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鳳凰新村幼兒園 邵 凌
大班學習型區域游戲中教師的組織與評價
江蘇省淮安市鳳凰新村幼兒園 邵 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闡明了幼兒對生動活潑、具體形象、來源于周圍生活的事物常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大班學習型區域游戲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活動方式,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自主游戲,幼兒在教師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型區域游戲環境中,由自己設定目標、規則、方法,在玩中學,自主地完成整個活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教師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指導下,把學習看作是幼兒接受教師預先構建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這樣就造成了很多幼兒園的學習活動常與集體教學活動劃上等號,集體教學成為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法。在這樣的集體活動中教師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幼兒的差異性。而學習型區域游戲這種全新的方式彌補了以往教育中以集體活動為主造成的局限性,真正結合了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優勢,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那么究竟什么是學習型區域游戲呢?
幼兒園的學習型區域游戲,是教師根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與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與幼兒共同創設寬松的活動環境,設計多樣有趣的活動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的、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活動,是一種更多地體現過程性的學習、寓教于樂的游戲活動。
隨著大班幼兒年齡的增長和心理各個方面的發展,他們思維積極、活躍,愿意學習新東西,不再滿足于追隨、服從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他們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水平明顯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在很多方面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做,為他們創造適當的條件。學習型區域游戲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活動,以游戲的方式開展活動,幼兒進入了主體性學習的模式,而這樣的區域游戲方式也促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發生了觀念上的轉變,改進舊的教育行為。因此在大班開展學習型區域游戲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各自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且還可以幫助教師進行個別的觀察和指導,更有利于加深教師對幼兒的深刻了解,同時在學習型區域游戲中,幼兒更能夠通過提供的材料感受到游戲中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1.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游戲氛圍
在大班開展學習型區域游戲活動,最不能忽視的是區域游戲良好輕松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應該是充滿了趣味,最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應該是具有興趣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型區域環境,這樣的環境是幼兒能與之相互作用的活動環境。
大班幼兒學習型區域游戲其實以幼兒通過自主性實踐獲得直接知識經驗,并在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發展初步實踐能力和初步創造能力為主要特征。因此,能讓幼兒在學習活動中實踐,在活動中發展,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活動環境是關鍵所在。在學習型區域游戲之前,教師會和班上的幼兒一起收集、利用廢舊的包裝、卡片制作豐富而有層次的材料環境,并且將活動的材料放在便于幼兒自由取放的地方,活動的空間是開放式的,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提高,每一個幼兒都能以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學習速度掌握技能、獲得知識。
2.細致觀察 深入了解
大班幼兒進行學習型區域游戲的時候,教師就是他們最佳的觀眾和聽眾,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認真傾聽他們的交流。皮亞杰曾指出:“每當過早地教一個幼兒那種他能自己發現的東西時,就壓抑了幼兒自主發現它的機會,也就抑制了對它的完全理解”。當幼兒在學習型區域游戲的操作過程中,遇到一些技巧方面的困難時,教師可以直接進行指導,也可經常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讓幼兒自己去探索、發現、思考,不急于提供現成的答案,也不過早地肯定少數幼兒的正確答案,因為這將剝奪其他幼兒發現問題、探索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也不能忽視在幼兒的發展存在著個別差異,每個大班幼兒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的,因此,在幼兒參與學習型區域游戲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指導,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同伴間的相互影響。
3.區域聯動相互促進
大班幼兒思維活躍、語言豐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他們的腦中有數不清的疑問、問不完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區域內容設計上要有適當的調整,要有一定的挑戰性,這不僅順應了幼兒好探索的特點,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的習慣。之前我們的各區域游戲相對來說是獨立的,各區域之間沒有什么聯系,這就讓區域活動死板了并失去了趣味性。“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華,兒童創造性培養的土壤首先是生活。如:在“美麗的秋天”主題中,孩子們在美工區畫樹葉、涂顏色,生活區的小朋友則僅僅是編花籃等,如果能將生活區和美工區結合不就有意思多了嗎?于是我們將美工區和生活區放在一起,鼓勵美工區的小朋友將涂好顏色的樹葉交給生活區剪,兩組合作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意識,美工區和生活區也變得有趣了。不同區域雖然是相對獨立的,但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聯系起來,教師有效加強區域間的聯動、滲透,相互促進,不僅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還使幼兒保持活動的興趣,讓學習型區域活動發揮真正的作用。
面對大班幼兒在學習型區域中產生的各種情況,教師在大班開展學習型區域活動時做了以下幾點嘗試,力圖將枯燥的知識傳授巧妙地融合在游戲中,讓幼兒潛移默化的掌握。
1.學習型區域活動游戲的內容要豐富有趣
有趣的游戲內容,可以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教師要鼓勵他們動手操作,運用多種感官感受、體驗,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如:在科學區設置“認識時鐘”的活動,如果單單是讓幼兒反復地認識整點和半點,相信不到三天幼兒就對這個游戲索然無味了。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得以在游戲中開展探究和學習,我們選擇了幫小動物撥時鐘和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這樣的內容開展活動,并在游戲情景中動手操作,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認識時針、分針、整點和半點,從而較好地達到了游戲目標。
2.學習內容要符合幼兒年齡特征
大班幼兒思維中開始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好學、好問,喜歡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因此學習型區域活動就成為了啟蒙幼兒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活動載體。如:在美工區,通過幼兒對各種動物的了解,用廢舊的CD制作各種小動物,由于投放的材料可操作性強,大大增強了幼兒對活動的積極性,材料的豐富使大班幼兒在游戲中能夠不受到外界的影響,學習的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使這個區域一直受到幼兒的喜愛。
3.學習型區域的活動內容要循序漸進
學習型區域的內容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既可以吸引幼兒參加活動,又能激發幼兒繼續活動的興趣。從實際出發,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狀況,制定不同的游戲目標,提供不同層次材料,設計不同教學策略,以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如:在數學區“有趣的排序”活動中,如果單純的兩組式排序活動就略顯簡單,所以我們考慮到三組式不同排序,幼兒可以根據大小、形狀、顏色等進行不同排序。對能力強的幼兒,嘗試投放四組式不同排序。幼兒對排序活動積極參與,這也是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他們對活動的興趣。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內容進行活動,讓每個人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4.規則的制定和遵守是活動開展的保證
大班學習型區域規則的制定應該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而幼兒自己制定的規則,會在游戲過程中能更加自覺的遵守。因此,區域游戲規則應該由師幼共同來制定。
⑴師幼共同商討制定:討論能解決很多問題,在制定規則時,我們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制定。孩子們自己制定的規則更能自覺地遵守。如:在“超市”的角色游戲,制定規則時,我們跟幼兒一起討論,每個幼兒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好的提議一起通過,有異議的就改進,最終定出了適合班級的規則,孩子們都能遵守規則,沒有出現教師擔心的亂套情況,孩子們也都玩得很開心。
⑵在矛盾中產生規則:有時候,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問題,但不能及時解決的時候,教師也不用急著給答案,可以在評價總結時讓孩子自己解決。以“菜市場的游戲”為例:當活動即將結束時,有個孩子提出:“我們的菜市場生意太好了,一會兒就賣完蔬菜了,他們這些顧客一直在這里買,菜都賣光了還在這里要買。”我問:“那你們想到什么解決的辦法沒有?”另一個孩子說:“我想到了,我讓他們去燒烤店,請服務員和廚師加工。”“那菜賣光了,還是不行啊,有什么辦法解決呢?”孩子們開動腦筋,突然有個孩子說:“去進貨啊。”對呀,我們的規則里就可以加上一條,缺貨時需要及時進貨。
⑶靈活創新規則形式:圖文并茂就是結合圖畫和文字,讓幼兒能理解規則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將規則的內容體現出來,教師可以適當幫助完成。大班幼兒想象力豐富、理解能力較強,也可將整個規則交給幼兒來制定,幼兒可以合作完成,因為是自己制定的,所以比較容易理解,也會提高幼兒的興趣。區域規則的制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動態的活動中,需要不斷的修改和完善,隨著幼兒游戲經驗的不斷豐富,規則意識也會更強,學習型區域游戲也會開展得更加順利。
1.評價過程應由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貫穿活動的全過程。
評價并不僅僅是學習型區域游戲某一環節的事,并不是靜態的,它應該貫穿于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的、發展的,是關注幼兒活動的全過程,是適應活動發展、幼兒需要而隨時出現的。評價是對真實表現的解釋,而不是對設計活動的解釋。在游戲中,孩子們的行為表現是不確定的,我們不應事先為評價設計固定的內容,應讓評價真正的指向幼兒在學習型區域游戲中生動的表現,細心去品味,做到“品與評”的結合。
2.評價的主體應由單一到多元化,注意與幼兒的互動。
大班學習型區域游戲中,教師、幼兒都是參與者,因此評價時不能僅僅由教師唱獨角戲,而應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成為評價的主體之一。教師與幼兒互動,形成對拍球的關系。對于大班評價應提倡“童言無忌”“思維無禁區”,讓幼兒在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這樣幼兒樂于參與和自主探索,自主選擇最想解決或者可以解決的問題,讓活動充滿愉悅的情緒體驗。這樣的評價容易激發大班幼兒游戲成功的愉悅感,有效地提高幼兒的專注力。
3.評價中注意對游戲價值的提升。
評價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它是集中問題、交流經驗、整理總結的過程,因此要注意評價對游戲價值的提升。在某一次游戲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問題或者未發現問題,這兩種情況經常會造成評價時面面俱到、泛泛而談,這樣孩子們經常會聽得云里霧里。因此評價時應該重點清晰,繁簡結合,應該深入剖析重點問題。評價時,除了說現象以外,更要分析現象后面的原因,通過分析提升活動質量,挖掘現象背后的價值。
4.評價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間。
大班幼兒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學習型區域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可獲得直接經驗,但直接經驗的獲得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需要間接經驗來補充。教師要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由結伴、自主構建、自主探索,以此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況且借鑒他人的經驗也能更好地幫助幼兒探索直接經驗,而通過評價就可以讓幼兒較簡便地獲得許多間接經驗,同時又很好的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培養大膽、自信、合作、進取的精神。
教師如何更加有效地組織與評價大班學習型區域游戲,這還需要我們進行不斷地學習和研究。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平時需要細心觀察、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愿望,用幼兒的眼光來看世界,創造有利條件來滿足幼兒游戲的實際需要,從而提高學習型區域游戲的水平,讓幼兒在愉悅的游戲中體驗成功的樂趣,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