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實驗小學 石永清
用心去挖掘 用情去傳遞
——淺談在小學數學“你知道嗎”教學中的做法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實驗小學 石永清
蘇教版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新增設的“你知道嗎”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數量多,內容豐富,具有典型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有介紹社會和生活常識、自然知識等方面的;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種方面的發展過程的;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有反映祖國建設成就的……。呈現方式生動活潑、圖文并茂,都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好材料。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教學資源,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靈活處理這部分內容與教材的關系,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非常有益。
在“你知道嗎”的內容中,作為常識性的介紹比比皆是。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效能,確保介紹內容與新授課緊密聯系,將其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解決該問題的一大亮點。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摸索,筆者找到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學“認識比”的內容時,針對“你知道嗎”安排的介紹“黃金比”的內容,介紹了比、比值和黃金比值等內容。在教學比的概念時又往往難以找到非常好的引人入勝的情境設計,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同學們,學校有一個花園,根據大家的要求計劃在花園邊建造一座觀景亭。提供三種設計方案(出示設計簡圖:第一種高挑而瘦小,第二種矮小而粗壯,第三種寬度與高度的比值是0.618)讓同學們幫助論證一下,看看你們的眼光是否與設計師一致。先由同學展開討論,說明對各種設計方案的感受,最后進行投票表決,接著出示設計師的意見,肯定第三種方案入選。這時教師就可以設置懸念:為什么設計師和絕大多數同學都選擇第三種方案呢?教師總結:看來生活中人們對某個事物的直接判斷與數學知識有內在的聯系,學好了“認識比”就知道為什么選擇第三種方案,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就能運用它來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結束后進行首尾呼應,解釋黃金比值0.618的實際意義,再來仔細研讀“你知道嗎”,讓學生聯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閱讀時,既要注重知識性,又要注重趣味性。在呈現方式上注意靈活多樣,圖文并茂。以數學故事、數學童話和數學游戲來說明“你知道嗎”中所涉及的問題,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啟發學生課后去思考、探究,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的時間安排可以是課堂上,指導文本閱讀,或將教師、學生收集的有關的閱讀材料以匯報交流的形式進行交流;也可以作為課余作業,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探討數學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重點準備,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班級的黑板報組織交流活動。這樣的教育形式學生興趣高,學習效率有保障,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的常用方式之一。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閱讀材料:時間的學問。利用圖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古代原始人用“日”、“夜”計時到利用測太陽的影子來確定時間,再到后來用滴水和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最后到用鐘表來計算時間,并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各式各樣的鐘表圖片,最后還布置了思考題:你會想辦法做一個太陽鐘或滴水鐘嗎 ?你會想象未來社會最新式的計時方法嗎?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鐘表的歷史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并且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
1.在課堂中適時引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在適當的時候引入有關的內容,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垂直”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垂直”表象,就可適時引入教材第46頁的“你知道嗎”,結合這兩個典型的生活實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現象,這樣既可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課外輔導閱讀,提高學習能力
教材中的一些“你知道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例如,“你知道嗎”介紹“二進制計數法”和“納米”的有關知識,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上網和查閱有關書籍,進一步了解有關的數學知識與信息,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向家長了解“十六進制”等內容,并把獲得的知識及感想制作成卡片收集起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展示和交流,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小日記的撰寫和評比活動。在這樣的一個收集資料的活動過程中,既有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又把數學學習從課內引向課外,為學生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幫助,同時也為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注重發揮“你知道嗎”的德育教育功能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的要求并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教材中的一些“你知道嗎”恰好蘊含著德育教育功能。如四年級下冊教材第82頁的“你知道嗎”中關于陳景潤的故事等,可指導學生課后去閱讀,也可要求寫一些短小的讀后感并進行交流,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刻苦鉆研的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數學閱讀材料“你知道嗎”中的內容有些不僅可以讓學生去讀一讀,也可以讓學生去做一做。如在教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過程中,課前就布置實踐性作業:用一枚硬幣進行實驗,在統計表中記錄你試驗的次數、正面朝上的次數和反面朝上的次數,寫出你的推論。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時,學生最多的做到80次,最少的只有20次。然后我讓學生查看教材中“你知道嗎”介紹的五位著名學者是如何實驗的,他們各實驗了多少次。看到這些數據,你又想到了什么?雖然數學家們實驗了很多次,但與理論數據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從同學們的實驗和數學家們的實驗可以看出:實驗的次數越多,實驗數據就越來越接近理論數據,同時也使學生為數學家們的科學、嚴謹、求真的態度而感動。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時,教材在“你知道嗎”中分別介紹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易變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在教學中也可適時引入,教師提供每組各一個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實物模型配件,由學生組裝,并讓其親歷“變”與“不變”的過程,理解圖形的特性,這樣可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你知道嗎”,讓它成為學生樂于知道、爭著知道、都能知道的一個亮點,這樣的數學教學才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