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縣教育體育局 楊保方 盧占平
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近年來,涉縣教育體育局以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目標,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圍繞師德建設、教師補充、支教幫扶、表彰獎勵等機制,凝心聚力、瞄準短板、精準發力、多措并舉,有效地推動了教師專業化發展進程。
為克服教育教學實踐中重教書輕育人的不良傾向,涉縣教體局構建了“三雙”教科研模式:既突出教書又突出育人,既重視常規課又重視非常規課,既構建縣、鄉、校三級教研平臺又構建與之相對應的教研機制,將雙突出、雙重視、雙構建擺上突出位置。
一是“雙重視”引領辦學方向。
一方面堅持輸血強身,涉縣教體局先后邀請魏書生、易博、張建中等省內外專家到學校做示范課,聘任馮恩洪教授為涉縣高中教育科研顧問,組織校長和骨干教師到北京、天津、濟南學習經驗;另一方面堅持造血壯體,縣教體局從縣域隊伍實際出發,制定了《教師職業成長發展規劃》,組織新教師上崗培訓、骨干教師培訓、中小學校長培訓等,培訓種類十余種,累計培訓12000余人次。
二是“雙突出”優化教育理念。
涉縣教體局扎實推進一課一研、一課一優師活動,抓實抓細常規課教學,著力提升教師駕馭教材及課堂的能力;以社團建設和興趣小組建設為抓手,以情感類、體驗類、實踐類非常規課拓展研究為著力點,促進課程建設多樣化、規范化、科學化,形成了非常規課程與常規課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局面。
三是“雙構建”提升科研成效。
涉縣教體局從全系統中選聘132名骨干教師擔任兼職教研員,搭建專兼結合、校本為主、上下聯動的教科研網絡。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每周一課”等活動促進了教育科研常態化。另外,涉縣教體局將全系統合理劃分為12個區片,其中小學6個區片、初中3個區片、幼兒園3個區片。科研活動開展由教研室采取“課題引領,項目管理,分層實施,考核推進”的辦法,統一規劃下發研究課題,由規模較大的國辦中小學或者鄉鎮中心校輪流坐莊,主持區片教師共同研究指定課題,并將研究成果及時匯總上報。
針對部分教師理想信念動搖、執教不夠投入等問題,我們啟動了“三五”教育實踐活動,即通過“講故事、談體會、學榜樣、送溫暖、比業績”五項舉措,使“女媧精神、長征精神、老區精神、新愚公精神、抗洪精神”五種精神得到大力弘揚,使“熱愛、堅守、擔當、創新、奉獻”這五種品格根植教師心靈。
一是講好故事。在全系統開展講故事活動,不僅校長帶頭講,教師主動講,學生踴躍講,而且鼓勵學生給家長講、家長對學生講,使講好故事從學校走向了家庭。例如,龍北小學結合大語文戰略推廣活動,將講故事納入大演講戰略框架,不僅組織師生天天講故事,而且每周都要評選“講故事明星”。
二是談好體會。在“教體之窗”微信公眾平臺開辟了“談體會”專欄,擇優刊發校長、教師、學生的心得體會,推動榜樣的力量。截止日前,共征集心得體會10萬余篇,刊發100余篇。
三是學好榜樣。從2016開始,涉縣教體局啟動了“百名老區最美教師”評選活動,經過學校推薦公示、鄉鎮嚴格把關、教體局審核批準等環節遴選出教師典型,并采取教師節頒獎表彰、“教體之窗”微信公眾平臺刊播、電視臺播出、組織教師學習研討等方式,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四是送好溫暖。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必須從教育內部做起。每逢節假日,局領導班子都會深入教育一線,走訪慰問貧困教職工、退休老教師,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送去關懷溫暖;各學校也走進教師家中,貼近教師生活,為教師工作和生活排憂解難。
五是比好業績。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堅持以知促行,知行結合,創新學習載體,先后舉辦了“學習好榜樣,爭創好業績”“崗位提質競賽”“教學大比拼”等活動,將學習教育落到立德樹人、教育改革、課堂教學等方面,形成了學榜樣、比作為、曬業績的濃厚氛圍。
教育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必須抓住關鍵因素,進行觸及利益、觸動靈魂的“五項”改革,充分激發教育隊伍干事創業激情。
一是改革教育綜合考核方案。
我們將原來分類重復、項目繁雜的十余項剛性目標考核內容,精減為辦學方向、學生管理、教師管理、教學管理等八項,并且優化考核項目和考核分值,尤其降低了成績考核分值,小學、幼兒園成績考核分值分別減少了60分、200分。這就改變了唯成績論英雄的教育局面,剛性目標考核方案更加科學。
二是推行副校長競聘上崗制。2016年,涉縣教體局首開副校長競聘先河,通過資格審查、筆試、面試、民主測評等環節,從全縣學校中層以上領導、教師骨干中,公開競聘12名副校長,使能干者有展示才華舞臺、實現自我價值平臺;2017年,我們再次公開競聘、擇優選拔10名副校長。
三是修訂績效工資發放辦法。涉縣教體局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將幾乎平均發放、沒人敢動的績效工資這塊“大蛋糕”,切成了縣級專項獎勵和校級專項獎勵,其中,縣級專項獎勵包括教育質量獎、重大責任崗位津貼、鄉村教職工補貼;校級獎勵包括班主任津貼、課時津貼、日常考核績效,且每一項都有具體的發放標準和辦法,使一線教師、農村教師、骨干教師得到了更多的實惠,真正做到了獎勤罰懶、獎優罰劣。
四是實施教師溯源編碼獎勵。
遵照縣委書記汪濤的批示要求,涉縣教體局創新制定并嚴格落實教師溯源編碼獎勵制度,將每年小學畢業前六百名優秀生和初中畢業前三百名優秀生,分別進行編碼入庫跟蹤管理,獎勵其曾就讀學校及其任課教師。
五是啟動教育世家評選表彰。
采取個人申請、單位推薦、量化積分、走訪考察等環節,綜合考慮積分情況、考察結果,特別是參評教師三代人獻身教育事業的先進事跡,以及在當地師生和群眾中的影響度,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家庭中評選出教育世家,并頒發“教育世家”匾額和榮譽證書,在全縣營造光榮從教、尊師重教的氛圍。
涉縣教體局在深入開展“三五”教育實踐、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的基礎上,又實施了以全員管理、全要素管理、全過程管理為核心要義的教育“三全管理”。
一是全員管理促進民主化。全員管理包括全員參與、全員認同、全員執行。在全員管理上,堅持全員管、管全員,每個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的理念,全系統所有校長及教職工,對學校的每一項工作、每一項變革、每一項創新,都從制度建設層面精心了全員討論,消除思想分歧,達成高度共識,奠定執行基礎,促進了管理的民主化。無論是局層面的各項重大決策、重大創新舉措的制定,還是學校層面的各項規章制度、重要決策事項的實施,都要經過上下多次反復論證,讓隊伍中的每個人都自覺成為了管理的主人。
二是全要素管理促進科學化。全要素管理包括對教育隊伍、教育資源、教育對象的管理。在教育隊伍管理上,明確了崗位職責,爭取每個成員守崗履職、愛崗盡責;建立了教師隊伍補充長效機制,近三年共招轉教師490余人。在教育資源管理上,投資9000萬元推進校安工程,投資1100萬元改造學校冬季取暖工程,投資8000萬元用于“三通兩平臺”基礎建設,開展“強基固本”活動,全面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多次舉辦“三全”管理現場調度觀摩會、教育科研展示月、校本課程建設觀摩會等活動,促進了教育軟件資源科學配置、共建共享。在教育對象管理上,依據教學大綱,圍繞“六大核心素養”,明確細化管理目標,優化分解管理項目,形成了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機制。
三是全過程管理促進精細化。全過程管理包括全程指導、全程評價、全程銜接。科學設定了質量目標,并對教育對象進行全學段、全時段跟蹤指導管理;建立了中小學生成長評價檔案,分平時評價、學期評價、年度評價三種方式,對教育對象進行科學評價;高度關注各時段、各學段之間的信息溝通、緊密銜接,教育對象由低年級、低學段升入高年級、高學段時,都要及時轉交中小學生成長評價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