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老舍中心小學 陳文兵
提問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觸發器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老舍中心小學 陳文兵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課堂的重要環節。好的課堂提問可以更好地實現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和生本對話,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注重設計指向性、適度性、層次性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小學數學;提問;學生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樂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笨梢娞釂柕闹匾裕灤┯谡n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漠視問題的設計,提問流于形式,或滿足于“對”“錯”的簡單問話,表面上熱熱鬧鬧,但這樣的回答對學生的發展起不到任何促進作用,或將學生的回答擱置一旁,打擊了學生求知的熱情,學生只能淺嘗輒止,無法深入理解所學知識,阻礙著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優化提問的技巧,使問題成為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激活思維、突破學習難點的向導,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收獲知識,發展能力,實現全面提升。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眴栴}是學生探究的方向,也是引導學生內化新知的階梯。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的放矢,要有明確的指向性,避免沒有意義或沒有價值的提問,諸如“是不是”、“對不對”式的提問,那樣的提問表面上課堂熱鬧非凡,但學生的思維低下。所以教師應通過具有針對性、導向性的問題,讓學生抓住知識的關鍵,提升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了教材中例1的兩組圖片,并提問學生:“大家觀察這兩組圖形,它們的面積是否相等?你們是如何判斷的?”在學生們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重點強調了“轉化”思想,并且出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提問學生:“你們能否將這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學生們進行交流操作,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們發現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教師因勢利導,給出了以下問題:(1)轉化后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2)所拼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3)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這幾個問題,引領學生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師從教學內容入手,優化問題的設計,注重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導向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提升了課堂學習效果。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收獲知識,發展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應注意頻率,如果提問過多,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無法集中精力,更不能冷靜思考,影響學習的進度,當然,提問也不能過少或者過于膚淺,那樣無法激起學生思考的欲望。所以,教師應做到適度提問,做到準確、恰當、有效,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深度。
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課前,教師讓學生準備了帶有包裝紙的圓柱形包裝盒和剪刀。上課時,教師讓學生拿出圓柱形包裝盒,然后微笑著對學生說:“如果用剪刀將圓柱的側面包裝紙剪一刀,會得到什么圖形?”有學生說會得到長方形,也有學生說是正方形,還有學生說是平行四邊形,此時學生們的意見不一,教師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學生們操作后,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同學占絕大多數,認為是正方形的只有少數。奇怪,同樣是剪一刀,怎么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教師讓得出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同學,分別到講臺前面演示剪高的過程,學生們發現,他們都是沿著圓柱的高剪開的,而得出側面展開圖是平行四邊形的同學演示后,發現他是任意剪一刀得到的。經過這樣的演示操作,使學生弄清了來龍去脈。教師沒有就此滿足,而是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既然沿高剪開,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那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著怎樣的關系呢?(2)圓柱的側面積該怎么求?雖然教師沒有提過多的問題,卻能引領學生步步觸及知識的本質。
上述案例,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活化的素材,讓學生發揮指尖智慧,動手進行操作,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數學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很強,而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抽象思維還不發達,難以透過知識的表象掌握知識的本質。因此,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能夠拾級而上。這樣的提問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漸漸地由形象認知、直觀印象上升到理性認識,完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教學線段、射線、直線的認識時,新課伊始,教師用“由一根拉緊的線”引出線段,進而引導學生認識了線段的端點,并示范畫了一條線段,在此基礎上,告知學生如果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可以得到一條射線,如果把線段的兩端無限延長,就可以得到一條直線。為了深化學生對線段、射線、直線的認識,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層次性的問題:(1)線段、射線、直線是否有端點?如果有,請說出具體的數量。線段、射線、直線能否延長?線段、射線、直線能否度量?(2)線段、射線、直線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聯系?(3)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線段、射線和直線嗎?舉例說一說。問題(1)從直觀入手,感悟線段、射線、直線的不同點;問題(2)讓學生通過比較,深化認識;問題(3)引領學生從“課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
上述案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表象,然后為學生設計層次性的問題,深化學生對線段、射線、直線異同點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總之,提問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是幫助學生開啟數學大門的鑰匙。因此,教師要優化問題設置,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思考,真正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
[1]陳焦紅.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初探[J].學周刊,2016(05).
[2]余靜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