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上壩田小學 張順飛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提升策略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上壩田小學 張順飛
課堂教學本就是一個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建立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基礎上的。那么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需要對學生的參與度進行提升。本文從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出發,就如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可以為學生發展與高效課堂的打造奠定基礎。
參與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從教學的實踐之中可以發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之中是否有收獲,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和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是有著密切關系的。事實上,只有學生有效地參與到了數學學習中去,他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進而獲得發展。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如何才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呢?筆者在文中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學生是否可以獲取新的信息,和學生的認知結構之中已經掌握的相關概念以及經驗有著很大的關系。數學這門學科有著相當嚴密的系統性與邏輯性,很多數學知識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后期則是逐步的深化和發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以及技能準備,是讓學生能夠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的重要基礎。因此,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之中,應當從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能力出發,將教學的知識內容進行合適的“分解”、“降格”處理。
“分解”、“降格”處理,就是將新知識進行分解,使之成為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讓難度得到降低,讓新知識變為學生們似曾相識的東西,以此來激發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欲望。還可以尋找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銜接點,讓學生對于所學的新知識感覺熟悉,同時又感陌生,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對比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共同點以及不同點,有效地實現知識的遷移,也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例如在對“圓的面積”進行學習過程之中,在進行公式推導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將圓形模塊分為兩個半圓,接著將每一個半圓分為8個扇形,并將分好的兩個半圓拼接成為一個圖形,讓學生來觀察這個新拼接出來的圖形(長方形)像哪一個已經學過的圖形。再讓學生們來分析找出這個類似長方形的圖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圓上面的什么,然后引導學生們自己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簡化獲得圓的面積公式。通過這樣的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學生們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同時這樣的過程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參與基礎,不會讓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感覺很突然。
數學學習就是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應該讓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富有個性化,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讓他們自己觀察、實驗以及多渠道地去參與驗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擁有更多的參與空間[2]。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需要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模仿的特征,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個良好的活動情境,讓他們可以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從活動中學習到新知識。
例如在元、角、分的學習之中,可以將整個班級布置成為一個超市的場景,然后讓學生們自己參與到各種各樣的購物活動中去,讓他們在活動之中去感受元、角、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之中去學習新知識。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去思考、去認真辯題、去動手計算,同時,還需要自己動口將對數學的思考以及解題的過程表述出來。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僅可以學會元、角、分的知識,還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
小學生有著較強的表現心理,同時他們也喜歡和其他人進行交流。也正因為如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根據教學的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擁有一個和其他的小朋友進行合作、思維碰撞的平臺,在提升他們參與度的同時,更好地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必須要對過去那種“喂養”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要“放養”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
例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題多變的交流學習機會,如下題:
完成如下計算:
2+4=?
2+4+6=?
2+4+6+8=?
通過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在教學的時候,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自己在其中的發現,讓他們親身經歷觀察(每一個算式與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的算式之間的異同之處)、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接著鼓勵他們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對自己的發現以及發現的過程進行交流探討。這樣的交流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僅可以讓學生自己將“游離”的數學知識點納入自己的知識網絡中去,還能夠促進學生們思維的發展,有助于他們在一個和諧的氣氛之中去進行探索,相互進行學習。
課堂是師生之間進行多邊、多向活動的場所。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參與度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動手進行操作實踐。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自己去進行操作,例如擺、畫、拼、想、說,盡可能地讓學生去動手、動腦、動口。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過程之中,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制作“風車”:將長方形折剪成為正方形,然后再對角折疊,正方形分出四個三角形,用剪刀剪開,然后卷訂成為風車,在風車轉動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圓形。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學生自己通過親手的操作實踐,可以更好地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以及區別,并且也會掌握如何將他們之間進行轉化。又如在軸對稱圖形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摸索什么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概念以及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總之,教學能取得什么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和學生們是否可以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之中,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增強學生的參與程度,不斷地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素養。
[1]王曉雪.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構建學生參與課堂的措施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238.
[2]石小青.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學生的快樂參與[J].學周刊,2016(22):71-72.
book=67,ebook=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