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老舍中心小學 丁通紅
優化審題方法,提升學生審題能力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老舍中心小學 丁通紅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而在教學中,學生由于審題不嚴謹或者不會審題,形成錯誤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教師應優化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小學數學;學生;審題能力
審題,即讓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問題,弄清題目中條件和未知的關系,捕捉有效的解題信息,為確定解題思路打好基礎。實踐證明,審題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只有通過細心、認真地觀察,才能把握問題的本質。在以往的課堂中,學生的審題情況不容樂觀,因審題不嚴,造成計算錯誤、解題失誤的情況經常出現,阻礙著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應引起教師的重視,應精心研讀教材,且行且思,開展扎實、有效的訓練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在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易出錯,究其原因,是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審清題目,造成計算錯誤。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出錯誤的源頭,從審題入手,提升計算教學的效果。
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教師出示了這樣兩道題目:①155+45÷5 ;②900÷4×25。題目出示后,學生們都認為這兩道題目很簡單,紛紛動手進行計算。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計算“155+45÷5”時,由于155與45相加可以湊成200,所以,很多學生都是這樣進行計算的:155+45÷5=200÷5=40,形成了解題錯誤。而在計算“900÷4×25”時,很多學生受乘法結合律的影響,是這樣進行計算的:900÷4×25=900÷(4×25)=900÷100=9。教師看到這種情況,并沒有急于告知學生錯誤的原因,而是引導學生看清每道算式的運算符號,說一說每道算式的計算順序,從而避免思維定式的干擾。教師引導學生審好題,才會修正自己的思維,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上述案例,學生因對算式中的符號、數據缺乏整體的感知感,形成了錯誤,教師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引導學生審題,理清計算順序,讓學生養成審題的習慣,避免受到思維定式的干擾。
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審題之所以不得要領,是因為沒有注意題目中的關鍵性字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圈出關鍵性的語句,讓學生對題目中細小的地方引起足夠的重視,促使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強化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索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個圓錐形沙漏,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1分米,將沙漏里面裝滿沙子,然后倒入一個底面積為12.56平方厘米的圓柱形容器里,沙子的高大約為幾厘米?”在以往的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關于圓錐體的實際問題時,學生們經常漏乘1/3,形成解題錯誤。于是教師在出示題目后,首先引導學生圈出里面的關鍵詞:“圓錐形”“6厘米”“1分米”“12.56平方厘米”“圓柱形容器”,圈出這些詞語后,學生很容易發現問題:本題中有單位不統一的情況,還涉及圓錐體和圓柱體的相關計算。于是,教師先讓學生寫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然后再列式計算,避免錯誤的發生。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借助“圈一圈”來審題,提醒學生對題目中的細微之處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列式解答。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提高做題的正確率,讓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少走彎路,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提高審題能力。
心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比較是人最珍貴的智力寶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總要通過比較從而被人們所認識。”比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和有效方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防止思維出現混淆。因此在審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比較入手,把握題目的要領,讓學生快速地找出同類題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握題目的本質,加深他們的理解,提高審題技能。
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很多學生常常因為審題時對單位“1”判斷不準而形成解題困惑,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題組,讓學生進行比較,提高學生的審題意識,發展他們解決稍復雜分數問題的辨析能力。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比較題組:
(1)果園里有桃樹250棵,梨樹的棵數比桃樹多25%,果園里有梨樹多少棵?
(2)果園里有桃樹250棵,比果園里的梨樹多25%,果園里有梨樹多少棵?
教學這個題組,教師引導學生審題時,讓他們進行比較,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而聯系百分數應用題的相關知識,確定解題思路:第(1)題桃樹是單位“1”的量,求單位“1”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應該用乘法計算。而第(2)題已知單位“1”的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單位“1”,所以要用除法進行計算。同時通過這兩題的比較,讓學生懂得要解決百分數問題,應準確判斷出單位“1”,才能尋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設計同類題型題組,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從中發現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使學生對容易混淆的因素進行正確地辨別、區分,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總之,要想解題,必定要先審題,要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易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以至于不能把握題目要領,造成解題錯誤。所以,教師應優化教學策略,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升數學綜合能力。當然,審題方法和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實踐和摸索是每個數學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1]邢曉靜.例談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切入點[J].小學教學參考,2017(26).
[2]王巧云.破題而授之——也談對小學低段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浙江教育科學,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