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 張 華
小組對抗式方法在一元一次不等式課堂學習中的應用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 張 華
隨著教育教學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課堂教學的方法探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追求適宜初中生學情的課堂實踐方法成為當今最為關注的熱點,其中合作學習是常規的教學模式,而在初中的數學課堂采用小組對抗則是鶴立雞群,這對于培養具有合作交流能力、科學鉆研能力和敢為人先的新時代人才有著特別的意義。本文從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出發,解讀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小組對抗在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以一元一次不等式課堂學習的教學案例,闡述了小組對抗式方法的教學前景,僅供教學的同行們切磋、研討。
初中數學;小組對抗;一元一次不等式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學的主旋律應該轉入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作為老師,更應該讓數學課堂成為初中學生去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陣地,從而達到以教育創新來實現創新教育的境界。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與小組對抗為我們搭建了教育創新的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工具化”。因此,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是不可缺失的,然而,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讓眾多的學生望洋興嘆,有效地構建理念新穎﹑結構恰當﹑內容簡易的初中數學課程新體系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任務。盡管我們的教育教學在不斷地創新,然而育人的對象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難度,一方面是教學方法過于單調化,沒有考慮搭建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另一方面是教學僅僅停留在數學理論的層面,削減了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再者就是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少了,不利于學生思維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鑒于以上種種原因,在數學課堂上,把小組對抗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可以說是時代的召喚,也是課堂教學具體實踐的重要方式。
小組對抗首先要建立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小組中互助性學習,共同完成相應的任務。將40人左右的班級分為8個小組,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合作開展小組內的數學探究活動,然后在小組展示過程中采用小組對抗,促進小組間的交流反思,豐富和發展個體的思維。
1.合理搭配的合作小組是小組對抗的基石
成立合理的合作小組需要掌握學生的學情,合理搭配才能產生旗鼓相當的學習小組。組內成員要有共同的責任,有團結向上一致對外的友愛精神,這樣才能形成任務驅動。
有了合理搭配的小組,課堂上只要創設一個任務的驅動環境,就會引燃學生團結合作的激情。如何創設一個任務的驅動環境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精益求精地創設“任務”。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識時,教師創設16道“競賽”練習題,分為4組,每組4題,由8個小組兩兩搶做:
第一組:
(1)3x+2>4(x+3);
(2)18-3(x+5)≤0;
(3)2x+18≥2+x;
(4)13[x-13(x+2)]<25(x-1)。
第二組:
(1)5x+2>3(x+1);
(2)12-6(x+3)≤0;
(3)x+24≥2+3x;
(4)12[2x-13(x+3)]<23(x-3)。
第三組:
(1)2x+5>2(x+71);
(2)10+5(x-6)≤0;
(3)2x+53≥5+x;
(4)15[3x-12(x+2)]<23(x+4)。
第四組:
(1)4x+1>3(x+4);
(2)15-5(x-11)≤0;
(3)12x+36≥2+5x;
(4)14[x-14(x-6)]<35(x+2)。
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明確了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任務,在競賽中學生能高效省時地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快速而高效地完成任務。
2.學習成果的展示與評價是小組對抗的精髓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評價是小組對抗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體現合作學習在學生學科素養形成過程中得天獨厚的優勢的手段。對抗小組中首先完成任務的小組會贏得展示才華的機會,把學習成果展示在多媒體平臺上,全班共享學習,教師可以適當提出質疑,另外一個小組自然成為評價組,對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判。通過量化打分來達成對抗效果。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識時,課堂展示與評價出現“傳奇色彩”:
在展示18-3(x+5)≤0的解題過程中,學生一般是使用下列方法:
18-3(x+5)≤0,18-3x-15≤0,-3x≤-3,x≥1。
在評價時,學生提出了先除以3,得出6-(x+5)≤0,6≤x+5,x≥1。方法更為快捷。
總之,通過小組對抗的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發現,這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快樂探究﹑合作﹑高效的課堂教學氛圍,驅動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發學生在對抗中產生創新思維,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科學理念。我相信在初中數學的課堂上,積極應用小組對抗的模式,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就一定能夠蒸蒸日上,我們的初中教育也會穩步發展。
[1]于彬,石愛英.運用“反思性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刊,2014(9):6-7.
[2]劉霖.課堂展示之小組對抗策略[J].亞太教育,2016(16).
[3]陳新華.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2).
book=61,ebook=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