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穎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介紹一個母親是如何對她的時間進行管理,以至于可以做到幾年內生了五個孩子,在外做著全職的工作,哈佛留學兩年,還同時出版了一本時間管理的書籍。留言板里一片嘩然,紛紛感嘆她的時間管理術,無數媽媽哭訴一個孩子就已經讓自己筋疲力盡了,別說是五個了,更別說她還順便攻下了一個博士學位。也有很多人同時稱贊職場媽媽們,認為她們已經很厲害了,很多人沒有孩子都已經覺得時間不夠用了。討論區內,各種驚嘆,崇拜此起彼伏,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對于時間的有效運用正在被多少人渴求。
前陣子,有一本暢銷熱賣書,講的是一個日本的家庭主婦,做著做著就出書了,而她的書正是分享和教授他人如何對物件進行收納整理。表面上看,這是一本教人空間管理的書,而有心人,只要閱讀一下評論就會知道,當我們整理物件,收拾房間的時候,管理的根本不是我們所屬的空間,而是心情和態度——既是對生活的,更是對自我的。然而,時間,之所以容易被人津津樂道,因為它是唯一一去不復返的事物,正所謂沒得后悔,才更想抓住。與其說我們想管理時間,倒不如說,我們想活在當下,想把握未來,想每一分每一秒都變得更為實在,更為具體,想我們的生活以及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更加的“可視化”。
時間管理,管理的是焦慮感
焦慮指的是人類在與環境作斗爭及生存適應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情緒。它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兩種。我們日常所說的焦慮感或焦慮情緒,通常指的都是現實性焦慮。現實性焦慮是指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面對現實潛在的危險和挑戰時,為了適應和解決問題所形成的情緒反應。這樣的情緒反應與事實相符,是一個人在面臨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焦慮的程度與現實的威脅程度相一致。隨著現實的挑戰或危險得到控制或消失,焦慮的程度也會隨之緩解或消除。
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容易產生焦慮的人更熱衷對時間進行管理,習慣計劃未來。他們擔心未知的事情,害怕事情的發展超出他們的經驗,所以他們更偏向控制,將不可控的風險降到最低,來確保穩妥。他們對時間有合理的規劃,遠到可以是未來三、五、十年的計劃,近到可以是今天、明天的安排,有些甚至精準到用小時來計算。看看市面上賣的日程本的格式,有些設計是用小時來作為時間區域的劃分。早期網絡爆出王健林的一日行程,他的時間更是以分鐘為單位進行管理的。我們對時間進行詳盡的規劃,未來的發展似乎就能變得更可預見,當我們認為事態的大致方向皆在掌控之中時,當我們知道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會有怎么樣的安排時,自然就比較容易感覺到安心。同樣,急躁、擔心、忐忑的感覺也會隨之降低。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無論執行能力如何,無論是否真的可以完成已經預計好的安排,但仍都孜孜不倦,屢試不爽地做著計劃,臨睡前想想明天要做什么,起床后寫下今天待辦的事宜,周一匯報接下來一周的安排,年頭想好幾月份去哪里旅行,年末為下一年精心挑選好一本日程本……時間的管理無處不在。因此,與其說我們管理的是時間,倒不如說,我們更希望借助對時間的規劃來擺脫讓人煩惱的焦慮感,我們期待在面對未來時,可以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胸有成竹,可以有更多確定和穩定的感覺。
時間管理,管理的是自控力
自控力顧名思義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對世界認知的控制感,通俗點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周圍事物、生活、人際關系、情感和工作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能力。早期看到一句讓我印象頗深的話,叫做“自律給我自由”,印象深刻是因為覺得這是一句特別有哲理的話,值得細細品味。自律代表的是自我節制,自我控制,自由往往讓人聯想到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本來南轅北轍的兩個狀態,怎么就有了聯系呢?其中暗含的關系就是,人的自控力越強,可控的范圍就越廣,可以控制的事情越多,證明能支配的資源也就越豐富,調配、協調、平衡的能力提高了,限制自然就變少了,可被約束的條條框框沒有了,離自由的狀態便又接近了一步。
回憶一下,從我們懂事起,從讀書起,從需要寫作業起,我們最常聽到父母、老師嘮叨的是什么?“先做作業,再玩”。這大概是我們第一次對時間管理這個概念產生意識,但實際上,它更早地就已經被無形地注入到了日常教育中。當我們被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時候,當被問及什么時候想做什么的時候,這些細小的安排中,無不充斥著對時間的分配和利用,我們對其的熟悉程度絕不亞于吃飯、睡覺。所以,制訂計劃,分配時間其實并非新鮮事,也并非難事,大部分人都會,都有想法,而且每天都在這么做著。可為何很多人還是會為此苦惱,因為我們常常無法按照設定好的時間,安排好的計劃去實施,我們有計劃的能力,卻往往敗在執行上,很大層面是因為缺乏自控力。
先前我們提到的一個媽媽生了五個孩子,海外留學,還要做全職工作,然后還出版了書籍,為什么底下嘩然一片,我們感嘆的除了她的時間管理術之外,內心深處還在佩服她超于常人的毅力和自控能力。這位媽媽介紹說,她培養孩子早睡的習慣,并且和他們一起睡,然后凌晨3點起床,這樣在孩子們早上醒來之前,她便有了3個小時,可以看書或者做自己的事情。計劃好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并不難,可我們中間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在計劃好的時間入睡,又在鬧鐘響起的時候爬起來呢?有多少人今天早上按掉了鬧鐘,閉著眼睛想著說“我就再睡5分鐘,真的就瞇一會”。別說讓我凌晨3點起,我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屢次計劃,嘗試讓自己凌晨2點前睡,可直到現在還常常以失敗告終。可見,無論我們怎么安排時間,自控力的管理才是將時間管理推向成功的關鍵。
時間管理,
管理的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指的是人在特定情境中需要進行某種行為,個體對發揮這種行為相關能力的感覺,對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和對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種行為的期望。它分為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兩部分。結果預期是指一個人對某種行為可能導致什么樣的結果的預測。效能預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實施某種能力的主觀判斷。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講的就是一個人認為他/她是否可以完成某項任務,并且能完成到什么程度的自我判斷。它與自信心的概念非常接近和相似。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信心也比較充足,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對自己所擁有的某項或某些能力都表現出比較樂觀和積極的判斷,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一些任務和項目。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通常也會表現出自信心不足,他們無法相信自己有完成某些任務的能力,他們最常有的想法是“我不認為我可以完成”“我做不到”。
時間管理的自我效能感體現在,當對時間做出某些分割的時候,我們是否有信心遵循這樣的時間安排,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可以按照這樣的時間分配完成任務的能力。也就是當我們在管理某部分時間時,我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念和相信程度。
這位五個孩子的媽媽,她的時間計劃表是細分到每15分鐘的,這也是她另一個時間管理術的竅門,利用碎片時間,在簡短的零碎時間里,同時執行幾項任務。心理學稱具有這項能力的人為“多重性任務者”(Multi-tasker)。例如,她一邊晾衣服,一邊給孩子講故事;一邊坐車,一邊填寫申請表格。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利用碎片時間的高手,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同時看電視新聞;一邊喂奶,一邊看書,還不忘記關照保姆要做哪些家務,輕重緩急如何安排。多重性任務者的共性不是他們比較聰明,或是他們的能力比較強,而是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更高。當我們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我們就越有信心按照已經安排好的時間去完成任務,我們就更愿意去動腦筋,花心思,想辦法把時間管理得更合理,使其變得更有效。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低,我們就容易畏難、氣餒、放棄,也更容易用消極的態度來面對時間計劃。
碎片時間之所以能被有些人充分地利用,甚至是被發揮到極致,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只要有意愿,我們誰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誰也都有碎片時間。做家務的時候可以聽學習音頻;陪孩子玩的時候可以練習深蹲、托舉;很多人坐交通工具的時候在煲電視劇,其原理是一樣的。我們根據自己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的程度,來對時間的利用程度進行劃分。自我效能感強的,時間劃分區域可以更精細,同一時間段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任務的難度系數可以更大;對自我效能還不太有信心或不熟悉的人,一項任務完成的時間分配可以更充裕,同一時間安排的任務輕一點,難度小一點,需要調動的能力和資源少一點。我們借用時間管理,其實也是在對自我效能感的一種訓練和挑戰,能夠克服困難,在預先計劃好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就是一次成功,隨著正向經驗的豐富,自我效能感也隨之被提高,自我效能感越高,時間上的管理就會變得更為有效。
如今回頭再看時間管理,它其實并不那么復雜,也不那么困難,我們只要將它拆分成各項能力,逐一攻破、提高,那誰都有可能成為時間利用的高手。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