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外國語小學 葛敏輝
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浙江省東陽市外國語小學 葛敏輝
數學課堂中,怎樣才能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凸顯數學課堂應有的扎實有效,成了新課改的焦點問題。在數學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學習規律,抓住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的認知沖突,在化解沖突的過程中探求新知,可以很好地體現兩者的融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呢?本文就此問題,結合教學工作中的實際感受,談談一些想法。
如何激發;認知沖突;有效性
葉瀾教授曾這樣描述: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巧妙地制造各種能夠激發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去尋找協調沖突的途徑,以此來提升我們數學學習的有效性。那么,在數學課堂中該怎樣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呢?
深刻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們都希望借助于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概念的深刻理解,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一般而言,對于某個知識,大多數學生在上課前都會有一個原始印象停留在自己的腦海中。面對學生的不夠成熟的想法或不夠嚴謹的表達,教師應該以一位引導者的身份,耐心地順著學生的想法,在他們自己的想法上設置矛盾,通過判斷分析,讓他們理解自己那樣的理解是不夠完整的,哪里還需要補充、改進,從而達到自主建立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為了幫助學生對“半徑”、“直徑”、“圓上”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我沒有把這幾個概念直接呈現給他們,而是設置了一連串的問題。
師:你們覺得什么是“直徑”?
生:我覺得直徑就是圓里的一條線段。
生(馬上補充):啊,不對 ,應該是經過圓心的。
其他學生也附和道:對對對,必須經過圓心才行。
師(笑):你們確定了嗎?
生:確定了!
生:不對,還沒到呢!應該再畫長一點。
師:你是說還沒畫到圓上是嗎?你來幫老師畫好嗎?
生把它畫好。
師:現在誰能來總結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直徑”?
生:只有兩端都在圓上,且經過圓心的線段,我們才能把它叫作“直徑”。
在這個例子中,學生剛開始對“直徑”的理解是狹隘片面的,這完全正常。該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原認知,從學生的基點步步為營,不斷追問:這就是直徑嗎?學生的思維馬上受到了沖擊,直覺性地通過觀察進行補充,并最終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了“直徑”的正確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刺激——反應——聯結”和“試誤”為主要特色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反應——聯結”。因此,學習是一種試誤的過程,教學是一種行為不斷修正的過程。在教學中,對于某些技巧型的知識,教師可選取一些典型的具有“迷惑性”的例子,創設試誤性思維情境,讓學生評判,從而幫助學生盡快從“不規范”到“逐步規范”,吃塹長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中的畫圓這一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探究圓的畫法,教師先讓學生自己試著畫,然后選取其中比較典型的“不規范”例子在黑板上進行演示:①故意使圓心不穩畫出一個圓。②故意手握圓規的兩腳上,致使圓規兩腳間的距離越來越小再畫一個圓。
師:我畫完了,請大家給我打打分吧!
生1:老師,你的圓規怎么動來動去的?
師(故作驚訝):不會吧,我可是剛剛學你們的樣子畫的啊!
生1:我們可是拿得很緊的,這樣圓規才不會動來動去。
師(無辜狀):動來動去也沒關系吧?
生(齊笑):有關系的,你的圓一點都不圓了!
師:好,那我暫時先接受你們的意見。其他方面應該都不錯吧?
生2:老師,剛才我發現你畫第二個圓時本來圓規的兩只腳分開那么大,可到后來卻差點并起來了。
師:哦,剛才我自己也感覺到了,可我不知道我到底哪里不對了。
生:握的地方不對,你不能握到下面,應該拿到上面,這樣才不會使圓規兩只腳的距離改變。
師:那老師按照你們的意思再畫一個看看。(師規范地畫了一個圓)謝謝你們的建議,其實老師犯的錯誤很多同學也都會犯,現在你們知道在畫圓時應該注意什么了嗎?
從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出,該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在嘗試中的原始狀態,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親自進行“試誤”,刺激了學生的思維,并在學生的反應中不斷嘗試,不斷完善畫圓的正確姿勢,幫助學生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明白了畫圓的注意點,比直接告訴他們要有效得多。
有些教學內容,尤其是計算教學,經常是教師直接出示法則,學生根據法則依葫蘆畫瓢,或者簡單地安排一組題目,做完后再來總結。這樣的設計,悟性高的孩子可能可以勉強過關,但對于更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知識庫里依舊為零,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而又因為缺乏一定的認知沖突,導致他們對該知識的解決難以建立一定的模型,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是很不利的。這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制造一些“是非”,利用其中的矛盾來幫助學生強化學習內容,建立一定的數學模型。
《乘法分配律》教學片段:
根據乘法分配律,在□里填入合適的數。
36×5+36×5=□×(□+□)
16×5+4×15=□×(□+□)
生1:老師,第一道題有兩種答案。
生2:但在這兩種答案中,把36看作是相同的因數比較簡單。
生3:最后一道是沒有答案的,因為根據我們對上一道題的理解,這道題中沒有出現相同的數字。
生2:如果要使它有答案的話,必須改動其中的一個數字,比如把5改成15就可以了。
生4:其實不用改題,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們把16分成4×4,那么不就有一個相同的數字了?16×5+4×15=□×(□+□)→4×4×5+4×15=□×(□+□)。
生5:還有一種方法,把15分成3×5,那也可以……
這是在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以后設計的一組題目,第一道題目學生稍做變通還能馬上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釋,而第二道題目,學生就遇到了思維障礙:這道題目里并沒有出現相同的數字,怎么能用“乘法分配律”進行填空呢?這樣的思維沖突就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的方案:除非改變其中的一個數字才行!于是學生們都積極地往這方面思考,最終跳過了“障礙”,想出了幾種解決方案,并在化解矛盾、消除障礙的過程中強化了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興趣是有效學習的良好開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達到教育的無痕。而激發興趣的方法之一就是創設新舊知識矛盾情境,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間的矛盾,產生疑問,提出問題。
例如,教學“認識小括號”時,教師在復習了“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后,讓學生解決“每本筆記本5元,用50元買一個20元的書包后,剩下的錢還可以買幾本筆記本?”這時,學生出現了兩種情況:
50-20÷5 50-20÷5
=50-4 =30÷5
=46 =6
在這個矛盾情境中,學生很容易發現:兩個算式一樣,運算順序卻不一樣,到底哪里出現了問題?第二種情況,先算減法,再算除法,顯然不符合“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第一種情況雖然符合了運算順序,其結果卻與生活實際產生了矛盾。那么到底應該怎么樣才能使算式中先算減法,再算除法呢?這時,小括號的引出就顯得很有必要,而且引出得自然無痕。
又如上《分數的認識》時,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2個)把2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1個)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半個)
這個數怎么表示呢?顯然,學生已有的認知無法表示出“半個蘋果”,怎么辦呢?這樣自然就過渡到了分數的認識,也促進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由此可見,矛盾是過程的根源,過程是矛盾存在的發展形式。數學學習中,矛盾即問題,發現矛盾、感受矛盾、解決矛盾就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感受到問題的存在性,還要不斷生成新的問題,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思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最終得到持續的發展。
教學中設計一些沖突,或者說是思維障礙,激發學生的思維的浪花,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思考情趣,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