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吳江中學 賀姣妮
探索如何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有效進行作業講評
江蘇省吳江中學 賀姣妮
筆者作為從教尚不足五年的年輕數學教師,對于數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一直處于摸索階段。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數學課時中更為有效地進行作業講評。盡管數學作為高中的一大基礎學科,高一每周都有六個課時,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為每學期所需要講授的新課總量較大,再除去每周一次的課堂練習,余下的課堂時間幾乎都耗在了新授課上。鑒于這樣的現狀,師生們都苦于課后的作業講評缺乏足夠時間,從而導致作業反饋不夠及時,不利于學生對新授課的理解和掌握。
工作的這幾年內,我曾嘗試占用每周本該用于課堂檢測的那個課時來專程進行作業講評,以期待學生能夠更為系統地掌握一些易錯點和難點。可事與愿違,同別的同類型班級比較下來,我這樣的試驗是失敗的,失去了每周一次的課堂測驗,學生缺乏該有的應試訓練,平日所學的內容無法在考試的氛圍下得以檢測,從而并不知曉自己所掌握的程度如何,積年累月下來,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開始松懈,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在不占用課堂測驗的前提下,我又開始嘗試“濃縮”新授課的時間,在講完本節新課后再爭分奪秒地進行前一天的作業講評,當然,結果依舊不盡如人意。眾所周知,新授課的時間其實是最容不得馬虎的,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引入是需要足夠的學習背景和生活情境的,而我之前為了節約課堂時間,往往忽略了與新課相關的舊有知識的復習回顧,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缺乏前后聯系,不利于長期教學,加之新知識缺乏足夠的課堂變式訓練,使得學生該次的課后作業更為糟糕,如此循環往復,終究得不到預期效果。
在以上嘗試均失敗后,我重新開始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數學作業的講評呢?
為了走出之前錯誤試驗的誤區,我翻閱了一些關于教育理論的書籍,方意識到,想要探索成功,實踐是不能離開正確理論的支持的。
像我之前那樣,為了講解作業而爭分奪秒地“強取豪奪”課堂時間,本質上還是沒能走出“以教師為中心”的誤區,本質上來講,依舊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模式,教師講得多,并不意味著學生就接受得多,反而是課堂的滿堂灌既不利于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僅僅著眼于課堂內容的豐富,其實是弊大于利的。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的學習,關鍵在于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本身具備探索的能力。學生學習的質量是源于自身建構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對教師所講授內容的記憶重現。因此,要想擁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得好好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將學生原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處理和轉換。
基于以上理論依據,我開始轉變教學方式,再次進行探索。
1.認真批改作業,統計錯題類型
筆者根據新課所授內容,合理布置好當日作業,批改作業時,不僅僅是核對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還要特別注意全班學生的正確率。針對學生的答題情況,大致統計出哪些題型有較高的正確率,哪些題型則是錯誤率較高。對于學生普遍做錯的題目,重新根據他們的錯誤情況,具體分析原因在哪,究竟是審題不清還是因為計算失誤,或者是因為新課中的某一個知識點沒有真正理解。據我自己分析下來,很多時候學生的錯誤其實是有據可循的。除了極個別學生的非典型性錯誤之外,對于相當部分的學生,如果作業中出現了“類似的錯誤”,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在新課中對這一知識點沒有能夠進行適當的強化,或者說我自以為學生能夠理解這一知識點了,而事實上他們并沒有理解透徹,從而走進了誤區。因此,針對這些集體性質的錯誤,就需要教師在評講作業時進行適當深化,并明確指出究竟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
當教師將批改作業落到實處,而非僅僅以“批改完成”作為首要目標時,便能夠將批改作業的過程視為與學生的思維進行溝通交流與碰撞的過程,從而讀懂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的困惑所在。這樣將會使得習題的講評過程變得事半功倍,節約了大量盲目重復性講題的時間。
2.擇取部分典型,分析錯誤原因
在擇取部分典型性錯誤后,我通常針對學生的具體解答,思考學生為何會得到這樣一個錯誤答案,或者說他們為什么會想到這樣推導得出結論,原因是什么?倘若這個題型在課上已經講過,為何依舊出現這樣的錯誤?是不是因為當初我講解時并未真正將學生的疑點講透講明白?也或者是缺少了相應的變式訓練,導致學生沒能得到及時的強化,所以即使在那一刻聽懂了,然而課后過了不久便忘了。倘若這個題型未曾在課上提到過,那么學生的解題思路又是如何組建起來的?是理論性的錯誤還是因為學生的自以為是、想當然、缺乏進一步思考?如果是這樣,那么下節課我應該如何去講解這個問題?
當然,也有可能我們會在批改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某些解題方法不僅僅是正確的,也可能與我們所講的方法不同,甚至比我們的方法更為簡便精妙,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也可以深入分析其值得借鑒的地方,以便在上課時給予學生反饋并在全班進行推廣。
3.重視新課教學,引申作業講解
對于作業中體現的學生因為新授課沒能充分理解而造成的錯誤,教師進行適當的教學反思,加強新授課中的針對性講解,編纂相應例題進行詳細分析,并安排合適的課堂練習,以便學生進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對于某些學習較為困難或者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課上可多加提問以及追問,引發學生對于該知識點的深入思考,從而更好地掌握該內容。同時,個人覺得,在新授課的第二課時,我們也可以根據前一天的作業情況,適當提點學生的易錯點,設置類似的鞏固練習,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化解學生的疑點。
4.課后訂正反饋,及時查漏補缺
光是課上的作業評講是不夠的,學生依舊需要課后進行相應的訂正與糾錯。同時,課后的錯題整理也是一個再反思的過程。對于課堂上的評講,學生可能一時覺得聽懂了,而真正落實到解題時,仍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困難,或者一些經典的題型和方法仍值得學生進行反復推敲,逐步琢磨,這樣才能理解得更為透徹。此外,每隔一段時間需要進行查漏補缺,反復強化,從而加深學生對于該知識點的印象。
我想,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深入研討,我們的作業評講效果也能漸入佳境,從而促進師生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