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 劉 超 李博宇
簡單特例在解題中的應用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 劉 超 李博宇
數學教學歸根結底就是解題教學。解題的基本思維操作流程:尋求陌生新穎問題的突破口,弄清等價轉換問題的表征,弄清題意,明確知識點,正確合理地解題。目前大多數學生的解題狀態為:對老師講過的題目能夠照葫蘆畫瓢,對基本及中檔以上的問題處理較好,對于常規題目的突破口能夠合理準確有效地把握,但對于新穎的問題、陌生的問題,望而卻步,無從下手,缺乏自己獨立探究問題的能力。由于老師沒有講過此類問題,無法畫瓢,搶分爭分的能力不足。有一部分學生基本上就是一筆不動,從未感受過自己對一類新問題發現,分析、解決這種成功的喜悅。那么,問題的通性通法是如何而來呢?是通過大量的具體實例,通過檢驗——修改——檢驗,高度概括出的一類規律性極強的解題策略,舉例與類比的關系相輔相成。從課本教材舉生活實例,引出數學概念,到教師講解經典例題,再到學生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無非都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猜想及證明。
高中數學內容的學習畢竟是基礎部分的教學,我們所能處理的、解決的都是規律性極強的問題,既然是這樣,那么問題中的規律,問題本身所要給我們呈現的數學事實,肯定能夠挖掘出來。特殊到一般,具體到抽象,舉幾個簡單特例,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集合間的關系從大方向上分為兩種:包含與不包含。明確目標,鎖定方向,即使猜也能猜出答案。
高一學生剛接觸集合概念時,對此類問題還是比較陌生的,無從下手。給出兩個一般性的集合,二者元素個數均是無限的,二者元素的特征似乎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無法精準弄清其內在的聯系。學生若是能夠將一般性問題特殊化處理,通過舉特例,轉換成具體的數字,嘗試著推推看,也許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所在了。分別令k取1,2,3,4,現集合M中的元算在集合N中會交替出現,而集合N中又出現了集合M中不存在的元素,所以.其實在舉特例的過程中,已有部分學生發現集合M中的元素特點為由于比較是在統一的平臺下進行的,故想到集合N中的元素特點可改寫為奇數,為整數,所以。其實越有規律的問題就越經不住推敲,只要善于舉特例,舉好例,就可猜透其中的奧妙。
例2 設集合 M={1,2,3,4,5,6},S1、S2、…、Sk都是 M的含兩個元素的子集,且滿足:對任意的Si={ai,bi},Sj={aj,bj}(i≠j,y}表示兩個數x、y中的較小者)。求k的最大值。
該問題由于包含較多數學中的專業符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致使很多學生無法下手,找不到突破口,讀不懂題意。若學生能將每個信息具體化,舉幾個具體實例,感受一下題意,便能馬上解決此問題。
S1、S2、…、Sk都是M的含兩個元素的子集,而M的所有含有兩個元素的子集是:{1,2},{1,3},{1,4},{1,5},{1,6},{2,3},{2,4},{2,5},{2,6},{3,4},{3,5},{3,6},{4,5},{4,6},{5,6},共15個,分別記為S1,S2,……,S15。
例如{1,2}與{2,4}就只能保留一個,由此弄清題意,4個值是重復的舍去,最后答案是11。善于舉特例,將抽象問題具體化不失為快速掌握陌生概念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幾何問題的最大特點在于解題方向岔口較多,貌似個個可行,理論上可行,實際操作卻不可以,又或者在操作中由于計算量大,學生對自己的解題前景堪憂,導致半途而廢。若能嘗試特殊推一般,鎖定解題的最終方向,就會有效提升自身解題的信心,摸索其最優解。
若G恒在一直線上,則此直線必為x=4。只需證對任意m,A1M與A2N的交點G在x=4上。這樣利用特殊性尋求出問題的突破口,讓學生有方向可尋,不再一籌莫展。在目標意識的引領下,結合題目的條件特點,也許能夠幫助我們在解題中少走一些彎路,快速有效地投入到題目中弄清研究方向。
數列具有規律性極強的特征,弄清其變化發展規律,研究數的表征,通過舉例歸納猜想其發展規律,是解決數列問題的一個重要解題策略。
該數列的遞推關系式已知明確,首項確定,則數列中的每一項肯定唯一確定,若從一般情況角度推其通項,構造過程中技巧性較強,研究對象容易混淆。若通過特殊推一般,通過求出具體的前幾項,歸納猜想其通項,就會大大降低思維高度,快速有效地明確其發展方向。
簡答:按照遞推關系,求出數列的前幾項,從第13項開始,呈現以3為周期的數列,從而得解。
教材編寫的兩個特點是:情景導入和問題驅動,從具體情境導入的,在教學上要求以具體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將其抽象提煉,以便接近教學主題。
無論從實際情境出發,還是從具體問題出發,都要求學生歸納已知事實形成抽象概念,歸納已知事實形成數學猜想,這種活動的共同本質在于使用抽象的、簡約的數序符號表示“數學現實(既包括生活事實,也包括數學事實),這樣能使學生經歷數學抽象的具體過程,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抽象概括能力。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早就指出:數學起源于現實,數學教育必須基于學生的“數學現實”,應該從數學與它所依附的學生親身體驗的現實之間去尋找聯系。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從直觀到嚴謹,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
萬事開頭難,找到問題的方向性與導向性,我們就可用方法來對問題進行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