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秦安縣興國第五小學 楊春菊
數學前置性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甘肅省秦安縣興國第五小學 楊春菊
前置性學習重在思考,會思考才能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后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僅是對知識有了透徹的理解,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大的發展,因此,提出問題是前置性學習的關鍵。若不會提問,就說明不會思考或者沒有思考,不會思考或不去思考就學不到知識。
學習情境;學習氛圍;學習方法;學習效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學習時產生的疑問越多,學生的求知欲會越強;否則,如果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學習的動力就越小。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逐步形成問題意識,以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想問、敢問、會問,從而樂于提問而獲取新知呢?
質疑是發展思維的最佳引火線,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前置性學習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習活動就不會變成負擔,而是一種快樂的體驗,是一種輕松的享受。由于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學起來往往會產生相當多的困難,因而學生容易感到枯燥無味,產生厭學的情緒。如果每課教學時我們積極創設一個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懷著強烈的求知欲而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那么課堂教學肯定會充滿朝氣和活力。因此,教師應該精心備課,有意識地為學習過程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主動發現疑惑、提出問題,萌發猜想,讓學生想問,并逐步提高問題的價值。
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教師可以首先對學生講述語文課本中學過的烏鴉喝水的故事,繼而引導學生質疑:聰明的烏鴉饑渴難耐,本來面對瓶子根本喝不到水,可是它想到什么辦法最終喝到水了呢?因為這只烏鴉原來是數學天才,你們知道它用了什么數學知識嗎?再如教學平行線的認識時,學生對“平行線在同一平面”不易理解,如果換個說法:同學們想想,在大橋上正常行駛的汽車與橋下河面上正常行駛的輪船有可能相撞嗎?這一情境說明了什么呢?教師要不斷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產生一個個好奇的想法,讓學生想問即可發現問題。
好奇心是學生不斷探求問題的不竭動力??茖W家首先是自己對某些現象產生好奇,因而去積極思考和探索,并且不斷地反復實踐,最終獲得科學成果。英國發明家瓦特看到祖母做飯時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不斷沸騰,再看那壺蓋啪啪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深感奇怪,始終猜不透這是什么緣故。恰恰就是水蒸氣不斷推動壺蓋的這一普通物理現象,正是瓦特發明新一代蒸汽機的初始源泉。在開展前置性學習時,學生對老師存在一種畏懼心理或怕同學笑話往往不敢提出問題,因此,前置性學習時,教師要全力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減輕學生緊張的心理壓力,為學習營造出平等、民主、和諧、熱烈的氛圍,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最佳狀態的主動學習,勤于思考,敢于提問。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或許是荒唐的,可笑的、漫無邊際的,甚至離題萬里,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學生可能提出:為什么二月的天數不定呢?七月、八月都是大月,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繼而引發思考探究。再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操作,學生歸納總結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乘高除以2。但要讓學生產生疑惑,敢于去問:為什么三角形的面積是其相對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呢?這之間到底有什么關聯?面對以上這些問題,教師絕不可以抱冷酷的態度和打擊式的語氣,而應該以鼓勵為主,注重引導,逐步形成學生提問的勇氣。
在數學前置性學習中不只要創設條件使學生想問、敢問,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完整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初步掌握提出問題的途徑,形成高質量的問題。一是教會學生從目標課題中尋找問題。如在教學“等式的基本性質”這一課題時,學生基本問題肯定為“什么是等式的基本性質?”“在實際運算中有何作用?”“和它相關聯的知識又有哪些?”等。這樣對照課題,因學生的需要而提出這些問題,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學生在前置性學習時自然會積極主動地探索。二是教會學生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中發現問題。如,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后,要引導學生聯系等式的性質,利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觸類旁通,教會學生提問:等式的性質用“等式的左右兩邊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其結果不變”這樣敘述,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質如何敘述呢?對比思考,則比例的性質為“比例的前項和后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其比值不變”。三是讓學生注意觀察,聯系生活實際而得到問題。如:學習了周長后,引發學生思考:在學校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上,同學們是否細心發現:在100米跑比賽時,每位運動員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而在進行400米跑比賽時,每位運動員都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于是就有細心的學生提出了“同樣是短跑比賽,為什么起跑線不一樣呢?”“這其中涉及哪些數學方面的知識呢?”等問題,教會學生生活中的數學。
激勵性評價是保證學生前置性學習的最好良藥,如果學生的質疑得不到及時的贊賞和肯定,往往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師要在學生前置性學習完成后,重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歸納整理,表揚引導,讓學生感覺到成功的喜悅,嘗到辛勤勞動的甜蜜果實。或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某些問題是毫無價值的,甚至是與本節課無關的“不合理”問題,這時,教師應從不同的點出發予以不同的引導,來保證學生樂于提問。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了質疑的良好習慣,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給學生留有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如教學“分數所表示的意義”時,在肯定了學生前置性學習效果后,讓學生對本課知識拓展,發現實際問題。學生問:“二分之一表示的意義是什么?”繼而追問:“老師,舉個實例來說,一個蘋果的二分之一是半個蘋果,兩個蘋果的二分之一是一個蘋果,四個蘋果的二分之一是兩個蘋果……同樣都是表示二分之一,蘋果的個數為什么是不一樣的呢?”老師則組織學生分組實驗,組內討論,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尋規律,自己找到答案。再在小組內得出結論,然后小組之間交流發言,在激烈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質疑趣味,引發學生不斷進行新的思考。
總之,培養學生前置性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問題意識是教師教學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此,教師需要營造一個教與學的良好環境;需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需要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平等、熱烈的教學氛圍,并要堅持不懈地開展前置性學習訓練,從而使學生逐步從“想問”、“敢問”到“會問”,進而達到“樂問”的理想境界,以學生較強的自主性來打造高效課堂,逐步形成學生數學前置性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