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陸 蕾
開發和利用園內、園外資源,開展“親自然”項目活動
文 陸 蕾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對自然界充滿好奇,而陪孩子們一起探索環境是我們成人的榮幸。我園的“親自然”課程以“讓市中心的孩子的學習也能更生態,更自然”為目標,實施“學、行、思”三位一體的行動研究,從而解放幼兒的雙手、解放幼兒的眼睛、解放幼兒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親自然;園內資源;園外資源
(一)園內創設濃厚自然色彩的環境,能給孩子們營造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氛圍
我們將一塊塑膠地改造成菜地,還將一塊綠色景觀地改造成小果園。孩子們自己討論、商量在菜地里種什么,一起研究怎么種,一起探討怎么照顧這些蔬菜。在小果林中觀察果樹的生長、花期的區別、果實的不同……同時,這里也成為孩子們進行寫生作畫、科學測量、散步、挖蟲野趣的最佳場所。在果園里相對背陰的空地上,老師和孩子一起將園里的自然落葉、樹枝、雜草等等堆放在一起,設置了一個開放的肥料堆。由升旗臺改建的戲水池里,養殖了睡蓮、荷花、茨菰、銅錢草等不同類別的水生植物供孩子們比較,同時還飼養了錦鯉、金魚、泥鰍、烏龜等常溫水生動物供孩子觀察。室內的水族箱飼養了不同品種的熱帶魚,讓孩子們接觸除常溫水生動物以外更多不同生活習性的生物種類。走廊上、教室的角落邊、大廳里都有很多的自然角,這些地方也都成了孩子們進行飼養、種植、對比、試驗的角落。
(二)園內的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開發是我們“親自然”項目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保證
我們有專業的菜地問題專家——保育老師孫阿姨、保健醫師趙醫生。孩子們的種植活動有了困難經常將她們邀請去一起解決問題。門衛顧叔叔也是魚類飼養問題的回應專員,還有水培專家——徐老師,植物放在水里怎么養怎么照顧,她有很多的經驗。
(一)園外人力資源
家庭是幼兒園教育有力的合作者,家園協調合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項目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如何讓家長更好地參與課程呢?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園所利用短信平臺告知家長最近正在實施的主題項目,然后老師們就定期在QQ群和微信群里和平時工作比較繁忙的年輕家長們進行網上沙龍研討。我們還會每半月舉辦一次“家長成長營”,邀請有時間參與的家長,聊一聊最近在項目進行中的故事或者新的意見。家長在彼此的心得交流中,在與老師的研討合作中促進了自己教育觀念的轉變,提升了教育水平,也使教師的專業化技能得到提升。
社會各行業的資深從業成員也是我們課程資源的有力助手。比如,孩子們在玩過“豎雞蛋”以后,對于蛋寶寶如何孵出小雞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于是幼兒園合作農場的負責人周叔叔就作為外請“專家”走進了幼兒園,和孩子們一起解密小雞的秘密。
除了將“專家”們請進來,教師在孩子們遇到問題尋找不出答案時,鼓勵他們利用寫信或者電話咨詢的方式向“專家們”尋求幫助。比如,三月,校園外道路兩旁的廣玉蘭開始開花了。但是,孩子們觀察到,道路北面的廣玉蘭開花明顯比南面的早,這是為什么呢?老師也回答不上來,百度上的答案也是各式各樣,孩子們無法信服。最后一名孩子提出咨詢趙爺爺,可是又沒有趙爺爺的手機號碼,于是孩子們自己籌劃設計寫了一封信向趙爺爺咨詢答案。
(二)園外社區資源
大自然為兒童提供了認識世界的環境,是他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京峴幼兒園地處小區內,整個小區就成了孩子們的后花園,飯后的散步以及課程活動時就可以直接在小區里進行。并且園所在和物業及業主溝通協商的情況下,將園所附近的綠化帶中的植物進行了多樣化的改造,既豐富了小區綠化,也讓孩子們可以接觸更多植物物種。
社區里的水果店是孩子們認識多樣水果的好地方,水果店的阿姨還會認真地給我們介紹各種水果的有關知識。花店、寵物店也都是孩子們經常去參觀學習的場所。
寶塔山公園成為孩子們的遠足基地。鎮江的城市山林——南山也是我們親子活動的后基地。孩子們去賞花、捉蟲、寫生……孩子們走出課堂,感受最真實的大自然。
節日文化對兒童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教化作用,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并滋養著兒童關于熱愛生命、崇尚自然、認識自我、關愛他人的認知、品德與行為。在資源的有效利用上,園所也結合一些節日開展“親自然”的項目活動。
幼兒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關鍵是我們要善于巧妙地利用各種資源,同時將各種有利于幼兒發展的資源吸納進來并加以整合,以便更好地促進幼兒“親自然”項目活動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陪伴、引導著孩子們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實踐。我們不急不躁,和孩子們一起經歷這份美好,欣賞沿途的風景,陪伴著孩子們,靜待花開。
(江蘇省鎮江市京河路幼兒園京峴分園)
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