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
摘 ? ?要: 當今學校德育狀況面臨一些問題,教師要面對的不僅有品學兼優的學生,還有學困生。本文從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分析了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教育建議。
關鍵詞: 德育 ? ?學困生 ? ?研究綜述
一、我國德育現狀
廣義的學校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實施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法紀影響,以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道德品質、法制意識和健康的心理活動;狹義的學校德育專指道德教育,是以構建和提升教育對象道德素質、人格品質為目標的教育活動①。
目前,我國一些中小學存在德育低效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德育實效性差;德育目標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目標卻比較缺乏,疏離學生和社會的實際;德育方法、途徑較為單一,一味強調教育者單方面的灌輸,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德育評價機制落后,沒有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很難反映學生道德的實際狀況;德育中存在形式主義,一些學校專門設立的專門機構、組織、人員和課程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至于這些機構和人員能否發揮應有的功能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流于形勢②。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制于應試教育,沒有很好地關注和教育好學困生。
二、教育難點——學困生
現今國內外關于學困生的幾種界定:
第一種說法是指:從總體上看,按照教育方針所確定的標準衡量表現不足的學生;或從局部來看,相對于特定學校、班級環境來說,表現欠缺的學生;也可從動態角度看,學生個體在人生過程的特定階段與規定標準比較,存在不足;還可從實踐中看,表現為特定受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學習、品德)與教育主觀愿望(好惡、期望值等)之間的差異和欠缺③;
第二種說法是指:學習成績落后或由于學習成績差導致思想落后、紀律觀念差的學生④;
第三種說法是指:思想品德發展距離教育目標的要求較遠,思想行為上存在較多缺點,落后于一般同學的學生⑤;
第四種說法是指:基本喪失學習目標,缺乏學習熱情,成績落后,紀律散漫,表現較為調皮的一類學生⑥;
第五種說法是指:那些德、智、體、美、勞各方面或某一方面較差的學生,特別指在品德和學習上較差的學生⑦;
第六種說法是指:缺乏學習愿望和動力,不能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而難以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包括不守紀律或有不良道德行為的學生⑧;
網絡上存在一種說法是:學生成績在60分以下,特別是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等課程在60分以下的學生。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盤江第二中學的王志云老師總結認為學困生應該指:按照一個國家的教育方針,在一定的范圍(如城市、學校、班級等環境)按照一定的年齡階段(如小學、中學、大學)等特定的比較因素下,在學習、思想、道德、紀律等方面都相對其他學生不足和存在問題的學生;它是一個相對的、發展的、動態的、辯證的概念;例如,學習型、紀律型、思想品德型、心理健康型、身體素質后進型,等等⑨。
國外關于后進生產生原因的研究,有四種理論試圖解釋其學習困難的原因:第一種理論認為,學習困難由其神經系統的缺陷造成,是兒童在對視、聽等感覺所收集信息進行加工時產生沖突引起的;第二種理論也稱注意力缺乏理論,認為注意力缺乏的兒童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因此才導致其學習成績差;第三種理論認為,學習困難產生的原因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關,學習困難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產生對學習無能為力的感覺,其學習特點是被動學習,并且總把失敗歸因于自己,而較少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第四種理論認為,學習困難兒童的信息加工過程存在問題,如錯誤的信息編碼、儲存和提取等。
對學困生影響比較大的外部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們受教育的終身課堂,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教育態度、父母的綜合素質水平、父母對子女的關注程度等都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可能會形成孤僻、膽小、害怕與人交往、自我封閉的心理傾向,最終導致無心學習,出現行為失范;一個生活在“溺愛型”家庭中的學生則有可能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好逸惡勞、抗壓能力差、意志力弱等不良性格。因此,為了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父母必須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2.學校環境。學校是學困生的發源地之一。學校對教育方針、政策的領悟、貫徹執行能力及學校的校風、學風、管理模式的優劣等都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關系學困生的多寡。
如果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或教學方法不當,教學手段不合理,缺乏先進觀念意識,只注重結果而忽視教學過程,只會批評而忽視表揚,勢必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造成學生對老師、學校強烈的不滿,導致厭學,從而加快學困生的形成。
3.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是一個大染缸,學校教育免不了受它的影響。例如,不良思想蔓延,對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大的影響。尤其中學生在知識經驗、生活閱歷、判斷是非能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對社會認識存在盲目性。因此,更容易形成一些錯誤認識,致使學生無心學習。
三、教育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高尚純潔的愛是教師和學生心靈之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是點燃照亮學生心靈的火焰。”
后進生是很在乎老師對他們的態度的,老師給他們一份關愛和鼓勵,他們則會從內心感激老師,并把這種感激化為一種動力,促使自己遵規守紀,認真學習。教師應不對這些學生求全責備,而是多加關懷,注意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有備無患——增強對話目的性。了解真相,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拿不準的事寧可放一放。做好幾套方案,做到“預測性”。
以情感人——增強對話和諧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有著自己的認識標準與豐富的情感世界。要從情感的軟處入手。
因人而異——增強對話的針對性,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
互為溝通——增強對話互動性,多聽學生心聲,給予學生發言權。從而更好地收集到學生諸多方面的信息,增強教育的目的性、實效性⑩。
四、結語
最后講一個“含羞草”的故事:某家買了一株含羞草,調皮的兒子忍不住不斷用手觸摸它。剛開始,小葉子還能“害羞”地和他鬧著玩,可隨著兒子觸摸次數的增加,它居然“不害羞”了。了解原因才知道這種含羞草會“害羞”是與其葉枕內部的水分子運行有關。連續不斷地碰它,水分就不再運行了,它就不“害羞”了。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面對孩子的錯誤,如果我們一味地批評訓斥,他的自尊心就會一點一點地丟失,就像含羞草的葉枕丟失水分一樣,最終只能麻木、叛逆地面對一切。對有問題的學生,我們要有耐心和信心,曉之以理,讓其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找回自尊和“害羞”,并逐步克服和改正{11}。
關于學困生的文獻還有很多,總之,老師、班主任不應該放棄學困生,應該用無私的愛溫暖他們,指引他們健康成長。
注釋:
①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基礎教育新觀點[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
②楊申宣.試論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及策略選擇.2007年云南教育教學改革優秀論文薈萃.第2卷.周益群主編.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③邱金利.中小學教育——當今“差生”教育失誤的理性分析.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4):72-74.
④梁云秀.教育實踐與研究——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2):11.
⑤付麗.教育藝術——轉化后進生的點滴心得.首都師范大學教育藝術研究所,2005:49.
⑥鄒享昌.班主任——老師,請不要制造后進生.北京教育科學研究所,2005(07):32.
⑦傅顯捷,玖淵,范云峰,王茂良編著.中學班團工作的方法與藝術.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09):409.
⑧羅樹華,李紅珍,主編.教師能力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01):94.
⑨王志云.課程改革中學困生的預防教育.2007年云南教育教學改革優秀論文薈萃.第2卷.周益群主編.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53.
⑩楊光德.新課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心得.2007年云南教育教學改革優秀論文薈萃.第2卷.周益群主編.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81-83.
{11}劉珍桂.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新探索.2007年云南教育教學改革優秀論文薈萃.第2卷.周益群主編.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118.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基礎教育新觀點[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
[2]葉瀾.試析中國當代德育內容的基礎型構成[J].教育研究,2001(9).
[3]劉思允.中學生道德價值取向調查分析與建議[J].山東師大學報,1999(4).
[4][美]柯克,著.湯盛領,譯.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M].天津出版社,1989.
[5]魏書生.精講學生高效學習法[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6]陳忠亮,主編.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必備技能集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7]唐蓮君,等.教學策略導航[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8]胡興宏,等.學習困難學生的特殊和成因探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9]陳麗華.新世紀班主任必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唐思群,屠榮生,編著.師生溝通的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1]邱金利.中小學教育——當今“差生”教育失誤的理性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04):72-74.
[12]梁云秀.教育實踐與研究——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全面提高教學質量[J].教育實踐與研究雜志社,2006(02):11.
[13]付麗.教育藝術——轉化后進生的點滴心得[J].首都師范大學教育藝術研究所,2005:49.
[14]鄒享昌.班主任——老師,請不要制造后進生[J].北京教育科學研究所,2005(07):32.
[15]2007年云南教育教學改革優秀論文薈萃[M].第2卷.周益群主編.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