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蓮
摘要:在高校協同創新的大背景下,創新財務運行機制勢在必行。文章提出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財務運行機制創新路徑:樹立“大財務觀”;落實總會計師制度;建立動態協同的財務管理模式;構建科學高效的財務信息平臺,實現財務流程再造;確立多方共贏的績效目標,創新財務績效評價機制。
關鍵詞:高校 協同創新 財務協同 機制創新
一、引言
2011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首次將協同創新提高到國家戰略地位,要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2012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2011計劃”)出臺,為高校如何充分發揮多學科、多元化優勢,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與新機制,提出了具體指導性意見。
高校肩負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同時又是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在國家創新戰略體系中占居主導地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進一步研究高校協同創新財務運行機制等相關課題,構建財務協同創新的路徑和對策,是當前須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關于高校財務協同創新的研究尚屬空白,本課題的研究,旨在為高校開展財務協同創新提供有益的理論補充和實踐性建議。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協同與協同創新
“協同”這一概念,源于1971年德國學者Haken的《系統論》。文中指出協同是實現系統從無序轉變為有序的過程,系統本身具有自組織能力。在復雜的大系統內各子系統的協同行為,產生系統有序結構的內部作用力和外部正效應,形成整個系統的聯合與統一,實現協調效應。
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最早可追溯到協同學理論,協同學發源于自組織,又不同于自組織以自組織系統為研究對象,探討系統演化中協同過程和機理的系統科學理論。協同創新是多方主體在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系統匹配的基礎上,通過知識、資源、行動、績效等方面的整合,實現創新要素的合作創新和系統優化的過程。國內學者陳勁(2011)認為,協同創新是以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主體,以知識增值為核心,為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通過知識創造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1+1>2”的非線性效用。邵云飛、楊曉波等(2012)認為,協同創新是實現多方主體共贏的有效途徑。
(二)高校協同創新及模式
高校協同創新是指高校通過校企、校校、校所(院)等多種合作方式,與其他主體協同創新,在獲得經濟支持的同時,推進研究成果應用,以及從實踐出發,發現和探索新的研究領域以此獲得更多的學術成果。我國學者李忠云、鄧秀新(2011)認為,高校協同創新是為解決共性技術和行業關鍵以及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投入各自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力求在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創新活動。
高校利用自身優勢,可建立多種類型的協同創新模式。按照協同范圍不同,分為高校外部協同創新和內部協同創新。高校外部協同創新,是指高校與校外機構或組織如科研院所、企業、國外高校等開展的協同創新;高校內部協同創新是指高校自身內部要素如學科、教學、科研、管理以及師生等之間的協同創新。按照合作主體不同,分為高校與高校協同、高校與院所協同、高校與企業協同、高校與地方(區域)協同以及國際合作協同等類型。按照協同領域不同,分為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協同創新、科技研發的協同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等不同模式。
(三)高校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
高校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是指協同相關主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對象和要素(如科研人員、技術及經費等)在協同創新中的相互作用,內在聯系的方式、動力、程序、功能及運行機理的總和(李祖超、梁春曉,2012),具有結構性、運動性和功能性。高校擁有學科門類齊全、研究基礎雄厚、高端人才薈萃等優勢,在協同創新中起著主導作用,須構建和完善協同創新的決策機制、動力機制、財務機制等一系列運行機制。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高校協同創新突破了以往以自我積累為主、彼此依存度低的缺陷,是一種科學有效的發展新模式。(2)高校協同創新的內涵本質是以高校為主導的不同創新主體,為實現共同的目標,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行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達到總效果優于單獨效果之和,實現了創新績效最大化。(3)高校協同創新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整體性,創新系統中各種要素有機結合,實現共同而統一的目標和功能;二是動態性,創新系統是不斷動態變化的。(4)現有關于高校協同創新的研究大多數側重于協同創新的概念、模式及分類等層面的研究,未涉及高校財務協同創新方面的內容,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高校財務運行機制創新的路徑
在協同創新背景下,高校必須積極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和全方位協同創新的環境氛圍,而財務運行機制創新尤為關鍵,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財務管理理念創新:樹立“大財務觀”
“大財務觀”是高校適應協同創新發展的財務管理新思路,是現代高校財務理念發展的新階段,“大財務觀”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特點:(1)“大財務觀”源于現代企業先進的管理思想,在高校財務管理之中融入“大財務觀”,有利于提升高校財務管理水平。(2)“大財務觀”立足于財務本質,并融入高校財務運行特點,縱觀整個學校財務運行狀況,提高了高校財務的預判能力和前瞻性。(3)“大財務觀”實現了財務管理目標的三個“統一”(梁勇、干勝道,2013):財務的微觀、中觀與宏觀相統一;財權與事權相統一;教育資源管理效率與效益相統一,從而提高了財務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二)構建科學合理的財務運行組織:落實總會計師制度
通過協同創新,高校經濟關系發生了變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財務組織機構和職能進行整合,構建科學合理的財務運行組織。教育部《教育部部屬高等學校(會計人員職權條例)實施細則》中首次提出了總會計師制度,其后又發布有關總會計師的文件及相關高校財務管理文件對設立總會計師的選拔條件、人員待遇、崗位職責等做出明確規定。總會計師制度要求選拔既是財務專家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專職從事學校財務管理領導工作,一方面優化高校領導班子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引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先進經驗,以滿足現代高校財務管理的需要,有利于高校協同創新的發展和高水平大學建設。但是,在實際落實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這項制度尚處于試點階段。因此,高校應以協同創新為契機,利用現有的發展環境,落實好總會計師制度,構建科學合理的財務運行組織。在總會計師的帶領下,一方面在提高財務人員的會計核算能力的基礎上,提高綜合素質,重點培養職業判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培養財務骨干的同時,要著力創建財務科研團隊,將高校業務管理和財務政策研究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財務管理模式創新:建立動態協同模式
在協同創新過程中,要求高校與其他協同主體實現資源、信息動態相統一,共享經濟資源,實現信息互通,這就要求財務部門具有對外界及時敏銳的預判和反饋能力。因此,高校必須突破靜態的局限,建立動態協同的財務管理模式(景莉,2014)。在動態協同財務管理模式下,一方面,科學地將統一領導、集中管理與分級核算、分權自理相結合,將宏觀調控與微觀分析相結合,不僅要保證學校能及時掌握外界信息,還要保證學校全面掌握分權管理下的各院系二級單位的財務信息,既規范財權,又可調動二級單位的管理積極性,形成“統而不僵,放而不亂”的財務管理新格局。另一方面,高校要設定一套反映協同創新的財務狀況和財務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在對未來的經濟形勢和財務狀況做出預判的基礎上,隨著信息和環境的變化做好動態分析,提高財務預判分析能力和前瞻性,確保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四)財務流程再造:構建科學高效的財務信息平臺
一套完善的財務流程,必須具有層次性、共享性、時效性等顯著特點,而要實現財務流程的功能,必須利用現代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強財務信息化建設。財務信息化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會計核算信息化,以精細化、科學化財務管理思想為指導,通過財務業務流程再造,及時發現各業務處理流程間存在的漏洞和隱患,找出問題的根源,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及時修正,提高會計核算管理效率。二是財務監督信息化,發揮財務信息平臺優勢,減少信息不對稱,通過公開各相關財務主體關注的各類財務信息、財務流程,一方面促進財務與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溝通協調;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相互監督,增強財務監管功能,加強財務內部控制,從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五)財務績效評價機制創新:確立多方共贏的績效目標
高校通過與相關機構協同創新,其明確的財務目標是積極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建設經費投入;改善學校財務治理結構,有效控制和降低財務風險,提高財務運行效率;確保資金使用績效,提高學校的財力保障水平。而要實現可持續協同創新和發展,應兼顧各方利益關系,建立多方共贏的財務管理績效目標,且財務管理目標必須清晰明確、量化,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方可保證協同多方主體利益的最大化(蔡月紅,2012)。因此,高校要以整體目標和利益為基點來選擇或重新制定新的財務績效評價制度,為財務管理協同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不僅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質量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以任務為驅動的人員聘用和分配制度、以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而且要建立績效問責與激勵相容的評價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同時,應加強過程管理和階段性評估;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提高績效評價過程的透明度,確保評價結果公平公正和客觀真實;按照確定的規劃與任務,加強目標管理,實現高校協同創新各方主體共贏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李祖超,梁春曉.協同運行機制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7).
[2]梁勇,干勝道.論高校“大財務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