述為實踐創新的。
從中可以發現,所有的基本觀點,包括展開后的70各關鍵表現(如“國家認同”中的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如“科學精神”中的崇尚真知、理性思維、勇于探究,如“身心健康”中的珍愛生命、健全人格、適性發展,如“實踐創新”中的熱愛勞動、批判質疑等)無一不是定性指標,是習慣于定量考察所無能為力的。
(三)核心素養評價的量化
如何將核心素養評價中的定性指標量化,這是核心素養評價的難點。因此,核心素養的評價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評價模型,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量化,以確保評價的客觀、全面、公正。
通過任務導向教學,可以在教學中以“任務”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成就動機和學習過程,建立成果的評價模型。該模型是選擇一個能夠覆蓋一個或幾個核心素養內涵的任務,將任務完成的情況(一般是達成目標,也可是過程目標)通過具體的定量分析加以合理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定量評價模塊。
三、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是否是“核心素養”
“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是2008年調研過程中被確定為關鍵素養的一項。“溝通能力”、“文化認可感”和“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位列前三的比例大致都在70%左右,那么“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究竟是不是核心素養?它又體現在哪里?
目前,基礎教育的課程大多是學科課程,雖然一直要求設置“拓展課”但是總體的設計和實施尚需不斷提升。即便是要求也停留在:6-9年級5至6課時,10-12年級7至14課時的學科類、活動類、專題教育類、班團隊活動和每學期2周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課程總體上缺少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限制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在教育理念上還沒有真正理順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雖然提出以社會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還是從學校的現有條件和學校的利益出發;方法上還沒有擺正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受傳統教學定勢的影響,也受師資、教材框架的影響,教學效果不夠理想,與人才的培養目標差距很大。
“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是否是核心素養,不是教育說了算,而是社會一錘子定音。“基本的綜合知識運用”作為核心素養,一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要提供學生一定的社會實踐崗位。這些都是基礎教育所欠缺的。上海在2015年公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在政府和實踐基地的積極推進下,已在全市范圍內推出1514個社會實踐基地,提供學生實踐崗位13萬多個,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總之,隨著對核心素養理解的加深,核心素養的評價將不斷細化。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十八次學術年會綜述.http://www.cse.edu.cn/.2016年1月12日.
[2]崔允漷.素養:一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概念.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