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丘明
《曹劌論戰》拓展閱讀
——子產論政寬猛(節選)
[春秋]左丘明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選自《古文觀止》,鐘基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
【參考譯文】
鄭國的子產病了,他對子大叔說:“我死以后,你必然執政。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寬大來使百姓服從,其次就沒有比嚴厲更合適的了。火猛烈,百姓看著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軟弱,百姓輕慢而忽視它,所以很多人就死在水里。所以,寬大并不容易。”病了幾個月以后,子產死了。
子大叔執政后,不忍心用嚴厲的方式而實行寬大政策。結果鄭國盜賊很多,聚集在名為萑苻的沼澤里。子大叔后悔了,說:“我早點聽從他老人家的話,就不會到這一步。”于是發動步兵攻打聚集在萑苻沼澤中的盜賊,把他們全部殺掉,盜賊稍有收斂。
孔子說:“好啊!政策寬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要用嚴刑來糾正。政策嚴厲就會使百姓受到傷害,受到傷害就再實施寬大政策。用寬大調劑嚴厲,用嚴厲調劑寬大,政事因此而和諧。”
鑒賞空間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國國君為取得霸主地位紛紛招賢納士,采用不同的思想學說,力圖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其中,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張統治者要“為政以德”。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關系密切,孔子曾以左丘明為楷模談論自己的做人原則,他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其實,兩個人不僅做人準則一致,政治思想也一致,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就是對孔子《春秋》的傳解。《曹劌論戰》是通過記敘一場戰爭的經過來體現左丘明和孔子的政治主張——度德(取信于民);《子產論政寬猛》則直接通過子產之口來論說政治主張——寬猛相濟。這里的“猛”,實際是為了預防犯罪,重點還是“寬”,還是“為政以德”,所以得到孔子的贊賞。“寬猛相濟”的政治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
讀有所思
1.魯莊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子產謂子大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子產與曹劌的話體現了他們的政治主張——德政,請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談談你對這一政治主張的看法。
2.《子產論政寬猛》如同一篇中心鮮明的小論文,歷來受到執政者的重視。試分析這則短文的論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