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潔 高巖
◆基金項目:全國職業教育學會2015年—2016年度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課題“高職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
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02-06)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F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22-0115-03
摘要:文章從目前就業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現狀出發,提出構建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課程體系的必要性,在堅持實訓課程真實化、課程標準職業化、人才培養長效化和校企合作常態化等原則的前提下,構建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具有職業特色的課程體系,真正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素質”“職業化”的特色,提升實踐教學水平,實現學生順利就業、課程理論教學與職業實踐能力的零對接,最終提高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會計專業 現代師徒制 課程體系
一、高職會計專業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目前就業市場對會計人員的需求大多要求從業者除了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外還要具備工作經驗,但目前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在就業市場初次就業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崗位的高職學生可謂鳳毛麟角,而市場上隨著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其對會計從業人員的需求不但量大而且質量要求也高。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不對接,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低,高職教育及會計專業特點的內在要求,迫切需要高職院校從實際出發,構建符合職業市場需求特色的新的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
(一)高職教育特色的內在要求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突出體現“高”“職”兩個特色。“高”字是針對特定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必須的“全面綜合的職業能力”;“職”字是以職業能力為本的教育,也就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因此高職院校要抓住“高”與“職”這兩個方向和切入點,認真把握好高等職教育的基本內涵,應用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模式,提升和促進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實現高職培養的學生順利就業。
(二)會計專業特色的必然選擇
高職會計專業的育人目標具有鮮明的“會計職業”特性,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為社會培養與輸送服務于企業的、具有扎實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應用型會計人才,追求的是會計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目前用人單位對高職會計專業的用人標準是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具有較強的會計專業技能的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緊緊圍繞“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使職業教育既要加強會計基礎理論課與專業理論課的教學,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要加強對會計各崗位操作方法、技能的訓練。”而現代師徒制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搭建高職校教育與企業頂崗實習的橋梁。筆者認為,要搭建這個橋梁,課程體系就不能完全與學校教育割裂開來,應是在學校完成理論教學任務后的實訓環節展開,利用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的思路構建實訓課程體系,以達到良好的實訓效果。
二、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為了使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順利就業,完成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的零對接,現代師徒制的課程體系要從實訓課程真實化、課程標準職業化、人才培養長效化、校企合作常態化等原則入手,構建具有職業特色、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一)實訓課程真實化
目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實訓課程開展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用實訓教材模擬企業業務,由實訓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結合理論知識帶領學生進行模擬操作;二是學校利用會計實訓教學軟件在計算機上模擬企業業務由教師指導進行實訓。這兩種方式開展的實訓課程都是經過理論整理和加工的,實訓課程缺乏真實性,學生進行實訓時也缺乏真實職場環境的壓力和責任感,實訓課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目前已有一些高職院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無錫某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上海一家會計事務所合作,代理了3 000多家中小企業的代理記賬業務,共有三十名會計專業教師負責指導學生來完成,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兩年專業理論課完成之后,在專業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頂崗完成企業的代理記賬業務,并能根據工作完成的質量和數量經教師評審后獲取相應的報酬。學生通過實現頂崗實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順利完成學校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化,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效果也不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在學習理論課的同時,參與觀看代理記賬業務,通過隨崗的形式,更直觀地理解真實業務如何利用會計原理來處理,理論教學也更加直觀、更加真實。真實的經濟業務不僅讓學生切實體會業務發生的實質,而且能讓學生有真實的職業環境體驗,使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熱情被有效的激發起來。
(二)課程標準職業化
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組成專家論證委員會共同制定符合職業特點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由行業專家和高職院校教師共同探討按照職業標準來設定。同時課程體系構建能滿足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使學生能夠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例如河北某職業技術學校以6名會計專業教師為股東,發起成立會計服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認繳)30萬元,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管理咨詢、會計咨詢、代理記賬。公司實行企業化運作,從社會上聘用主管代理記賬工作的會計師1名,外勤會計2名,對外承接代理記賬、納稅申報業務。每名會計專業教師作為組長,組建一個工作組,組員包括10—20名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大三學生,全面承做代理記賬、發票開具、認證與納稅申報工作。目前服務的客戶達122家,包括一般納稅人(生產性企業)12家、一般納稅人(商貿企業)20家、小規模企業65家、營業稅企業25家。每月25日作為賬務處理截止日,外勤會計上門取得原始憑證后,根據分戶情況,交給組長。組長結合各個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對組員進行針對性培訓,講清楚企業需要進行會計核算的關鍵環節,與組員一起探討、分析,形成個別企業的做賬模式,并建立會計電算化賬套。每個月月底至次月10日前,教師和組員一起分析、整理原始憑證,提煉原始憑證所反映的經濟業務,并手工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同步用計算機軟件(A9財務管理軟件)制單、登賬、出報表,手工、電算數據核對無誤后,交組長審核,審核無誤后完成網上報稅、稅款繳納。由于課程標準的制定來源于實際工作,因此,效果較好。
(三)人才培養長效化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具有會計基本技能和理論知識、能勝任中小企業會計基礎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隨著國家經濟體制和各項財稅體制的日益完善,企業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對會計人才的培養要長效化,不斷滿足企業對人才越來越高的要求。企業和學校要長期合作,不僅僅要共同擬定詳細的實習方案和實習考核標準,建立包括對學生實習效果和“師傅”教學效果兩套評價體系:學生實習效果評價體系采用指導教師評價與企業“師傅”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完善日常實習指導和隨機教學督導相結合的管控制度,學校可以不定期組成督導組深入學生實習單位,對頂崗實習教學過程和完成質量進行全程監督;而且學校要根據企業的要求對已經就業的會計人員定期進行繼續教育,以滿足市場上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同時要關注會計人員的持續發展和職業技能的晉升,實現人才培養的長效化。
(四)校企合作常態化
校企合作常態化為構建會計專業的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課程體系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廣泛充分的市場調研,與行業、企業、政府部門密切合作,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準確制定會計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常態化,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學校為企業提供大量的學生和實訓場地;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資料和具有實踐工作經驗的師傅。校企合作能讓師帶徒模式更好地實現教學實訓任務。例如: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從2007年開始和迅達電梯有限公司合作,從一個專業訂單的培養發展到目前的共建實體學院,迅達公司累計投資2 000多萬元,在校內建成了一流的生產實訓基地,供學生實訓和企業培訓使用,雙方按照企業員工的培訓模式對學生進行職業訓導,實行校企合作的“雙導師”——即理論導師和實訓師傅,共同承擔教學任務。2010年,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迅達公司共同創辦電梯技術學院。這種校企合作共贏的模式值得推廣。
三、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及框架
現代師徒制課程體系的構建要緊扣職業特點和專業特色,和企業及用人單位密切合作,這樣構建的課程體系才能符合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
(一)校企合作根據職業標準構建課程體系
會計專業是對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現代師徒制課程體系構建,要求“師”是具有社會實踐工作經驗并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和理論功底的教師專職、兼職教師;“徒”體現在不僅要學技術,更要有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的課程體系就是以職業素質為本位,最終實現現代師徒制的育人效果。
課程體系構架思路導圖如下頁圖1。
在這一構建思路中,學校和企業共同構建課程體系,通過開展廣泛的市場調研,由會計行業專家組織的建設委員會專題討論會,根據會計實際工作的任職要求并參照會計工作流程及職業標準制定課程體系構建方案,建立以職業素質為核心課程體系框架,并對職業崗位能力的具體內容進行分解;按照學生的學習領域的認知規律,制定課程標準,構建教學內容,并依據會計職業崗位的專項操作技能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熟悉會計實務工作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基本理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重點加強職業道德培養和灌輸。
(二)完整的現代師徒制育人課程體系構建應以職業素質為核心,并設置輔助其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構建以學生為本位,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人格等方面全方位的職業素質為核心,并設置輔助的其他課程體系,以實現全方位、多維度的職業素質培養目標,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效果。課程體系構建框架如圖2所示。
在本課程體系中,課程體系的構建層次為重點發展符合職業標準的課程,例如:會計專業課的開展和設置要符合會計行業標準,加大實訓力度,更加貼近實際,符合實際工作要求,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并以學生取得會計從業職業資格證書為首要目標;更多地設置專業方向性的職業素質課程,例如:要求學生在學制年限內獲得計算機、英語和普通話過級證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些證書為必修證書,另外可再選修一項院級職業素質認證項目或其他專業職業資格證書,以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職業晉升;充分重視專業基礎性和通用性職業素質模塊課程的開設,例如:交際禮儀、演講與口才等關鍵職業素質課程,為提高學生的就業廣度、擴大就業選擇機會奠定一定的能力基礎。整個課程體系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人格目標的有機統一,以職業素質為本位和核心,并輔助其他課程體系,從而構建完整的現代師徒制育人課程體系,實現職業市場需求的全方位人才培養模式。
(三)實踐教學環節突出體現現代學徒制的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職業素質本位課程的實施必須堅持“學生主體、工學結合、專兼結合、理實一體和行動導向”等教學策略,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要突出體現現代學徒制的教學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以師帶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實踐的積極性;在課程實施中要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力爭在課程體系的實踐中實現七合一,即“校內和校外合一、教師和師傅合一、學生和學徒合一、理論和實踐合一、仿真和操作合一、教學和科研合一、服務和創收合一”,讓學生在現代師徒制課程實踐中有效地提高職業綜合素質。要采取學校專職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和實訓指導,提高課程實施與企業工作實際的契合度。要盡量打破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離的現象,將理論教學有效地融入到實踐教學中來,讓教師以師傅的身份在“教中做”“做中教”,讓學生以徒弟的角色在“學中做”“做中學”,將“教學做”有效地融為一體。根據會計職業工作活動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以及從業者的內在調節機制來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活動,通過系統化、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在實際或模擬的專業工作環境中參與設計、實施、檢查和評價職業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自覺主動地發現、探討和解決職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體驗并反思其自身的學習行動及效果,最終收獲完成相關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等。
四、會計專業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課程體系構建實施建議
(一)技能培訓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并重,使學生順利進入職場,實現就業
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課程體系的構建,重點突出現代師徒制的內涵實質。現代師徒制不是傳統意義的師徒制,其現代體現在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體現在利用現代高科技模擬手段,例如:利用微課、模擬仿真實訓平臺更好地實施教學過程。由于會計專業培養的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財務管理人員,而財務又是企業最為敏感的崗位,所培養的學生不可能像產業工人一樣批量實習和就業,因此充分利用財務模擬教學軟件,在虛擬的網絡資源庫中模擬真實企業業務,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現代化教學資源庫的使用,對職業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專業技能的師傅,更是導演,引領學生進入職業角色。只有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素質培養并重,學生才能順利進入職場,實現就業。
(二)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成為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它既是職業教育的外在特征,也是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在職業素質本位的前提下,會計專業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的課程構建,要將校外企業的實習、實訓和實踐場景,企業師傅角色與校園內各類專業課程空間與資源,尤其是校內專業課教師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校企兩類空間及資源的拓展與利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高職會計專業現代師徒制育人模式課程體系構建,要以職業素質為核心,課程體系要具有職業特色,才能真正實現高職教育的“高素質”“職業化”的特色,提升實踐教學水平,最終實現學生順利就業,實現課程理論教學與職業實踐能力的零對接,最終提高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維護社會穩定。J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比較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2]成丙炎,姜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調查與分析[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8,(1).
[3]王祥林,楊鳳翔.基于職業素質培養的高職普通文化課改革思考[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4).
[4]鄧洵.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基于工作過程分析[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
[5]張良.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建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6]胡秀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3).
[7]許巍君.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基于能力本位視角[J].商業會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