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第一初級中學 趙志勇
初中數學教學中應關注的細節問題分析
江蘇省響水縣第一初級中學 趙志勇
在課堂教學中,細節設計是重要的資源。羅增儒教授曾經說過:現在的課堂并不是缺乏資源,而是缺乏發現資源的視覺。初中教材呈現的知識都是不動的,如果老師能以動態的形式進行處理,很可能得到另一種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屬于細節,一道題的表現形式是細節,怎樣引導學生解決紕漏是細節,老師出現的尷尬是細節。對于這些細節問題,很多是可以預知的,也可能是不可預知的。細節決定成敗,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從各方面優化細節設計,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讓課堂更加生動、精彩、有趣。
1.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當前我國初中數學主要體現出難度大、知識陳舊、內容繁雜、應用性不高等特征,而老師在傳輸知識時又表現為填鴨式與灌輸教學,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由于對相關內容的理解不夠精確,使用死記硬背的形式學習公式與定理,缺少有效的學習背景與延展內容,更缺少對應用層面的指導與應用。正是由于沒有真正理解相關知識,所以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數學就是一項乏味、枯燥的學習科目。
同時,當前初中數學沒有整合教育規律與教學要求,與教學主旨偏離,在教學中,老師將大量時間放在講解中,卻忽略了怎樣培養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這樣不僅壓制了創新思維與自主學習,同時也很難讓相關知識得到有效應用與理解。
2.老師的教學水平
任何老師都是從專業的角度進行教學,也就是說評判某個初中數學老師是否優秀的標準是:是否具備恰當的表達能力與專業素養。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優秀的初中數學老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還應擁有良好的思維引導與節奏掌控能力。而優秀的數學老師能及時提高教學有效性與積極性,使用恰當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在應用與實踐整合在一起的同時,幫助學生創建知識框架。對于學習中的困境,及時對其進行引導與指點,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教學難點與重點。
1.將基礎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
初中數學的重要目的是鞏固已有知識,深入相關問題,幫助學生提高解題思維,在舉一反三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與框架。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時,除了講解基礎知識,還可以適時提問,具體如平行四邊形的特性,促使學生思索,這樣才能達到讓學生獨立解題的目的。另外,老師還可以通過播放幻燈片的方式為學生講述重難點,如:角與角、邊與邊的關系等。對于缺少投影設施的情況,讓學生自行組織小組團隊討論,或者親子繪畫,在實踐中找出圖形性質,然后再歸納、整理。在老師總結后,讓學生投入到想象與聯想時,向學生提問:生活中還會遇到哪些平行四邊形,這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才有更明確、透徹的理解。
在此期間,需要注意的是:將基礎知識作為出發點,不是單純的復習,而是在原知識的背景上進行知識探索與創新。在這道題中,它讓學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但是在性質上缺乏有力的界定。鑒于此,在現代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在初級知識的背景下做好引導與指點工作,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獲。
2.做好教學整合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活動的社交必須整合“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將教學活動的有序性、時效性與實用性作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如:在講到分式時,可以先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進行設計。首先整合學生的個性特征與知識水平,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同時選取一位學生為小組長;其次,對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質疑,看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否屬于分式?在哪種條件下分式才有意義?它的值會是0嗎?再次,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工作,讓學生親身制作卡片,使用分式方程,通過因式分解與平方差公式進行求解。具體如:a2-b2=(a+b) (a-b),a2+2ab+b2=(a+b)2,a2-2ab+b2= (a-b)2,整合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自行探索求解過程與方式方法。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與交流,整合空間與生活實踐,對相關內容進行評比,這樣才能達到深化教學,鞏固知識的目的。
3.聯系生活,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整合
從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反饋的信息來看:為了達到學習興趣要求,必須整合初中生的知識構造與年齡特征,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整合現實生活,增強情境教學,讓學生提高動腦與動手能力。在這期間,數學知識不只要被學生知道,更要被學生應用。所以,在現代教學中,應該以教學活動為出發點,通過做好數學知識的編排與設計工作,從源頭上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講到“測量物體高度”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活動實踐,先為學生準備小型測量儀器,同時配置恰當的室外環境開展教學活動,或者從身邊的欄桿、座椅、人出發,測量物體高度,同時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寬度與深度,通過對未知物進行高度測量,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好奇心,具體如樓房、路燈等。當學生提出疑惑,也說明他們對生活中的高度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樣就能促進新一輪的思考與認知。
4.注重開發學生思維
數學是教學活動的展現,而思維活動則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體現。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思維是否被激活而產生有效思維有很大聯系,因此,在現代課堂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思維層面下功夫。如:CF、BE為等腰三角形ABC兩腰的高,試求CF與BE相等嗎?同時闡述理由。當學生拿到該題時,通常會采用證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來求解。為了達到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方法與思路進行解答,以說明問題。當面積法應用結束后,老師又給出了以下問題: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C與AB相等,D是BC上的中點,問D到AC與AB間的距離是否相等,同時說明理由。最后老師再整合問題進行總結,這些細節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生成的過程、發展與變化,還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討中掌握新技能與新的數學知識,以獲得新的學習途徑。
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其實關乎整個教學過程。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從實際問題出發,從細節中促進學生主動思維,以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這也是讓課堂教學更有魅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