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第二中學 陳麗紅
淺析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
福建省漳州第二中學 陳麗紅
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兒童教育啟蒙著作《愛彌兒》中明確提出了“自然教育論”,他倡導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兒童的生產、發展規律為基礎,引導教育回歸生活,從生活中對兒童進行教育。這一理念在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探索下發展成了生活教育理論,即教育要在生活中同時進行,要將生活中的內容引入到學校教育中來,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也需要依托數學教材中原有的知識,將生活內容與其相結合,以此在擴大數學知識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學習,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教學;教學生活化;生活內容
新課程改革中倡導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將傳統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在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下,教材編輯者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教材內容中獲得更多的基礎知識,常常利用嚴密的邏輯編排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作為初中數學教材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教材內容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初中生來說不但枯燥,而且難懂。在新課改下,我們所使用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實踐性,除基礎知識之外還設置了具體的問題情境,“想一想”、“議一議”、“問題解決”等多個欄目,這些欄目內容與生活有密切的關系,有利于降低數學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數學研究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欄目將生活化內容引入其中,以此提高數學教學的“生活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對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北師大版教材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發現現在使用的教材從每一章開始,都會安排一個典型的數學實例引入教學內容,這一數學實例不僅體現了本節課教學的中心內容,而且也體現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何在。教師在利用教材所安排的實例展開教學的時候,可以在實例的基礎上引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此在教學之初就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比如,我在講平面直角坐標系之初,會利用電影院的座位安排情況來展開教學:向學生提供幾張電影票,讓他們按照電影票上的座位安排情況在電影院里尋找自己的座位。在活動開展中,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通常是如何找到自己座位的。學生躍躍欲試,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自己會先看電影票上顯示的是幾排幾號,有的說自己先看自己的座位在幾樓,然后看幾排幾號……然后我根據電影票上的座次安排引導學生思考“8排6號”和“6排8號”中的“8”各有什么含義,從而引出新知,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自主探究知識,實現教學目標。
在對現在所使用的北師大版數學教材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每一章節都基本上安排了“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等極具實踐性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利用教材進行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以這些欄目為依托,拓展教學空間,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創新學生思維。我在利用該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一般會在教材原有安排的內容上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及時地將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及時地應用到實踐中,代替傳統的教師包辦形式。比如,在進行平行線教學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有效理解“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相等”這一內容,我會在“想一想”這一欄目中將基礎知識設計為活動,引導學生想一想我們常見的鐵軌中間的枕木是否一樣長?學生在調動自己生活經驗的同時,可以在積極討論中獲得相應的結論:“當鐵軌的位置不變的時候,枕木的長度不變,一旦鐵軌的位置發生變化,其之間的枕木長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每根枕木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這正好與本節課的基本內容——“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相等”相符合,如此學生在積極思考中獲取了有價值的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
眾所周知,初中數學是一門極具抽象性的科目,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初中生來說,他們難以在自己有限的數學認知里來理解數學知識,常常會有學生發出“數學難學”的呼喊,甚至有些學生在長期的知識灌輸中會產生“學數學無用”的想法。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與實踐有關的內容,以多媒體或者實物展示的方式將之呈現出來,以此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學生也可以在直觀觀察中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在進行“船有觸礁危險嗎”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由于該內容涉及三角函數求路線或高度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我會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一幅生動的船運行的畫面,讓學生在直觀觀察中自覺地將所學知識引入其中,以此以形象化的知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可以依托教材原有內容,將生活內容引入其中,在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綜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1]張有禎.立足實際生活 用活數學教材——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點滴實踐[J].才智,2015.
[2]朱志懷.把教材教活,促進數學教育目標的實現[J].學知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