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第七小學 李碧珍
讓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飛”起來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第七小學 李碧珍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紀小,依賴性強,有意注意力低,缺乏學習經驗和方法,語言表達能力差,但是好奇心強,總喜歡異想天開。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我在數學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創設機會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動性,讓他們的思維“飛”起來。
無論是《小學生行為規范》還是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是領導、老師的言辭中,都極力宣揚小學生應爭當“三好學生”,使得大部分尊敬師長的同學總想努力做一個聽話的乖學生,害怕在老師面前出錯,害怕在同學面前出丑,對同學的說法不贊同也不敢言表。這不僅束縛了學生的行為,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數學課堂是思維極度活躍的課堂,沒有了思維參與的數學課堂,宛如一潭沒有流動的死水,一副沒有生命的軀殼。所以,教者在數學課堂上,應想方設法驅散學生對老師的敬畏心理,打消學生對錯誤的逃避心理,營造平等民主的愉悅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難,積極思維,當對老師和同學持不同意見時,能勇敢地說出來,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上、下》時,有位教者課件展示主題——長江大橋有兩層:上層是公路,有一輛卡車,后面有小汽車;下層是鐵路,有火車;鐵路下面有輪船在行駛。
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后,讓學生同桌交流,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不熱烈,只有少部分同學在交流)
師:誰敢第一個上來說?(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沒人舉手,氣氛有點沉悶)說錯了沒關系,我還要表揚第一個上來說的同學,因為他是最勇敢的。(有3、4個學生舉手)請同學們為這些勇敢者鼓掌。
生1:火車在卡車的下面。
師走過去對他豎起大拇指,贊嘆:好樣的!老師佩服你!(舉手的越來越多)誰也是勇敢的呢?
生2:卡車在火車的上面。
師:很棒(師豎起拇指),反過來說就是不一樣的說法。誰還有不同的說法?請大膽站起來說。(全班站了一大半)
師:太好了!老師就喜歡有膽有識的同學。我要帶所有站起來的同學一起玩開火車的游戲,請你們把要說的想好,盡量與前一個同學說的不一樣,好嗎?(好)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
老師成功地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在開火車的游戲中,同學們把“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說得淋漓盡致,且說法各異,有效地理解了“上、下”的位置關系等數學知識。在教者的用心鼓勵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樹立學生不怕失敗,勇于進取的自信心,就等于給學生插上思維的翅膀。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應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者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給學生創造求同存異的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把自己不同的獨立見解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分享。如在教學《9加幾》時,一位教者用課件展示主題圖:運動場邊放著一個10瓶裝的箱子,箱子里有9瓶礦泉水,箱子旁邊還有4瓶水。
在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后,教師提問:誰想提個數學問題給大家解決?同學們紛紛舉起小手。
生1:箱子里的礦泉水比箱子外面的礦泉水多幾瓶?
師:很厲害,這個就是數學問題。誰再來提個不一樣的問題?
生2:我的問題和他不一樣。是箱子外面的礦泉水比箱子里面的礦泉水少幾瓶?
師:真聰明。懂得把剛才的問題反過來問。還有不同的問題嗎?
生3:我也有一個不同的問題:一共有多少瓶?
師:你真棒。能提出與前兩個都不同的問題。好,那我們就先來解決這個問題。(課件展示:一共有多少瓶?)
讀題后,師:要解決這個問題,該怎么列算式?
生1:9+4。
生2:4+9。
師:這兩個不同的算式,只是什么不一樣?(加數的位置)都是求“一共有多少瓶”,所以這兩種列法都可以。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是9加幾,所以請大家想想9+4=?
先小組合作討論,后集體交流:
生1:我是一瓶一瓶地數,把9瓶和4瓶合著一起數完,共13瓶。
師:數得對,只是一瓶一瓶地數比較慢,有沒有更快的方法?
生2:我也是用數數的,但數的方法不同。我是從9瓶接著數4瓶:10、11、12、13,也是13瓶。
師:很棒,你這種數法的確比第1種快速。再看看圖,想想還有沒有不一樣的方法?
生3:我有不同的方法。先從箱子外面拿一瓶放進箱子里,這樣箱子里剛好裝滿10瓶,再加上外面的3瓶,一共是13瓶。
師:太棒了!來點掌聲。他說的這種方法可以更快地算出得數,這就是“湊十法”……
思維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出火花。就在教者巧妙地推波助瀾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各抒己見,不斷創新,成功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金鑰匙。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數學課堂是學生的主場,當學生都插上思維的翅膀,老師應該抓住契機,充分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讓表達豐富學生的思維,才能使他們的思維飛得更高、更遠。
俗話說:好學不如善學,好問不如善問,好思不如善思。可見,要讓學生的思維飛得又高又遠,老師就要把學生異想天開的天性引到思維的正軌上,才能實現學生思維的飛越。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一位教者巧妙設計一段課堂延伸:小明要買一本5角錢的本子,有哪些不同的付錢方法?
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生1:拿1張5角。
生2:拿5張1角。
師:同意這兩種付錢方法的,請舉手。(全舉)很好,懂得肯定他人正確的做法。但是還有很多不同的辦法,請大家再想想。想到了就說出來給大家聽聽,看誰的腦筋轉得快!
生3:我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拿2張2角和1張1角。
師:很棒!這是第3種方法。(很快就有第4種不同方法出現)
生4:拿1張2角和3張1角。
師:鼓掌祝賀我們找到了4種不同的方法。不止這四種,還有很多種方法。(學生露出懷疑的表情)
師:如果沒零錢怎么辦?比如只有1元的,那怎么付錢?(同學們豁然開朗)
生5:我知道啦!不用換零錢,直接把1元錢給售貨員,再找回5角。
師:聰明!還有誰更聰明,還有不同的付錢方法?
生6:我還有一個不同的付錢方法。如果是3張2角的,買了本子,還要找回1角。(同學們都很佩服)
師:連這種情況都能想到,真讓人佩服!所以付錢要根據你身上帶什么錢來定,盡量使用最簡便的方法。
在這位教者的拋磚引玉中,有效地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由淺及深,通過應用所學人民幣的知識,善于尋求買本子的不同方法,不僅提高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與分辨能力,也有助于優化學習方法,從而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最佳策略。
總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數學課堂而言,數學思維金不換。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僅要給學生插上思維的翅膀,還要豐滿學生思維的羽翼,指導學生找準思維的方向,實現學生思維的飛越,使他們的思維飛得又高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