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榮俊 (廣州工商學院經濟貿易系)
應用型高校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策略研究
■甘榮俊 (廣州工商學院經濟貿易系)
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獨立于世界經濟之外。隨著中國對外商務交往越來越頻繁,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要求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人才具備復合型綜合能力素質。作為合格的外貿從業人員,除了要掌握較強的專業技能、國內外法律法規與慣例、計算機和外語之外,還必須對貿易對象國家的市場特點、產業結構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甚至自然條件有一定的了解。為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國際貿易地理的教學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要根據其特定課程性質特征和實踐中教學的誤區與存在問題,對其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改革思路等進行深入的研究。
應用型高校;國際貿易地理;教學改革
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隨著中國對外商務往來越來越頻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求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人才具備復合型綜合素質。作為合格的對外貿易與國際物流從業人員,除了要掌握較強的專業技能、國內外法律法規與慣例、計算機和外語等知識和技能之外,還必須對貿易對象國的市場特點、產業結構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甚至對自然條件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具備空間思維能力,從各種角度分析各種國際貿易地理事物與現象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因此,國內部分應用性高校國際貿易、物流管理等涉外經濟專業紛紛開設了國際貿易地理課程。國際貿易地理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工具科目,其教學應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根據其特定課程性質特征并針對實踐中教學的誤區與改革的挑戰,對其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改革思路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國際貿易地理課程在中國對外經貿事業的發展中應運而生,其屬于國際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之間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國際貿易地理學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市場的基本條件和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個市場上不同的商品結構,供求、交換、運銷狀況[1]。作為一門邊緣交叉學科,國際貿易地理學兼具國際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雙重的學科特性,一方面,作為地理學科,國際貿易地理具有區域性和差異性的特點,空間特征顯著,這一特征深刻地影響到商品流通地域分布及其他組合的內容和結構特征;另一方面,作為經濟貿易學科,它又具有動態性和社會性的特征,這一特征要求其密聯系當前的國際經貿形勢,適應不同時期的外貿發展的需要。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建立國際貿易空間(地域)的概念和意識,在了解不同區域自然與人文地理方面的特點、差異及全球格局的基礎上,理解世界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及發展特點,系統了解并掌握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布局、地域經濟特點、對外貿易特征及其發展變化,熟悉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世界貿易運輸業的布局,以及我國對外貿易運輸地理。應當說,這門課程能為學生參與今后的外貿實踐打下必要的基礎。
工作生活中的許多地理事物或現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考察這些事物或現象時,必須要有綜合分析的眼光。掌握地理環境對外貿人員來說非常重要,從貿易進口角度分析,有利于了解世界商品分布,從而合理有效配置世界資源,降低進口成本;從貿易出口角度分析,有利于有效開拓海外市場,減少由于風俗習慣等不同而導致的貿易受阻現象;從貿易運輸角度分析,有利于選擇最佳運輸方式和運輸路線,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學習這一門課程,學生可以以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研究如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及尖端科技、高加工度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形成的空間流動。由于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干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加工區、自由邊境區、過境區和保稅倉庫區等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產生的條件、類型及布局,亦為國際貿易地理的重要內容。
高質量的國貿地理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受中國當前的人才培養機制與人才招聘機制的制約,當前國際貿易地理課程幾乎沒有對口的有地理背景專業的教師,大多是由國際貿易專業或其他專業背景的教師兼任。國際貿易地理學科屬于部門地理學,學科級別在四級及四級學科以下,相關課程的人才通常出自世界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地理教育類的本科生,而這些專業對口的人才很少進入高校經濟貿易院系從事國際貿易地理的專業課教學。另外,國際貿易地理課程一般被設置為專業選修課,學分一般為2個,即周課時2節,再加上開設這門課的班級并不多,課程的重要性并沒有明顯體現出來。以上原因致使大多高校的國際貿易地理課程都是由其他專業背景的教師兼任。
國際貿易地理學科本身具有國際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雙重的學科特性。在高校的國際貿易地理教學中,一些國際貿易地理學教師本身沒有學過地理學,也不懂得地理學鮮明的區域性與差異性,而他們只是通過自學或簡單地培訓就開始擔任本課程的教學工作。其他專業背景的教師兼任該課程教學工作具有天然的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師缺乏對整個地理學科與國際貿易地理課程體系的理解,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只是給學生羅列一系列地理常識,而不能利用地理學的空間思維方式來分析相關的國際貿易現象與問題,不能系統地運用地理學獨有的教學方式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另外一方面,國際貿易地理課程的專業教師本身缺乏對該課程在職業上的應用,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該課程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重要性的意識,甚至認為該課程占用了學分,不應該列入開課計劃。因此,高校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常常停滯不前。
國際貿易專業是融理論、技能、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已越來越廣泛地被廣大高考考生所接受,專業發展相對較成熟,并隨著中國國際貿易與跨國公司的發展,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長期依賴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復合型的人才。而日新月異的國際貿易環境與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也給應用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前,我國應用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存在著專業與課程培養目標不適應崗位需求、不能滿足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等問題,究其原因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缺乏統一規劃與標準化。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改革也存在此突出的問題,其發展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高低,而人才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加強國際貿易地理人才的培養既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廣泛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規劃。規劃方案包括教師隊伍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的中長期目標、具體標準和要求、培養重點、培養措施等。
傳統地理課程教學觀念認為,地理學就是地理知識的積累,而忽視地理科學與理論。事實上,地理學科不僅僅包括地理客觀事物和隨時發生的現象,而且還包括其深層次的規律性認識,比如說分布與結構特征、區域差異、生產力布局等規律。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是一種單純的知識繼承,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目前,對于地理課程,上至國家下至各大院校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講授時普遍照本宣科,學生學習時沒有壓力,也沒有興趣。長期以往,要想提高國際貿易地理課程的教學質量,達到理論應用于實踐、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學目標,難度可想而知。雖然現今的應用型高校教育強調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然而其課程改革卻實質上仍然停留在強調學生識記能力的提高上,仍然以熟記地理知識為主[2],而忽視地理規律的分析與啟發。
雖然國際貿易地理是一門工具型的學科,但是由于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本身的實踐不足,學生最多只能在虛擬的環境中認識地理事物與現象以及進行規律的分析。以傳統的地理教學而言,高中階段出于“應試教育”的需要,常常把學生完全限制在課堂上,但是僅有這一種形式是不夠的。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之一,是作為學科學習對象的地理環境具有空間性和動態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斷被搬進課堂觀察和演示,這就使地理教學在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種程度上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項任務,因此,必須與課外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作為一門邊緣交叉學科,國際貿易地理學兼具經濟學和地理學雙重的學科屬性。主流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將稀缺的資源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用途中進行最優的配置和充分地利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求與欲望。地理學科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動態性,國際貿易地理試圖在經濟貿易規律的作用下,尋求經濟貿易活動的區位和空間組織的一般規律,其獨特的區域差異性和動態性特征深刻地影響到資源的流通區域分布和結構特征及其動態的變化規律。當前的國際貿易地理課程的教學與教材的編制往往忽視了其地理的特性,常常側重于描述各種資源的配置格局與利用現狀,對其區域差異和動態變化特征論述的不多,甚至忽略不計。
國際貿易地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應該避開傳統教學的誤區,通過啟發學生的空間思維,加強其對國際貿易地理事物與現象的理解,學會從人文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等多種角度去分析各種國際貿易地理事物與現象的形成、發展、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堅持“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目前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了解地理知識,進而想到自己的專業哪些地方要用到地理知識。然后再去進一步發現國際貿易地理中難以解答的問題,補充和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國際貿易問題,達到將國際貿易地理作為一門專業知識和生活工作常識去學習的目的。地理課具有很強的理論知識性和應用實踐性,國際貿易地理是國貿、物流、商務英語類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因而學科課程的設計必須為專業服務,同時也必須為應用型本科教育本身服務,這就是大家平時講的“為專業服務、為就業服務”。由于國際貿易地理涉及知識面非常廣,要求學生理解與識記的內容也十分多。再加上工具學科的屬性本身要求學生的掌握程度不僅僅要熟記更要靈活運用。
創新教學手段就是用新興的媒體工具進行展示和教學。當前,教師用得比較多手段主要是借著PPT、PHOTOSHOP、FRESH、DVDCUT等多種簡單而容易操作的媒體軟件將傳統的板書和掛圖做的事情由電腦代替。教師應該掌握和熟練運用多媒體軟件,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背景音樂,大量圖片,形象地展示一個國家的地理環境,通過創設情景,假想交易雙方,讓學生選擇交通最便捷運費最低的運輸路線。[3]這樣,國際貿易地理很多內容如果用動態的形象展現出來就會更加直觀。本課程還需采用多種輔助設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上放映每章節相關的視頻,比如《大國崛起》等紀錄片。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向學生介紹與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有關聯的網站,如世界地理頻道、商務部網站等等,谷歌公司開發的一款免費虛擬地球儀軟件Google Earth。Google Earth將衛星照相、航空圖片等合成在一個虛擬的地球上,它的直觀性讓使用者可以輕松通過該軟件查閱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真實3D衛星圖片、地形地貌、場景建筑等。GE特有的三維模擬就可以將地圖信息以最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將一系列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都集成在GE軟件中。GE應用于國際貿易地理的課堂教學中,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幫助學生對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有直觀的認識,它的一些輔助功能還能幫助啟發學生分析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狀況跟其自然地理概況的關系。[4]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其優點有發揮雙主動作用、體現雙主導效應、提高雙創新能力、促進雙影響水平[5]。例如,為了達到某一教學目的,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可以在前一節課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主題,在小組中各成員通過圖書館、網絡或其他途徑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然后相互交流并匯總材料形成報告然后制作PPT,下一次的時候由每組推選的一位同學當眾發布報告,課堂中學生可以積極提問并探討報告組問題。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資料的能力,也使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并分享各自的知識。教師在總結時將學生們發布的報告進行梳理,整理思路,聯系國際貿易地理的研究對象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由點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引導他們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去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6]。可以將這種互動式教學方式與考核評價體系掛鉤,促進考核科學化,將這一科的成績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態、參與度、交流度、和諧度的考核,更加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課程的改革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國際貿易地理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拓寬專業教師的來源渠道,一方面,除了成立課程小組以“師徒制”傳幫帶培訓自身固有的師資外,還需要引進一系列地理類、世界經濟類的對口普通高校畢業生、面向社會引進具有國際貿易地理工作經驗并符合教師資格要求的企業兼職教師。在課程開發方面,組織特色專業教師開發新的特色教材,制定特色的符合改革方向的課程目標。
[1]黃森才,戴士根.國際貿易地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2]梁潔儀.論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化[J].考試周刊,2013(9).
[3]于洪麗.如何上好國際貿易地理課[J].科教創新導刊,2008(26).
[4]郭詣遂.淺析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5]方正松.互動式教學: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4).
[6]歐陽艷蓉.國際貿易地理教學方法昀探索與實殘[J].教胄教學,2010(9).
G642
A
1008-2549(2017)03-0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