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欽
經典可以說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園。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讀書,更不要說閱讀經典。其中,教師不讀書,在某種意義上是整個社會缺乏閱讀的縮影。我們想讓每一個孩子在經典中汲取人生的養分,那就意味著每一個教師都應該一直走在經典閱讀的路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成長、發展、快樂的養分,均可以在經典中獲得。
記得我第一次講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只是將文章進行詳細翻譯,分析四人的志向和性格,分析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因為我并未廣泛深入地從閱讀中汲取養分,只是就選文講選文,也就導致了學生對孔子理解的膚淺。全班學生都不喜歡孔子,甚至認為孔子周游列國只是為了求官。在第二次講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前,我首先硬著頭皮啃下了《論語》,又在高一下半學期帶著學生每天讀一點《論語》,寫一點感受,使這一部經典慢慢走近學生。再向有興趣的學生推薦閱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讓學生從中國哲學家的表達方式、中國哲學產生的背景以及馮友蘭先生對諸子百家的闡釋中,重新認識孔子。最后,全校舉辦了《百家講壇》。通過這一輪全方位的閱讀,學生賞析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大到“治國的道理和方式”“禮樂在社會中的作用”,小到談論“孔子的行事風格、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等,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仰望孔子。高二我再次講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學生在課堂上一改以前對孔子的態度,從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角度去理解孔子。有的學生甚至能夠談到,春秋之末,天下大亂,孔子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則他以“仁”為本的思想就無從得以體現。。
學生的變化和進步,讓我認識到,經典著作不太好讀,因為其中牽涉太多的歷史知識,如果不了解中國歷史,很多經典讀上去味同嚼蠟。因此,學生懼怕閱讀經典。對此,我也心有懼懼焉。但是,如果連老師都不去閱讀經典,每次布置作業時只說請在什么時間段讀完《紅樓夢》《論語》《吶喊》《四世同堂》等,那學生又怎會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之下區認真閱讀呢?如果教師不閱讀經典,那學生的經典閱讀必然是浮光掠影,經典中最有分量的價值就會深深掩埋,而到了成年之后更是懶于開卷,疏于閱讀。
教師應該一直走在經典閱讀的路上,因為一個好的教師絕不是用榮譽證書堆砌起來的,反而是在經典閱讀的道路上“讀”出來的;當一個教師像一本經典著作那樣的時候,我們的人格魅力就會常讀常新,就會日久彌新,那么慢慢地,班級里就會有很多學生愛上閱讀的。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