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 季艷秋
在預設與生成中尋求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 季艷秋
課堂教學是師生交流互動,思維碰撞,生長智慧的過程,這個過程應是靈動豐富的,教學也許會喜逢一氣呵成的順暢,也許會遭遇眾里尋他千百度的糾結,也許會經歷百轉千回后的豁然開朗。教學內容的層層推進,課堂上的胸有成竹離不開幕后的周密設計,但我們的課堂教學并非是忠實復制教案計劃的過程,而應該順應學生能力水平和探究需要,靈活應變,適時調整,在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中尋求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1.研究教材,理清邏輯結構
例如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學生對分數意義的一次新認識,是對原有分數內涵的一次豐富。同時,我們還應明確分數意義的后續教學將在五年級進行,分數意義從直觀層面發展到抽象層面,將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看成單位“1”。明確分數意義教學的三個層次后,就要結合教材,把握好本段教學的度。
2.把握學情,調整教學方案
例如三年級“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這一內容是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相比,在算理和算法上是完全一致的,這是教材的邏輯起點,也是教師臆定的學生認知的起點,這兩個起點一致嗎?對于這些基礎,學生具體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已經會了,哪些還存在困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如何?如果老師不教,學生能否自覺地將以往的算理和算法遷移到新的情境來?……備課時,對這些問題了解得越真實、越透徹,教學的設計就越有效、越有針對性。
為了弄清上述問題,教師對預授課班學生進行了教學前測,從前測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并且能夠自覺地將算理與算法向三位數乘一位數遷移。部分學生出錯的原因主要是:①算理算法不清,不知道積的十位或百位上的數是怎么來的,或者雖然知道,但是不會用語言很好地表述;②連續進位時漏加進位數字或進位時加錯;③部分學生書寫馬虎,數位不能嚴格做到對齊;④學生的檢驗意識淡薄,檢驗的能力有所欠缺,不會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檢驗。
依托前測結果,教師有針對地修改教學方案,在復習鋪墊中,讓學生先進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而后回憶一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及計算中的注意點。考慮到學生前測練習中進位加錯的情況較多,再增加一些乘加的口算練習。前測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將算理與算法向三位數乘一位數遷移,筆算的方法對學生來說不是難點,因此這節課的重點主要放在學生對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算理的理解以及表述上,從而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程序和積的定位、進位的處理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計算方法所依據的算理。
3.精心設問,緊扣核心重點
例如三年級“周長是多少”一課組織“擺一擺”活動,給學生提供3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4根,從中選幾根小棒擺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充分考慮到要讓學生充分經歷活動過程,有序地找全所有的擺法,且積累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是有很大難度的,活動之前,教師對教材進行分層處理,精心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你準備擺什么圖形?至少要用幾根小棒?
這個問題,是讓學生在擺小棒的活動之前,先對自己要擺的圖形的特征進行思考,根據邊的特征,有目的地選擇同長度小棒的根數;同時讓學生關注自己至少要用幾根小棒,初步思考在共選4根小棒的時候,可以找到幾種不同的擺法。
(2)除了用4根小棒,還能用幾根小棒來擺?
這個問題,是讓學生關注擺圖形的時候小棒總數的規律,除了選4根,還可以選6根或8根。在活動之前,讓學生先有序地思考,帶著思考再進行實踐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質量,體會有序思維的價值。
例如在六年級“百分數的應用”一課中,教師與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學習過程:拿出兩杯課前調制好的糖水讓學生品嘗,一生嘗后告訴其他學生“一樣甜”,所有學生“喝糖水、品味道”的生活經驗被激活了。就以這樣的體驗為起點,教師指導學生從數學角度研究:“為什么一樣甜?”學生通過討論,向教師索取必要的數據后,得出:“因為兩杯糖水中糖都占糖水的10%,所以一樣甜。”然后,教師又在一杯糖水中加入10克糖,另一杯糖水中加入20克水,問:“現在哪杯糖水甜?”學生較高層次的生活經驗被呈現于眼前,答案也就不辨自明了。如果教學就此戛然而止,那學生的思維只能停留在這略顯單薄的經驗上。我們的教學應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師進而發問:“你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說明嗎?”“能!”通過計算,學生發現:第一杯糖占糖水的11.4%,第二杯糖占糖水的9.1%,通過兩個結果的比較,學生明白了:同樣的糖水中,第一杯含的糖多,所以第一杯甜。
適時調用生活經驗,讓數學鮮活了起來,理性的闡述,使生活經驗不斷得以提升。這樣學習數學,將學生熟悉的現實問題與數學問題融為一體,學習定然會是件有趣而又有意義的事情。
教師帶著對教學的充分預設走進課堂,走向學生,引領學生與教材文本展開對話與探究,必須將數學教材呈現的高度濃縮的數學知識盡可能還原到展現過程性的狀態,使其回歸本真。循著知識發生發展的脈絡,一路前行,來龍去脈清晰明了。自然生長、動態生成的數學知識才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
在學生用對折的方法成功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所有的對稱軸,同時對長方形、正方形對稱軸的特征已有了清晰的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充分運用已有活動經驗和方法,嘗試探究正幾邊形的所有對稱軸的位置,引導學生嘗試將正幾邊形的對邊中點相連、對角頂點相連、頂點與對邊中點相連,從而探索發現正幾邊形所有的對稱軸,并按對稱軸的特征有序、不遺漏地畫出來,從而突破難點。
數學課堂教學應展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反饋,適時介入。教師特別要善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敏銳捕捉有價值的錯誤,運用教師的智慧,將其作為當堂生成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討論和辨析,耐心引導學生,使之在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收獲健康的人格。
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是新鮮的、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研在課前,為學習活動做好充分的預設和準備;功在課上,為學生探究做好針對性的指導。當教師帶著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帶著對學生充分的了解,帶著對教學的精心預設,充滿自信,氣定神閑地走進課堂,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有趣的探究活動時,學生的聰明智慧才會充分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