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實驗中學 薛春燕
找尋生活中的數學
——新課改下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探索
江蘇省江陰實驗中學 薛春燕
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我校根據本校實踐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全新的教改實驗方案。我們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好的教學必須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思考的過程中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緊密聯系,以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達到高效率學習的目的,貫徹落實新課改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全新理念。
首先,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間、師生間的表達交流。依據實際生活,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在學生間集思廣益,鼓勵學生進行討論,教師也適時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促進學生間以及師生間的溝通聯系。其次,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過程。“教,是為了不教”,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對于數學產生自己的潛在認知,逐漸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最后,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將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生活中找尋數學的意義,感受數學對于自身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借助生活經驗,展開具體知識點的講解
例如,在學習“全面調查”時,課前教師布置任務,分小組調查全班同學最喜歡參加的體育活動項目的情況,然后在課上展示各組調查的成果,并讓同學們提出在調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再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講解,并系統地介紹全面調查、收集數據的方法,講解設計簡單的調查問卷收集數據的方法以及如何整理數據等知識。如此,學生從身邊具體的生活實例入手,通過自身的實踐體會,結合教師的講解學習具體知識,對“全面調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2.創設生活場景,讓課本問題生活化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可以讓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現,又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富有真情實感的、有活力的數學知識。例如,公園出售兩種門票:個人票每張10元,10人一張的團體票每張80元,購買5張以上團體票還可以打九折優惠。我班共有45人去公園游玩,按以上規定買票,你認為怎樣買最劃算?這樣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想出多種方法:
方法1:按每張10元購買,要花10×45=450(元);
方法2:買4張團體票,再買5張個人票,一共要花4×80+5×10=370(元);
方法3:買5張團體票,要花5×80×90%=360(元)。
故用方法3購票更劃算。
教師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積極思考,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么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同時也會越來越讓學生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鞏固數學,甚至發展數學。
3.作業結合生活,進一步鞏固課堂理論知識
譬如在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后,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象棋中關于棋子“馬”走動的路線問題,引導學生建立合適的平面直角坐標系,觀察由于棋子“馬”的位置變化,它的坐標如何變化?還能提出問題:棋子“馬”能否從某一位置出發,不重復、不遺漏地走遍半張棋盤(即每一點都走到,并且只走一次),并回到出發點?如能,請給出走法;若不能,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這樣的課后作業具有可操作性,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且能引發數學思考。數學理論必須與實際緊密結合,如果沒有實際生活背景作為依托,理論的存在就毫無意義。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到實際生活中的數學魅力,可以讓我們的教學在鞏固課堂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4.精心編制習題,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工具性”
數學是生活的提煉和濃縮,生活中的事物、現象經過歸納分類,都可以成為數學教學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教師在遵循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把符合現實的時事、經濟等諸多問題編寫成題目,讓其融入數學這個大熔爐中。舉例來說,生活中常見的儲蓄問題就要運用到數學知識,如:已知銀行有兩種儲蓄年利率和為4.54%,張先生分別以兩種形式儲蓄一年期的1000元和4000元,扣除利息稅后得到67.22元利息,問這兩種儲蓄的年利率各是多少?(利息×20%=利息稅)。在做題的同時,學生還學會了儲蓄的相關知識,將數學知識運用到了其中。再比如:商場過節衣服打折,價值500元的衣服,甲商場兩件以上從第三件開始打5折,乙商場每件均打6.5折,請問你認為哪家商場買衣服更劃算?這樣的題目不僅指導了學生如何消費,提高生活經驗,也教給學生消費策略,提高其決策能力。
5.課后生活應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為了保證教改的開展取得真正實效,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努力創造條件,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生活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課后復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組織者,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小組合作、師生探討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加強自身知識的掌握能力。例如,布置《軸對稱》這一課的作業時,教師可以布置“剪紙”作業,要求把一張紙對折或多次對折后,按一定的方法剪出美麗的圖案,并在課上進行展示交流,如此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提高觀察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鞏固課堂知識,學以致用,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趣味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身邊處處有數學的學習氛圍,充實數學課堂。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探索,也是新課改理念的全新展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在全新的教學方案中深層理解課堂內容,提升數學思維能力,體會生活中數學存在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