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南海中學 俞永毅
對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的幾點思考
江蘇省高郵市南海中學 俞永毅
教材乃教學之本,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深入探討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分析了教改注重教學實踐活動的理念和特色,總結了新教材中部分改變的知識體系,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蘇科版教材;數學;建議
2003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教材(以下簡稱蘇科版數學教材),經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并于2004年9月進入實驗區使用。新教材相比于舊教材有較大的改變,新教材更加注重教學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以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新教材注重知識來源,在知識體系上做出了一系列調整。以下是筆者對教材深入探究后總結的一些思考。
蘇科版數學教材相較于老版教材更加注重教學實踐活動。在《課程標準》中,要求用“活動·思考”、“生活·數學”作為主線展開教學內容,要注重體現生活和數學的聯系。因此,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安排了30個課時的數學活動課,以此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之中主動思考、探索,自主獲取相關教學知識點,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特色不僅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還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四個方面的課程總體目標。
但是,在對待數學實踐活動這部分內容的現狀是不同教師的差距比較大。大多數教師不夠重視新教材中的這部分特色內容,更沒有精心備課,為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活動所需的素材與環境。因此,學生缺乏經歷、體驗和感受數學的過程。直接灌輸數學化概念這一陳舊的教學理念會使學生喪失對數學知識的情感,缺少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因此,明確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充分了解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的特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應得到廣大教師的注意。
筆者以蘇科版七年級數學教材為例,分別簡單介紹新教材在幾何與代數部分知識體系的變化。
蘇科版教材不再用歐幾里得幾何的公理體系來作為主線,而是以對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圖形與證明四條線路展開。這四條線路中都是采用生活中常見的幾何圖形,展示了新教材“數學與生活”的要求,培養了學生的幾何思維、空間概念。與傳統教材從局面到整體不同的是,新教材采取從整體到局面的方式。先給學生展示立體圖形,使學生對幾何有直觀的理解,再一步步從點、線、面分解。此種結構造成了新教材在章節順序上也與老教材有所不同,如新教材在講完全等三角形后緊接著就介紹相似三角形,從而將相似三角形和圓這一節分開來講解。圓與相似三角形的分開排版,解決了學生對于兩者結合的幾何問題的困難,也改變了老師的教學順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幾何難度。
在代數教學上,新教材對數字的處理方式發生了改變,主要為了突出對數感的培養。蘇科版教材的特點在于強調通過教學活動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數與代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節中,就運用到了停車標志、五線譜或天氣預報中的圖形,使學生在數學中看到生活。此外,新教材中改變了典型內容的處理方式。如對“方程式”的教授,則主要突出方程式、不等式和函數的模型,發展學生對于數量關系的認知及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可以有效表示和處理數量關系的工具,體會代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增強學生運用代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學在內容的編排上應注重綜合運用,要考慮好哪些知識點應該編排在一起學習,先學哪一個更能讓學生接受理解,如何綜合才能讓學生對知識點融會貫通。例題與習題應充分將有聯系的知識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提升學生的理解。具體建議有以下幾點:
1.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構建數的分類體系,我認為無理數的理念應該在學完平方根之后再提出來。因為對有理數的概念,大多數學生還沒有理解通透,此時教授無理數無疑會給學生加深難度,出現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列舉例子也會存在難度。
2.因式分解與分式的教學不應存在時間上的斷層。新教材將因式分解安排在七年級下學習,而分式在八年級下才學習,中間時間間隔過大,容易導致學生忘記因式分解的要義,而不能夠完全理解分式中用到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3.十字相乘法在因式分解中起重要作用,但卻沒有編排到新教材中,這導致運用因式分解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名存實亡。乘法公式作為十字相乘法的一個特例,本是十分容易理解記憶的,然而由于十字相乘法在新教材中的缺失,增加了學生的記憶難度,導致很多學生總是記混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也由此受到限制,大多數學生選擇用公式法求解,錯誤率很高。
綜上所述,蘇科版數學教材特色鮮明,內容編排合理,有利于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提升,更加貼合實際,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廣大教師應深入探究教學教材,探討其優點與不足,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學質量。
[1]楊裕前,董林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李亦菲.探究學習的類型與教學設計[J].研究與探索.北京教育出版社.
[3]張曉磊,郭華光.試論數學實驗的數學教育功能[J].數學教育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