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送橋鎮送橋小學 郝臻媛
小學數學知識多取材于生活,教材的編撰也與生活內容息息相關。但是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一點,從而割裂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僅注重表面數學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在教學中苦惱于學生不會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殊不知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本就緊密相連,尤其對于小學階段而言,學生對生活知識的認識往往較之于數學知識更多,將數學內容靈活運用于生活中也更為方便。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小學數學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根本所在,也是學生學習、理解知識的根本所在,在我國小學數學教材編撰過程中,編者融入了大量的生活化元素,揭示了大量數學與生活的關聯性,可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則可致力于挖掘教材的生活化知識,以本為本,從教材入手又升華教材,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設疑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挖掘教材的生活知識,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生活化認識。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當中,該章節主要講解了人民幣的不同面額和不同面額之間的換算方法,旨在增強學生的數學換算能力和人民幣運用能力。眾所周知,人民幣是我們生活運用中不可缺少的換算貨幣,其用途非常多,而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與小學數學相符。因此在教學中,我直接通過多媒體演示的形式向學生播放了在商場等地方的人民幣交換情境,并且向學生詢問自己在家是否買過東西,買了什么,花了多少錢,找零多少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同時在教材案例的提示下,很快便能回想起生活中的人民幣知識并積極展開回答。由此,當我進一步系統性地講解如何認識人民幣時,學生在聯想當中的接受能力更高,掌握效果更好,數學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降低數學邏輯思維學習的難度,教師往往通過情境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數學知識中,以增強學生的感知、理解能力。而對于生活化教學而言,生活本就是學生所經歷過或者有所了解的場景,通過情境的形式再現生活的內容可最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深入感知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生能夠將生活邏輯思維帶入學習當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
例如在《克和千克》的內容教學中,為了令學生更加明確克與千克的概念,并懂得其中的換算,我制作了一個有關稱量臺的小視頻,并將稱量臺展現于大屏幕上。首先,我向學生詢問:“同學們是否觀察過我們平時購買物品時上面的重量標記呢?”有學生很快給出答案,如斤、公斤、千克等,我鼓勵了學生,然后告訴學生在超市中我們常見的重量計量方法為克和千克,那么兩者有什么區別呢?由此,我將早已經準備好的物品擺上桌,其中有常見的火腿腸、人體體重電子秤和500g砝碼等。我先在屏幕上為學生播放超市稱量臺常見物品的稱量所得重量,如一袋蘋果、一把青菜、一袋米等,再請學生上臺來分別感受一下火腿腸的重量與砝碼的重量,同時稱量自己的體重。通過視頻與體驗的雙重情境創設下,學生很快便體會到克與千克之間的不同,同時在數字的認識當中,學生經由教師引導可快速掌握兩者的換算關系,深入感知了數學與生活,且學習到了數學知識。
數學知識的系統化歸納本就是為了生活服務,而僅將數學知識運用局限于課堂上無疑會降低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與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時候設計生活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運用數學知識于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從而巧妙結合數學與生活,真正貫徹數學教學要求。
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的單元內容時,傳統教學實踐方法是令學生通過畫圖解題的方法鞏固所學的位置與方向的關系。而在生活化教學中,我摒棄了這種將數學與生活割裂的方式,而是為學生展示了一張校園平面俯瞰圖,并且指定了幾個地理位置,如食堂大門、操場中央、教學樓等,同時提供了大量的長卷尺和角度測量儀,讓學生自行復習鞏固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并在課后時間大致測量從食堂觀測教學樓的位置與方向和從操場觀測教學樓的位置與方向等。學生在測試實踐之下,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為深刻,對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方法認識也更清晰明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揭示了小學數學中的生活信息,令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經由生活化教學,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更清晰,生活聯想能力更深化,數學知識運用更靈活,無疑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理應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創新,將數學與生活更巧妙地結合展現,方可優化數學教學。
[1]陳明偉.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6(10).
[2]呂秀俊.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