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鋒
留白: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
曹國鋒
主持人語
《七堂極簡物理課》是意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的作品,該書用詩一般簡潔優美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20世紀以來現代物理學的偉大理論發現。書中開篇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曾度過一年無所事事的時光。很可惜,現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經常會忘記這樣一個道理:一個沒有‘浪費’過時間的人終將一事無成。”同樣,課堂的留白和等待,不是無意義的時間浪費,而是學生批判、綜合、建構等深度學習的時光。本期我們討論的話題是:用來“虛度”的才是好時光——漫談教育教學的等待與留白。
語文課堂上“無暇”的熱鬧,使得學生疲于奔命,不能欣賞到語文的妙味。語文教學必須通過適度“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主動學習、深入體悟、發展思維,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
留白語文學習發生
近期參加了兩個語文教研活動,發現不少教師的課堂教學具有共性:流程銜接緊密,問題環環緊扣,活動熱鬧異常,書聲此起彼伏……在嘆服這些課“大容量、快節奏”的同時,我的腦海里不由得響起朱光潛先生的聲音:“慢慢走,欣賞啊!”朱光潛先生引用阿爾卑斯山谷路邊的標語,意在指導人們學會藝術地生活,用他的話來講就是:“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在朱先生的眼中,“無暇”可能使人陷入“囚牢”,使得人生的價值大打折扣。我想,在語文課堂上,這種“無暇”的熱鬧,同樣也會使得學生疲于奔命,錯過本應領略的“風景”,不能欣賞到語文的妙味。
教學是一門藝術。一節好的課,正如一幅好的畫,不能塞得滿滿當當,必須適當“留白”。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不是隨意制造的“空白”,而是教師根據文本、學情、心理等有意識地對教學內容、時間和空間所采取的藝術化的處理。這樣的“留白”,是對滿堂灌、滿堂問、滿堂讀、滿堂演的一種“反動”,給學生留下一方自由呼吸、自由思考的空間。通過適度“留白”,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主動學習、深入體悟、發展思維,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幅好的畫作,常常通過“留白”來突出主體部分。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名聞天下,他們的畫作往往紙上就只有蝦、馬本身,通過留白來凸顯主體,將蝦、馬的神態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節課也是如此。要上好一節語文課,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教什么”。上海的陸繼椿老師曾提出“一課一得,得得相連”的教學主張,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其思想核心就是在一節課上突出最為核心的知識技能。只有通過適當“留白”舍去那些非核心的要素,才能抓住本節課最需要教給學生的東西。筆者認為,在語文課上要強調“教真知”。語文課上的“真知”并非指傳統意義上那種“正確的知識”,而是指真正有價值,學生真的需要、真的能學會的核心知識技能。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就能做到以簡馭繁,牽一發動全身。反之,那種西瓜和芝麻滿把抓的做法,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是將核心的知識、技能、素養淹沒在一地雞毛之中,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學生似乎什么都學了,其實什么也沒有學到。
例如在教學生寫記敘文的過程中,祝榮泉老師強調“故事”的意義,通過“找路子、賣關子、想點子”來讓學生在講述故事中學會記敘,顯然就要比不著邊際地教“記敘的六要素”高明得多。筆者特別欣賞的另一個例子是王偉華老師為了解決學生記敘文寫作不生動的問題而提出的“愿望+障礙=沖突”的觀點。這一技巧的傳授,成功地讓學生學會了在情節中設置沖突、寫好沖突,使文章變得波瀾起伏、一波三折,富有戲劇性。這樣的課,由于教師真有研究,敢于取舍、留白,突出了“真知”的教學,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
好的圖畫非常講究構圖,常使用留白的手法使得畫面疏密有致、神韻天成。一節好的語文課,也必須講究課堂流程的設計,絕不能45分鐘一個調門、一種節奏,要摒棄那些不必要的繁瑣、花哨,大膽“留白”,使課堂徐疾有致、動靜相間。
首先,內容的安排有主次。陶行知說:“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學結構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堅持抓住主線來設計教學的流程,突出教學重難點,做到任務引領、板塊清晰。課堂結構疏密有致,教師教得明明白白,學生才能學得清清楚楚。例如教學《木蘭詩》,如果逐字逐句講讀,課堂必然“密不透風”。一位老師巧妙地以“最美的姑娘”為主題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講述她的事跡。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后,用自己的話說說花木蘭的故事,在此基礎上解決理解有困難的語句。
2.發現她的“英雄肝膽”。重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去體會她替父從軍的擔當、揚鞭邊關的勇敢,發現她身上那種其他古典美女所不具備的“英武之美”。
3.感受她的“女兒情懷”。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從“停機嘆息”“征途思親”“辭官不做”“對鏡梳妝”等情節中看花木蘭的女兒之美。
在引導學生理解她身上獨特的“英雄肝膽”與“女兒情懷”的基礎上,自然對木蘭的形象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樣的設計,抓住了“木蘭”的形象這條“線”,其他的學習內容則由這條線連綴而起,有機融合。這樣的設計由于抓住了主線,將大量瑣碎問題“留白”,整個課堂顯得疏朗有致。教師通過這幾個環節,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把握木蘭形象,而且學到了語言,懂得了作者構思的巧妙,可以說做到了簡潔明了,步步深入,舉重若輕。
其次,動靜相宜巧安排。有的課堂,學生自始至終都在“動”,一點“靜”的時間也沒有,貌似效率很高,其實未必。學生的外在活動是外顯的“動”,學生沉靜思考、獨立做作業看似靜,其實思維在高強度地活動,是內隱的更有價值的“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活動時間適當“留白”,讓“靜”也能占據一定的時間,形成動靜結合的節奏變化。
再次,情感思維有起伏。課堂由內容安排而表現出來的節奏是外在的、顯性的,而內在的課堂節奏是由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強度的變化決定的。一節成功的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活動必然是有起有伏、有強有弱的。沒有“低”,也就沒有所謂的“高”;沒有“弱”,也就沒有所謂的“強”。在課堂教學中,情感和思維高潮之后的“平靜”,也是一種“留白”。它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活動有起有落、一波三折,是使課堂節奏搖曳多姿的重要因素。
例如教學魯迅的《故鄉》,一位老師抓住“故鄉的人”,首先用畫面、表格等形式,讓學生在朗讀和揣摩中感受閏土的形象。由于畫面和文字的強烈沖擊,學生被深深地震撼了,情感體驗非常強烈。接下來,他抓住人物語言中的省略號,讓學生想象閏土想說又未說的內容。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對人物語氣、說話內容的揣摩上去了,情感體驗相對平緩。通過這種想象,學生發現,小時候閏土跟“我”說起話來總是滔滔不絕,想到什么都會去說,他的生活無拘無束,充滿了童趣;而中年的閏土,不再是那種滔滔不絕、無憂無慮地說話,呈現出一種強烈自卑、飽經滄桑的吞吞吐吐。這時候,教師通過板書,將閏土想說而未說的內容進行列舉和對比,讓學生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受,再次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了高潮。“說省略”這一環節看似讓學生處于高潮的情感“冷”了下來,課堂的進行還有些瑣碎,但它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到兩個閏土的內心世界,為情感體驗再上高潮蓄勢。
課堂的展開總是以問題為引領的。在觀課中,我發現有的老師不喜歡安靜的課堂,尤其不喜歡提問后的安靜,認為這是一種“冷場”,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教學的失敗。往往問題一提出,就要求學生積極發言。其結果是教師越著急,越是要求學生積極發言,舉手發言的學生就越少。其實,就課堂提問來說,適當的等待是一種“留白”的藝術。筆者認為,提出問題之后,教師給的時間一定要“夠”。學生不經思考就能夠回答的問題,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是不折不扣的“假”問題。有價值的問題,就一定是需要時間來進行思考的,思維強度越大的問題,需要的時間就越多。
思維訓練應該重視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這種做法只關注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本質上學生只是教師表演的“道具”,是“提線木偶”。教師的關注點在知識的傳授,而不是在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提問處適當“留白”,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對基本的思維規律的尊重。教師提問后的“留白”,不是所謂的“冷場”,而是平靜下思維的激流涌動,是遼闊海天上的鳶飛魚躍。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在課堂上得到展現。為了趕進度、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或為了所謂的“熱鬧”,不斷催促學生回答,只能打斷學生的思維過程,壓抑學生開口表達的欲望。充滿活力的課堂不應排斥“靜”,留一點空白給學生靜心思考,等來的或許會是智慧火花的綻放。
語文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引導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精妙,這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這里,教師要做的是創設情境,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學生逐漸進入佳境,去領略文字之美,而無須授課者將自己的審美經驗絮絮叨叨地轉述給學生。在這里,教師對自身感悟和經驗的“無聲”就是一種很好的“留白”,它把感悟和表達的權利留給了學生,是對學生個性體驗的極大尊重。“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言的品悟本身就強調個性而少有定評:誰能說得清“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明媚?誰又能畫出“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林黛玉?誰知道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想到了什么?有時候,教師只要配上如歌的行板和學生一起誦讀,給予學生更多吟誦和意會的空間,學生自能理解領悟;有時候,教師只需指點出一二范例,教給圈點批注之法,就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自由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時候,教師只需引導學生進行替換、改寫,就能夠讓學生在比較后發現作者語言運用的匠心……唯一不需要做的,就是教師的主動發聲、主動告知。在品悟的過程中,“留白”自能“此處無聲勝有聲”。
好的課堂評價必定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內心世界,促進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這就要求在語文學習評價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評價“留白”——不獨霸話語權,把評價的話語權還給學生。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和反思:“你覺得自己的說法有道理嗎?能不能列出理由?”“能否從條理性的角度對自己的發言做一個評價?”“你的發言是對老師講解的重要補充,你能談談你是怎樣思考的嗎?”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幫助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發言水平,明確努力的方向。其次,要促使學生相互評價,共同提升。對同伴發言的評價,正是鼓勵同伴、學習同伴、激勵自己的良好手段。在學生的相互評價中,我們要注意正面引導:①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②要熱情地鼓勵同學;③要依據問題的本質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④要善于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同學完善自己的發言。通過這樣的評價,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熱心、真誠、寬容等優良品質,形成對學習集體的歸屬感。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評價適度“留白”,不急于下定論,還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師要靈活運用這一手段:①在疑問處“留白”。學生常常因思考不全面而得出值得推敲的答案,這時教師不應直接進行釋疑解惑,而應該進行“留白”處理,用小組討論、上網搜索、辯論擂臺等形式代替教師的評價,讓學生在深入學習中得到答案。②在錯誤處“留白”。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有的教師會馬上提供“正解”。其實,學生的錯誤也是珍貴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適當“留白”,引導學生進行追問,剖析錯誤的根源,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能促進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③在閃光處“留白”。當學生表現出彩時,也不要急著給出評價,可以通過“留白”,為更多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其他同學也能有個性化的精彩發揮。
好的文章往往會在結尾處“留白”,余音繞梁,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一節好的語文課也是同樣如此。有經驗的教師在課尾一定會設置空白,在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比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北京四合院》一課,總結課文時說:“北京四合院建筑雅致、結構精巧,而且能夠促進社區交往,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但是為什么今天我們很難見到四合院式樣的建筑呢?”學生經過熱烈討論,得出“占地過多”“成本太高”“保溫不易”“私密性不好”等結論。看到大家的思維逐步進入狀態,教師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大字:“假如你是一名城市設計師……”看著黑板上的字,學生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半分鐘左右的安靜之后,教師提出:“請同學們以‘假如我是城市設計師’為話題,大膽寫出自己的構想。”頓時同學們的寫作興趣和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課后寫出了許多很好的創意。
教師在學生深入討論四合院的利弊之后,并沒有給出定論,而是通過“留白”將學生的思考引入深水區。這節課雖已結束,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一曲彈罷繞梁三日,收到了言已盡而味不止的效果。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張家港市第一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