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 楊海東 周建平
從教以來,一直都不清楚怎樣才能上好一節真正的復習課,感覺要是像新課一樣來上沒什么意義,所以很多時候,復習課也就變成了一堂堂的練習課。最近有幸聆聽了楊利亞老師有關如何上好復習課的講座,感受頗深。下面我就借助一些教學中常見的問題,談一談如何切實提高學生的復習能力。
【案例枚舉】
案例一、《平面圖形的面積整理與復習》教學片段:
上課開始,教師依次提出了以下問題:
(1)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2)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公式是怎樣的?
(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我們是怎樣推導出這個公式的?
(4)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我們是怎樣推導出這個公式的?
(5)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我們是怎樣推導出這個公式的?
(6)你知道這些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
(7)解決一系列的練習題。
學生回憶舊知,依次回答。
【診斷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師注重通過系列問題激起學生的回憶,注重復習各種圖形的特征以及面積公式和公式的推導過程,注重讓學生認識各個圖形之間的聯系,并且讓學生自己對這些關系進行了整理,最后做了大量的基礎練習以加深鞏固。就此而言,無可非議,可謂做得面面俱到,但對學生而言,復習過于被動,過于形式,教師并沒有把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重現,也就是說復習缺乏深度,沒有起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案例枚舉】
案例二、《因數和倍數》總復習教學片段:
上課開始,教師作了如下安排:
(1)讓學生回憶有關因數和倍數的知識點。
(2)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有聯系的數整理在一起。
(3)逐一匯報交流,同時對各知識點的關系進行復習。
(4)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完成知識網絡圖。
(5)解決一些練習。
【診斷分析】
在此案例中,教師比較全面地復習了有關因數和倍數的知識,但學生的復習顯得比較盲目,不知所措,并且教師代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就像教師復習了因數和倍數的知識,而學生則“被”復習了這些內容。這樣的復習忽視了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理清各知識點的來龍去脈,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猶如嚼蠟般無味,更談不上“溫故而知新”了。
【教學對策】
小學數學復習課的任務是對某一階段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并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技能、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目的是溫故而知新,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復習課要能夠激起學生的回憶,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能夠讓學生在復習中得到新的發展。因而,筆者認為小學數學復習課應從導入、回憶、聯系、辨析、練習這五方面入手。
明確學習目標是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中的引發力和前驅力。“因為當一個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而且有認識興趣或求知欲望強烈的人常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地學習,并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因此,使學生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努力方向,成為自覺主動的學習者,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生任務明確,就會自主地進行緊張有序的智力活動。
數學的各個單元都有其相應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已逐漸遺忘,這時對舊知識必須進行回顧和再現。在復習課上,教師應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進行討論、口述。回憶,就是學生將過去學過的舊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回憶是復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課題回憶所學的知識,看課本目錄回憶單元知識。復習開始時,先向學生說明復習的內容和要求,然后引導學生回憶。回憶時,可先粗后細,并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口述,或出示有關復習提綱,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回憶。因此,筆者認為復習課的回憶主要有兩個任務:
通過指明復習目標,激起學生對復習內容的回憶。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大致把復習的知識要點再現。
所謂名稱“里面的東西”即各知識要點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對各復習要點進行細化再現,讓學生把名稱“里面的東西”再現。
如案例二的回憶部分,我們就可以這樣安排:
(1)師:我們學過哪些有關因數和倍數的知識?
生:因數和倍數、素數和和數、奇數和偶數……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把學生說到知識的名稱貼在黑板上)
(2)師:我們學過這么多的概念,知道這些概念都表示什么意思嗎?請同學們小組討論。
(3)交流匯報,組織學生逐一進行解釋。
復習課的主題是知識的再現,就是將已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要通過合理的方法設置恰當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以喚起學生的回憶。
復習課的鮮明特征是梳理、溝通的過程,是將所學知識前后貫通。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線,分清解題思路,弄清各種解題方法聯系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回憶,進行點——線——面的總結,做到以一點或一題串一線、聯一面,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已有的知識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溝通其縱橫聯系,挖掘其深度、廣度,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使之在學生頭腦中條理化、系統化、網絡化,逐步形成知識網絡體系,便于學生記憶與運用。要教會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在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時,可以根據復習內容教學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項、分步進行整理。
如案例一的聯系部分可這樣復習:
(1)師:這么多知識點佷零散,所以我們要進行整理。誰是最先學的?
生:長方形。
(2)師:在這個長方形面積基礎上,我們學習了什么圖形的面積?
生:正方形。
師:是怎樣得到的?
(3)師: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又得出了什么圖形的面積?
生:平行四邊形。
師:是怎樣得到的?
(4)師:這個三角形面積是不是根據長方形面積得到的?是根據誰得到的?怎樣得到的?
(5)師:梯形的面積呢?
(6)小結。(再次進行梳理)
所謂辨析,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錯的內容,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的練習,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分辨容易混淆的知識,提高復習效率。一般以題組的方式來進行辨析。
如案例一的辨析可這樣制定:
做一個底10厘米,高8厘米的平行四邊形相框,相框表面要用多少玻璃?邊框木條要多少?
(1)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什么變化?什么不變?
(2)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什么變化?什么不變?
(1)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12平方分米,底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底是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通過題組的方式進行辨析練習,一方面讓這些混淆的知識重現,另一方面通過對比,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印象,明確如何區分,便于他們記憶。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在于對知識的掌握,更在于能否應用知識自覺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面對浩如煙海的習題、試題,我們要精心選擇或編寫,做到內容少而精,內容知識點涉及面全,形式多樣,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力求做到以一當十,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難度上,要有足夠的基本訓練,又要有適當的綜合練習和少量的發展性題目,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筆者認為,在選擇設計練習題時要注意以下三點:選擇的練習題時要全面;選擇練習題時要讓辨析的知識重現;選擇練習題時要安排一些綜合性高的難題。
縱觀以往的復習課,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復習的過程中,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讓老師帶著復習總結。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作為教師,我們應注意教給學生復習的具體途徑,有意識地逐步放手,培養學生學會自己復習的能力。
在這里我想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理應把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自己成長,更應該讓他們自己學會復習,學會總結,要讓我們的學生對“被”復習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