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 周忠武
另眼看微課
西華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 周忠武
“微課”作為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流行語,已成為數學教學的時髦。不可否認,微課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能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部分劣勢,然而在具體使用中,許多教師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對此就微課在數學課程實施中提出了幾點疑問,并展開論述供大家反思,最后根據疑問給出幾點微課使用的建議。
微課;數學教學;反思
微課程全稱“微型視頻課程”,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的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料支持之有機結合體。從微課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微課是老師線上教學、學生線下學習的教學過程。
1.微課的優勢體現在教學視頻的時間短小精干,微課視頻一般不超過10分鐘。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上講,人們更愿意接受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東西。從心理學角度講,10分鐘左右的時間交流,符合人們的視覺駐留規律。
2.微課的使用便捷,微課具有很強的移動互聯網特征,相比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微課便于攜帶和傳播,可隨時隨地觀看,不受時間、地點、內容的局限,突破了傳統課堂定時、定點、定量的限制。
1.微課教學是否有利于啟發學生
許多微課制作都是教師憑借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和課堂情境預設對某一具體數學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展開的系統闡述。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沒有學生參與,也沒有了課堂生成,教師也難以根據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反映出的不同心理活動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能采用講授式教學,其教學方法單一。在設計問題和情境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學生的參與,教師只能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臆想學生在此問題情境下的學習活動心理,尋找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自問自答,從而完成“師生交流”環節。所謂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尋找方向。而在屏幕的另一端,大多數學生又陷入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情境,喪失了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教師說怎么做就怎么做,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條件和空間,難以參與到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環境中。這樣的課程對學生學習心理的啟發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
2.微課學習是否能學到系統完善的數學知識
我們都知道微課的制作是在課程知識體系中選取某個單一的知識點展開的教學,然而筆者認為長期的單一使用這樣的課程進行數學教學,對學生把握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完備性存在巨大隱患。我們都知道,數學相比其他學科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嚴謹的邏輯性,然而微課的制作恰好是把數學的知識體系進行不斷的拆分,然后對拆分后的某一個小知識點展開的系統教學,如果長期采用這種“各自為戰”的教學手段和課程方案,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體把握將會失去方向,難以形成系統完備的知識體系。不可否認,這對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橫向遷移和創造性思維是具有消極作用的。
3.微課的使用對培養學生思維訓練有多大幫助
微課的制作是老師在備課時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對課堂的預設,而非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實際情境中生成的問題,所以學生在私下使用微課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缺乏獨立思考,就算心中對數學知識有所疑惑,也不能在當場提出并得到解惑。如果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也就沒有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視頻中產生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過程并不是學生產生知識和思想的過程,而是教師代替學生完成了這一過程。沒有學生的思維參與,就不會產生新舊知識和思想間的聯系與碰撞,那么也就談不上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的訓練。至于學生是否在此過程中建立起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實質性的和非人為性的聯系,答案值得商榷。正如華東師范大學的鐘啟泉老師所指出的“沒有思維的碰撞,教育就無法完成”。
1.微課制作者要慎重
首先,微課最好是由教師自身針對自己的學生制作的視頻,而不是從網上或者其他教學資源上全盤照搬。只有教師自己才熟悉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屬于學生的獨一無二的微課程。其次,微課最好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制作或指導,微課課堂對數學老師的情境預設的要求特別高,而優秀教師能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盡可能地預判到更多學生在類似的情境下可能會出現的心理活動和思維偏差,所設計的課堂情境預設能滿足較多學生的需要。
2.微課適用于數困生、缺課學生、課余自學學生
數學課堂上教師教學時間有限,對知識的深入程度可能不夠,有些數學學習跟不上節奏的以及缺課的學生,只有通過課余時間自己補起來。這時我們就可以發揮微課短小精干的優點。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當堂課的有關的微課視頻,自學其中的內容,充分發揮微課方便、可移動的特點,隨時隨地學習。
3.微課適用于學生課后復習
在課程教學的最后的總結復習環節中,老師的總結往往言簡意賅,甚至因為時間倉促而無法系統總結。這時,學生就可以利用微課時間短、內容大、直奔主題的特點提升課堂復習效率,這樣不僅有利于加深課時學習的內容的記憶,更有利于將所學內容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數學知識體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快速發展,知識爆炸迫使我們對微時代的向往,利用現代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制作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但是我們也要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要看到它的不足和局限,并把它與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融合。這樣才能取長補短,發揮教學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