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風格體系。作者多屬具備較全面、較深厚文化修養的文人,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和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文人或以畫寄托思想,吐胸中不平;或暗示倦于宦游、渴望歸隱的心理和希望抒寫個性、追求心靈自由的心理。不求形似,只求神韻,有的甚至與實物相去甚遠正因此含有象征意義;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手段;所抒情多為胸中郁結之憤慨,所言志多為表現自己的高尚氣節。
沈斌自幼喜好書畫,以《芥子園畫譜》為自學的啟蒙良師。“畫爛兩套芥子園”后,中國畫傳統基本技法很自然地成了腕底的下意識動作。山水畫方面廣涉北宗南派,自清代工整森嚴、峻異幽奇的袁江、袁耀入手,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把山水學得細入毫發、一絲不茍,打下了堅實的傳統根基。繼而旁參沈周、王蒙,上溯盛唐“二李將軍”,不獨取其精工嚴謹,更屬意于“云霞縹緲,窅然巖嶺之幽;峰巒重復,荒遠閑暇之趣”。通過對前人山水的廣泛臨摹,了解山水畫的形成、嬗變、發展規律,從而去蕪存菁、咀華含英,融會貫通。十余年中,沈斌先后拜在多位瓷廠老彩繪工人門下,學習了青花、新彩、粉彩、淺絳彩等多種陶瓷彩繪技術。通過對這些“底層技術”的潛心探究,沈斌找到了景德鎮傳統陶瓷彩繪體系的“源代碼”,繼承傳統的路越走越順,藝術創作的技術語言也越來越豐富。為長期保持對各種陶瓷彩繪技術駕輕就熟的狀態,沈斌每年會用一段時間用各種技術進行創作練習,以溫故而求新。2000年有緣結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曉聰,得益于李先生的教誨,逐漸找到了文人山水與民間技藝完美交融的路徑,自身藝術水平也得到長足進步。慢慢形成了自己淡而不浮、不薄,濃而不滯、不膩,沖和雅逸、蒼潤細膩的個人風格。審美意趣方面不媚流俗,穿越宋、元,直奔風神瀟灑的魏晉。一勾一描,筆筆細入毫發;一皴一染,處處良辰入懷。
沈斌創作帶著個人恬淡靜雅的內心,主要作品以文人氣息為重。沈斌的《暮歸圖》的創作技法主要延續傳統陶瓷技法,在筆法和特點上主要以嚴謹。一個靜謐悠然的小村里,參天古樹、綠水、石拱橋、茅屋、勞作歸來的老者及疲憊的水牛和牛背上橫笛而吹的小童、拄杖而望的村婦都在同一個畫面里。布局合理,遠近層次分明。山石色彩沉著,用筆活潑。敷色后既能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又不掩蓋勾皴繪描的生動筆趣。總體布局時,巧妙地以色增韻增趣,營造出層次豐富的空間感。
《喜雨亭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沈斌通過陶瓷來表現以“亭”“雨”“喜”為線索,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的旨歸。圖中官吏、商賈、農夫一齊摻入,展現了蘇軾“世界上最可寶貴的不是金錢,而是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為國家興旺的極本所在”的思想。題小而語大,議論干涉國政民生大體,無一點塵俗氣。
作品《春雨彩晴時》瓶身細長能給人觀賞的面很窄,于山水構圖來說,難以得勢。且上粗下細,易給人不安全感。沈斌精于在各種造型的陶瓷器皿上巧妙布局造境,因勢利導,苦心設想,最終成就了一件獲得多位大師贊賞的佳作。平常的高遠式構圖,瓶身收細的底部畫得景物繁密敷色厚穩,瓶身放粗的上部則借勢畫得閑遠消散,天高云淡,巧妙地再造了一個整體平衡感。作品構圖嚴謹、繁而不亂,遠峰、近山以云嵐分割出分明的層次。而兩處蒼松的著意勾連,又使畫面渾然一體、氣脈不斷,林間高士的紅衣服可謂神來之筆。
新彩的各種顏料,在烤花過程中會因為化學反應而產生相生相克的奇妙變化。沈斌在學習民間工匠的技藝之外,細心揣摩筆勢料性、敷色技巧,尋找適合自己的技術語言。沈斌在傳統陶瓷技法的基礎上,在色調運用上突破了原有青綠為主的傳統粉彩技法,創新了新粉結合上色法,雖然程序復雜,但在色調飽和度、色調厚重感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并可以隨自己感覺調試,終于有了自己的獨特山水創作道路。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