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霞+李傲秋



摘 ? ?要: 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大。一定程度上,留守兒童缺失了父母在身邊的照顧,自理能力可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極易在心理、品質、人格上產生一些問題,如孤僻、冷漠、自卑等。作者調查研究蘇北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的發展狀況,提出發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用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積極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人格發展方向。
關鍵詞: 農村 ? ?留守兒童 ? ?人格發展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離開家鄉,留在農村由他人代養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因缺失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自理能力較非留守兒童要強。但是留守兒童在心理、人格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應該受到廣泛關注。
我們這次調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蘇北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學習情況,探究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狀況,剖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應對策略與措施,為社會、學校和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提供參考,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一、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不斷增大。如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大約6100萬人,占全部農村兒童的比例高達40%,和2008年相比規模增長速度十分迅速[1]。
這次社會調查我們選取了徐州、宿遷、淮安、鹽城、連云港五個蘇北地區城市進行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各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4.5%。問卷主要涉及兒童心理趨向與行為特點,以此為依據分析兒童人格形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其可能出現的發展趨向。
(一)內向型
調查結果顯示,當留守兒童產生不開心的情緒需要找人傾訴或者求助時,只有2.35%的孩子會想到監護人,向老師求助的更少,他們更愿意向朋友傾訴,除此之外往往選擇自己“消化”。他們比較孤僻,不愿意與人交流,喜歡獨自待在角落,不喜歡見陌生人。人格封閉、內向、靦腆、不敢接觸新的事物,適應能力較差。
(二)柔弱型和單純型
遇到侵害時,34.94%的留守兒童選擇忍氣吞聲,受到對方的威脅時,選擇妥協讓步,從而加劇了對方對自己的傷害。一些農村經濟條件落后,處于快速生長期的部分留守兒童難以攝入身體生長所必需的營養,身體顯瘦削。
同時,有些留守兒童與人發生矛盾的時候,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會以暴制暴,不考慮后果。
(三)敏感型
許多留守兒童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他們容易下意識地進行自己保護。內心脆弱,甚至和他說話語氣稍微重了就會流眼淚。過半的孩子很在意老師同學或者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四)悲觀型
許多孩子在評價自己的時候都說一般般吧,七成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和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有關系。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什么明確的規劃,缺少信心。調查中,當我們問到他們的興趣愛好時,有的支支吾吾說不上來,有的說了一些毫無意義的話,他們普遍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長大后的理想。
二、影響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教育觀念薄弱。
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農村家庭成員文化素養普遍不高,不少留守兒童的家長不能完全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簡單的衣食住行的滿足才是家庭應該給孩子的主要內容,把教育上的一切問題推給學校。
2.監護人文化水平不夠。
據調查,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孩子學業上出現問題時難以提供幫助,不利于孩子的學業發展。有時會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在調查中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案例,一個男孩子在外邊跟別人產生矛盾打了架,回到家中向爺爺奶奶哭訴,爺爺說了這樣一段話讓我們印象深刻:“他打了你,你就不能再打回去!真沒出息,下次他再打你,你也打他,打傷了我賠!”這位爺爺居然慫恿孩子打人。長此以往,這樣的教育方式會使孩子形成武力解決問題的習慣,不能用正確的方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3.監護人溺愛孩子或者無暇教育孩子。
在農村,隔代溺愛普遍存在。一些留守兒童在家里儼然成了“小皇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心理就會被引向歧途,從小養成嬌生慣養、脾氣暴躁、傲慢無禮等毛病。一般這樣的孩子也經不起挫折,容易自暴自棄走入極端。再者,監護人若是老年人、年老體弱的隔代長輩,在自我照顧的同時又要擔負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通常會力不從心[2]。
4.隔代教育的代溝。
社會發展迅速每一代孩子都有獨特的時代印記,父母輩和孩子之間尚有代溝,隔代之間的代溝就更嚴重了。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隔代親屬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就不愿意與他們交流,不交流就更不能理解。如上所述,僅有2.35%的留守兒童在自己有心事時找監護人傾訴。監護人與孩子之間成了獨立的個體,互不交流、互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心理、情緒等各方面問題都得不到及時解決。
(二)學校教育因素
1.學校管理層面對留守兒童心理教育不夠。
據我們的調查,87.96%的留守兒童沒有接受任何心理輔導。同時教師過分重視成績,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在應試教育的風潮下,教育的目的與教育的實際內容發生了偏離。
2.教師資源匱乏。
比起城市學校,農村學校教師資源比較匱乏,更遑論心理輔導方面的老師。其次,教師的總體素質相對較低。一般情況下,一位老師擔任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師大多忙于課程知識設計,無暇顧及學生心理健康。
3.學校與家長不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信息。
由于距離因素,家長常年在外,孩童由監護人看管。孩童在學校表現異常時,學校無法與家長及時配合解決,而由學校單方面去教育,多使用懲罰的手段。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學生厭學,使人格向不良方向發展。
(三)社會因素
1.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客觀上導致農村的青壯年大批涌進城市謀生。人們難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從而遠走他鄉。由于經濟能力有限、學籍限制等現實因素不得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及其他監護人。
2.社會上一些不良誘導因素和影響。
在我們走訪的過程中,在學校附近會看到娛樂場所,如網吧、游戲廳等。這些場所大多不會限制未成年人入內。會見到一些學生放了學之后不回家,三五成群地走進這些娛樂場所,在內逗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導,一些兒童對是非黑白還不能清楚辨別,對于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誘惑還不能自覺抵制,很容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3.對農村學校的教育建設還不夠。
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的中小學校存在差距。這不僅僅體現在學校設施、軟硬件資源上,更多的還體現在學校的師資方面。據相關調查,在農村的中小學,一直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師資缺乏,甚至一個老師要帶好幾個班或者負責好幾個科目。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往往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關注學生學習之外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品德教育,阻塞了留守兒童通過學校教育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道路。
三、對策與措施
在改變兒童不良人格方面,可以在增加父母與兒童相處或溝通的時間緩解兒童人格成長的危機的同時,充分發揮學校和社會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作用
1.教師在工作中增強對留守兒童的人格教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邊傳授知識,一邊密切關注班內留守兒童行為情緒變化。同時,注意留守兒童的人格特點及其發展趨勢[3]。發現留守兒童的問題,可以采取一對一談話開導的方式進行教育。另外,可以開展富有童趣的課外活動。采用鼓勵、懲罰、獎勵等方式刺激留守兒童參與其中。班主任則可以定期召開心理班會,給他們講解簡單的人格知識,教他們分辨是非。在教育中著重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樂觀、開朗、自信的性格。
2.給教師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讓他們掌握心理輔導技能。
一些留守兒童遭遇挫折時,由于與父母分開過長時間缺少和父母的溝通交流,容易出現焦慮、低落、悲觀、不安等情緒。而這些情緒,如果不能適時地通過有效渠道宣泄出來,會積壓在心底。因此,假如教師本身掌握一些心理輔導的技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某種不良情緒傾向,使用問答法和啟發式教育,及時加以疏通開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便能為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礎。由此,學校可以請專門的心理專家到學校為教師講解,或者派部分教師到心理培訓部門學習心理輔導技能。
3.在學校組織農村留守兒童互助團體。
成人與兒童溝通,中間多少存在“代溝”。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組織留守兒童互助團體,由年紀相當、具有類似經歷的兒童組成。留守兒童之間能夠放開交流自己的情緒,類似的遭遇能使留守兒童之間產生共鳴,既能夠幫助留守兒童在這種群體中獲得歸屬感,又能幫助緩解留守兒童心中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起的孤獨感,同時培養留守兒童互幫互助、關愛他人的品質。
4.開設有關促進留守兒童人格發展的課程。
針對留守兒童不良人格發展趨勢,在學校中開設促進留守兒童人格發展的課程。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要根據兒童的發展水平開設思想品德、兒童心理健康之類的課程。
5.學校設立心理輔導部門,定期舉辦心理輔導講座。
當留守兒童出現焦慮暴躁不安等不良情緒的時候,心理輔導部門能夠及時地進行一對一輔導疏導,使學生心理壓抑時有處可說,有人可找。一方面能夠幫助留守兒童緩解壓力,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校更多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及人格發展狀況。
(二)利用社會教育作用
1.舉辦留守兒童夏令營活動。
學校在學生、老師的空閑之余組織夏令營活動,促進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在活動中感受團體的溫暖,感受生活的陽光,以此帶動學生的情感表達,彌補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的情感漏洞。
2.社會上開展和倡導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義務支教活動。
農村教育的師資比較薄弱,社會支教活動的開展可以給農村學校帶去鮮活的力量,幫助保守的農村教師更新進步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其次,熱情的具有激情和愛心的年輕支教人員能幫助留守兒童感受社會的善,讓留守兒童學會感恩社會,激勵他們奮發向上,回報社會。
3.根據當地經濟情況,在農村設立留守兒童教育機構。
部分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管束,代養人教管無用,而具有暴力、思想極端等人格傾向,可以安排他們進入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機構接受教育,包括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及心理教育,可以調整好留守兒童不良人格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楊青,易禮蘭,宋薇.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與家庭親密度、學校歸屬感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6,30(3):197-201.
[2]龐輝.家庭環境對兒童人格形成的影響.文教資料,2014(6).
[3]賈香花.家庭教育“缺位”與學校教育“補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問題及解決路徑.現代管理教育,2007(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