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新坍小學 劉德娥
如何提高數學作業的效果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新坍小學 劉德娥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針對每個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作業,光靠某一位老師是遠遠做不到的,需要我們每個年級組老師的共同參與,發揮集體的智慧,并且長期地堅持下去,唯有這樣,我們設計出來的作業才不會只停留在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的層面,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并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調動;層次;作業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在我市實行“讓學引思”的理念之后,我校大力推行教學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思考,讓學生發揮學習主體的位置。教師的素質得到了提升,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由于教師自身素質的限制,對學生的特點認識不到位,對學生的作業設計還不夠重視,作業設計缺少新意、缺少趣味,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部分老師還是讓學生機械重復那些枯燥、單調的習題,學生苦不堪言,作業效果不佳。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數學作業既是課堂所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也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延續和補充,是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發展學生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是檢驗學生能否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如果我們教師設計的作業不夠科學,那么不僅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也制約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數學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經過我們同年級老師的共同努力,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學好數學的保障。教師要想讓學生變枯燥繁重的作業任務變得心甘情愿、輕松愉快地去完成,就必須采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作業產生濃厚的興趣,不畏懼,不嫌累,主動去完成作業,甚至愛上作業。而為學生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所起的作用尤為顯著。
如果我們給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那么就會讓后進生體驗到數學的快樂,獲得成功的喜悅;讓中等生認識到數學世界的奇妙,獲得朝著高目標努力的動力;讓優等生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前進。我們數學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不同的教學步驟,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尋找到那些可以為我們數學教學服務的素材、契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比如,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設計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闖關情境,將那些單調、枯燥、乏味的習題變成一關又一關的挑戰,調動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孩子們的好勝心,讓他們在緊張、刺激、興奮、激動的氛圍中完成老師設計的作業,關卡越來越難,但是獎勵也越來越多,老師的鼓勵、小伙伴們的掌聲、老師獎勵的星星,甚至是鮮紅的一百分、優秀等,都能讓孩子們愛上作業,高效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逐漸提高學習能力。
再如,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所學知識的增多,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越來越明顯,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如果我們還是套用以前機械重復的作業,那么就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中等生無所謂、后進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我們就應該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從他們的實際出發,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數學難題,采取一對一幫扶行動,小組與小組競賽等形式,積極創設一些和數學有關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做小老師的成就感、獲得成功的喜悅感以及共同進步的幸福感,從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
由于學生的知識、能力、性格、個性的差異,我們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變“一刀切”的作業模式為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設計,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方式,有目的、有選擇性地去完成習題,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數學成績。
那么怎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呢?通過同年級組老師的共同討論、研究以及學習各位成功教師的教學案例,我們認為可以采用這樣的分層設計方法:首先,我們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將班級里的學生分為一星、二星、三星三個層次,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所謂的一星層次,就是指那些相對而言知識基礎、水平智力、接受能力暫時落后,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的同學,他們需要完成的是最簡單的基礎知識。二星層次就是那些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好,有一定的上進心,但不太容易受教師關注,成績中等的同學,他們在完成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選擇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進行挑戰。三星層次就是指那些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性高、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的同學,他們可以不做基礎題,而是完成有難度的題目,甚至挑戰高難度的思考題。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按要求完成相應的題目,既有成功感,又有挑戰性,學生學習的熱情自然也就提高了。
其次,我們根據分層的結果將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其中一三兩層各一人,二層人數最多,有兩人,形成二對二的人數比例,彼此之間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而這樣分組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優生帶差生,以優生促中等,以中等帶差生,大家共同進步。
要想提高數學作業的效果,最基本的理論支撐就是因材施教,而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必須對施教的“材”有一個清楚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有的放矢地選擇作業,才能發揮作業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和能力。
book=52,ebook=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