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領 劉文采
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宋會領 劉文采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目標,以“教”和“學”為中心環節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師生之間知識學習、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是以民主、平等、對話為基礎的關系,是學校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在工作實踐中,為優化師生關系,我們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教師的信任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開端,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礎上時,它才會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如果對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則全部教育智謀、一切教育和教學上的方法和手段都將像紙牌搭小房子一樣定然倒塌。”作為社會的一員,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人的支持與信任。學生則更需要教師給予理解與信任,就是教師要用自己的信任、鼓勵、尊重、支持、關懷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激勵。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鞭策,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例如,學校在重大考試期間,拿出幾個考場設為無人監考的考場,實踐證明,考場紀律要比一般考場好得多。同樣,如果單純是泛泛的說教,對學生缺乏應有的信任,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我們需要努力的是給學生多一點的理解、支持、信任,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使同學在情景交融中得到熏陶,使他們得到情感與理智的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人的創造力是根植于個性充分發展的肥沃土壤里的,所以個性培養是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常常要分析學生在情感、意志、性格、愛好、氣質方面的有何種表現,這就是在分析那個學生的個性。我們的任務不能局限于傳授知識和培養應試能力,而是要在遵循社會發展要求的前提下,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明確學生發展方式的多樣性,鼓勵“求同存異”,讓個性由封閉走向開放。
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創設寬松的氛圍,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個性自由以及隱私權,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它不應該是學生對教師的奢望,而是一條人與人進行交流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當然,尊重是雙向相互的,只要教師真誠的尊重對待學生,也必將換回學生對教師的愛戴與尊重,這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從而有助于各項教育工作的開展。
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造奇跡,創造新的人。”愛是教育事業的基礎和開始,沒有愛實現不了師生之間真正的和諧。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博大無私公正的愛,不能摻雜任何偏見。不可否認,教師侵犯乃至剝奪學生正當權益與發展機遇的現象還時有出現。譬如,一些教師重視與厚待那些智力發展較快的“優生”,輕視與慢待那些所謂的“后進生”;一些教師重視那些家庭背景比較好的,忽視那些家庭背景比較一般的;一些教師重視那些聽話遵守紀律的,忽視那些不聽話常違犯紀律的等。這些不公平、不平等的現象不能說現在已經消失了。我們基于教師的使命,要給學生一個平等發展的平臺,使他們在這里能夠自由地發展自己。我相信,只要克服偏愛,只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盡可能地肯定和贊賞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必將得到學生的信任與尊重,進而“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培養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人,才能夠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我價值在社會體系中的作用。如果在平日的工作中,總是事無巨細由教師自己來大包大攬的話,學生無疑會失去很多可以親自體驗的機會。無論體驗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成為他們成長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學生個體和學生團體的作用,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該由學生做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應克服大包大攬的習慣。如,在教學過程的問題探究,由學習小組分組討論、分別闡述;在班級管理中實行班干部競聘制和輪流制,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適時提供一些指導或參考性的意見。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能夠實現溝通師生情感,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
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強調用某種思想觀點“統一”學生的認知行為,評價的標準往往是能否“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一般而言,我們比較喜歡那些“循規蹈矩”的學生,以學生說“是”為美。雖然師生“統一”了,但真實情況又如何呢?恐怕很大程度上是以喪失犧牲學生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為代價。我們培養的是能夠獨立思考、敢于懷疑、敢于超越的人,而不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所以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為代價。我們要“以學生為本”,去關注學生的發展,要創設寬松的氛圍,要引導學生去質疑和探究,要勇于接受學生說“不”,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教師的結論。只有這樣去做,才可以實現教學相長,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進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促進師生的理解和親近,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有力保證。我們要善于利用各種方式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以促進師生之間的充分理解。諸如聊聊天、寫封信、去家訪、打電話、發郵件、論壇發言等,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問題討論、代表開會、節慶活動等方式進行溝通。當然,教師不能總是以成人的閱歷、成人的價值取向、成人的行為準則去看待學生所做的一切,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想一想。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師生才可以和諧溝通。當然,這樣講并不是一味去遷就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是要求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適當地進行一下換位思考,這樣就容易換來學生對教師的理解與尊重。
沒有了規矩也就沒有了自由,在弘揚個性的時代,更要強調規矩。不過,強調規則,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要預警。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學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要用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要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與時間。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批評,這是正常的血液循環,沒有它就不免有停滯和生病現象。”對于那些屢次違紀堅決不改的情況,我們也要因事而異,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給予必要的懲戒,使他們能夠在規范與紀律中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落實教育目標。
目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這無疑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歷史性轉變。面對時代的巨變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只有積極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學生,關注自身發展,努力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市武邑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