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裕芳
“共享”
——讓學習成為快樂之旅
文 許裕芳
幼兒的學習是幼兒與課程資源相互作用、主動探索的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狀況,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幼兒在發展水平、發展速度、發展特點上各不相同,如何與原有經驗進行銜接,促進幼兒的自由生長?我園通過實施“共享式課程”研究,融合多方力量,營造多元、愉悅、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彼此共享,快樂成長。
共享;幼兒學習;因園制宜
(一)因園制宜,細化資源結構
在實施“共享式”課程的過程中,從便于操作的角度,我們把課程資源共享分解成下列結構。
1.人力資源的共享。(1)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經驗共享。專職教育者與幼兒之間的經驗共享,非專職教育者與幼兒之間的經驗共享;(2)被教育者之間的經驗共享。
2.物質資源的共享。(1)自然與課堂的整合;(2)材料與游戲的組合;(3)周邊潛在資源的融合。
3.文化資源的共享。(1)開放性世界文化的選擇;(2)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3)特色園本文化的開發。
(二)兼容并蓄,找準“共享”著力點
共享課程資源的方法手段多種多樣,可以是親身實踐,可以是欣賞傾聽,可以是環境渲染……方法手段的多樣性,決定了“共享式”教育方式的多元多變。我們從多個角度著手,一是擴展常態化教學活動內涵。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幼兒去過很多地方,交往過不同人群,接觸過很多科技技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大部分孩子不一定有機會去親身感受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對常見現象、科技技術也不一定有客觀全面的了解。二是凝練主題活動亮點。我們開發實施了系列化主題活動,讓主題活動集娛樂性和教育性于一體,并賦予各主題活動鮮明的特色。
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僅有形式上的共享是不夠的,在具體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對不同情境給予不同的處理,以追求真正的資源與經驗的共享。
(一)秘訣一:平等對待與經驗嫁接
在集體教學中,共享經常是從平等開始的。如大班音樂活動“快樂跳吧”中,活動開始先請幼兒學一學蛇的動作,每個幼兒都有表現的機會。無論幼兒做的動作如何不同,如何夸張,在老師的眼里都是最好的,最棒的。接著,在玩“笛子一吹蛇就跳舞”的游戲時,有的孩子想當吹笛人,有的孩子想當蛇,意見不統一。這時用“石頭剪子布”這個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辦法,很快就確定了表演人選。給予幼兒充分的關注與尊重,公平地對待每個幼兒,給每個幼兒與自身原有經驗進行銜接的機會,這是實現資源共享、和諧發展的前提。
(二)秘訣二:教育前置與經驗提升
為了使家園雙方發揮教育影響的正能量,“快樂跳吧”活動開展之前,老師請各位家長帶著孩子在家里搜尋無骨動物,如蚯蚓等的扭動方式資料,在家里與孩子們一起探討,孩子們異想天開,做出各種夸張的不一樣的扭動方式,有的孩子雙手合十扭動起來,而有的孩子不僅手扭動,脖子、腰臀、全身上下都扭動起來,幅度大,動作夸張,還加上了表情。其他孩子看見了,也學習起來,同伴經驗一起共享,讓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相互交融。
(三)秘訣三:兼容開放與經驗再造
在教學活動中,兼容與開放伴隨著共享的全過程。“快樂跳吧”活動在選擇音樂時,突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將周杰倫的音樂《蛇舞》和印度音樂《快樂跳吧》巧妙嫁接起來,使音樂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在玩“吹笛人控制蛇跳舞”的游戲中,孩子們通過觀看課件,已經知道吹笛人的笛子指向哪,蛇就跟到哪。這時,老師問:“如果我往左,你們往哪?”孩子們異口同聲說:“我們也往左。”“如果我往下吹笛子呢?”孩子們說:“我們也往下學蛇游來游去。”至此,順利達成了活動目標,孩子們眼睛一直看著笛子,做出很多可愛夸張的動作,活動達到了高潮。
(一)亮點一:知行一體,落實素養教育
“八禮四儀”中的入學儀式(7歲)、成長儀式(10歲)、青春儀式(14歲)、成人儀式(18歲),和幼兒園階段失之交臂。我園的主題活動“向著紅色出發”,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的時代背景,以“親子徒步”和“大閱兵”等形式,知行一體,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素養的啟蒙教育。
(二)亮點二:雙管齊下,著眼續航能力
“共享”并不僅僅是為了當下,我們著眼于可持續發展,以能力培養作為依托,雙管齊下,錘煉素質。“向著紅色出發”主題活動歷時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孩子們積極準備,全園所有的小戰士們每天都有隊列和操節訓練,在訓練中感悟堅持,學會克服困難,紅色文化與幼兒多層次、多方位地進行了互動。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共享式課程”為每個幼兒提供了成長的平臺,通過人人參與、自主調整、多方融合,讓活動契合幼兒的個體差異,從而更好地匯聚教育智慧,讓學習成為快樂之旅。
(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北幼兒園)
姜美芬.微觀教育中人性化機會均等求索[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