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紅娟
區域運動 自主放飛
文 戴紅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要求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在《指南》學習發展目標與教育建議中也多次提出:讓幼兒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游戲或其他活動,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由此可見,自主性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品質,從小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對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意義深遠。在幼兒園,我們應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把自主的權利交給孩子,讓他們在自我選擇、自我認知、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創造中鍛煉成長為一個獨立發展的個體。
我園是一所以運動為特色的幼兒園。以往,教師們常常重視幼兒運動技能的習得而忽視了幼兒運動中學習品質的培養,更多地采用“你教我學”的教學方式而忽略了幼兒自主探究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想象、創造以及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的發展。在指南精神的引領下,我們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嘗試在體育活動中以區域運動為載體,為幼兒營造一個自主發展的運動樂園。
自主性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品質,從小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對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意義深遠。幼兒園應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把自主的權利交給孩子,讓他們在自我選擇、自我認知、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創造中鍛煉成長為一個獨立發展的個體。本文作者以區域運動為載體,從運動區域的設置、運動器材的投放以及指導策略的運用三方面闡述了實踐做法。
幼兒 區域運動 自主性 培養
區域運動是當前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它以區域劃分的形式統籌規劃運動空間,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打破班級和班級之間的界限,讓幼兒在開放的運動環境中自主選擇、自由結伴、自主活動。在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運動區域的創設,不僅激發了幼兒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更為每個幼兒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自主發展創造了機會。
1.基本運動區域——關注全面 均衡發展
我園遵循3—6歲幼兒動作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年級組為單位,科學規劃、合理設置運動區域。首先我們以促進幼兒身體動作全面均衡發展為首位,設置了走跑區、投擲區、鉆爬區、平衡區、跳躍區、攀登區等基本動作區域,其次在設置基本運動區域時,我們注意考慮運動量大小的搭配和空間場地的適宜性。在活動中,我們尊重幼兒意愿,鼓勵幼兒自主選擇不同的區域開展運動,在自主體驗和探索中感受運動的多元有趣,促進身體動作的全面發展。
2.特色運動區域——培育特色 繼承發展
自“十一五”以來,我園致力于特色運動的研究,形成了活力花竿、魔力皮筋、夢幻球類、百變彩繩四個特色運動項目。但是我們發現:班級特色運動項目縱向發展有聲有色,但同一年齡段幼兒之間卻缺乏特色運動的相互交流與分享體驗。因此,我園嘗試打破班級特色運動項目的界限,通過每周一次開放特色運動區域,為平行班幼兒之間架起互通體驗、自主探索的橋梁,由此增進特色運動的持續發展、全員發展和自主發展。
運動器材是引發幼兒運動興趣的物質媒介,是影響幼兒探索、體驗、創造、發展的關鍵因素。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我們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和興趣需要,通過有目的地投放形式多樣的體育器材,促進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發展。
1.多樣性
在同一運動區域中,教師圍繞近階段幼兒動作發展重點,通過提供不同種類、不同材質、不同形式的運動器材,激發幼兒自主運動的積極性。例如大班投擲區練習“瞄準目標投擲”,教師們除了提供了不同輕重、不同材質的器械,如沙包、飛鏢、紙火箭、刺毛球等,還提供了一定距離的投擲網、空中懸吊的塑料圈,墻面張貼的動物圖片等多種投擲目標,孩子們自主選擇器械玩起“你拋我接”“穿越時空”“打敗灰太狼”等不同形式的投擲游戲,避免了投擲運動的枯燥乏味。
2.層次性
教師有目的地提供難易不同的運動器材,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主選擇,挑戰自我。例如中班平衡區,教師提供了高低、寬窄不同的長條凳和平衡木,輕重不同的水桶、沙包以及擔架等輔助物,能力強的孩子可以自主挑戰有高度、有難度的器材,而能力弱的孩子則可以選擇難度相對低的物品,在不同的探索中各自體驗成功的快樂!
3.低結構性
低結構性的運動器材具有一物多玩的特點,這一類材料可變性強,玩法多樣,可以激發幼兒思維,突破常態,引發幼兒運動的創意。特別是將功能指向單一的運動器械和低結構性器材有機組合,更能拓展出許多新穎有趣的玩法,給幼兒的自主運動帶來無窮的樂趣。如生活中常用的紙盒、紙箱、竹棒、繩子、飲料罐、輪胎等,常常成為區域運動必不可少、百玩不厭的“寶貝”,孩子們在自主拼搭、創意組合、動腦動手中發展了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指南中也進一步指出:“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在組織開展區域運動中,一方面我們既細致排查和努力消除不安全因素,如每日做好場地器械的安全檢查、幼兒服裝穿著的適宜指導、自我防護知識教育等,為幼兒安全運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我們提煉了一些有效的指導策略,逐步引導幼兒從被動依賴走向自主管理。
1.音樂元素巧利用
我們有機選取不同性質的音樂運用于幼兒區域運動的不同環節之中,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感知不同環節的活動內容,在耳熟能詳中逐步達到自覺與自律。例如在區域運動開始部分,我們采用節奏清晰、輕松歡快的音樂,孩子們和老師、同伴自由結伴,隨著音樂做熱身準備運動,從而調動了幼兒運動的積極性,把幼兒引入活動情境之中;在結束部分,我們選取一首輕音樂作為提示收歸運動材料和班級集中的固定信號,為孩子們結束運動做好心理準備。此外我們還運用節奏較緩慢的、輕柔的音樂引導幼兒放松動作,緩解幼兒疲勞,幫助幼兒完成身體和心理由高潮轉向低潮、由亢奮轉向疲勞的過渡,獲得身心放松。
2.標識指引巧暗示
在區域運動中,老師們精心設計了各種標識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和自主學習。例如:為了讓幼兒養成正確取放運動器械的良好習慣,老師們在器材架和籮筐上對應貼上了實物圖片或標記;為了確保幼兒自主運動的安全和有序,老師們在地面上張貼了醒目的起止線、形象卡通的小腳丫;為了讓幼兒學有所思,老師們借用直觀形象的簡筆畫介紹玩法步驟……這些小小的暗示性符號或圖片,就像是一個個不說話的老師,讓孩子們玩起來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定點觀察巧支持
區域運動打破了班級與班級之間的界限,每個區域運動中的孩子是不固定的、動態變化的,我們年級組全體老師采用責任區域定點觀察的方式來了解幼兒運動情況,并根據幼兒不同的興趣和能力需要,適時給予幫助與支持。如有的幼兒在運動中遇到了困難,老師啟發孩子向同伴學習玩法經驗;有的幼兒運動量過大但不會主動調整,老師會輕輕提醒孩子去休息區喝水休息片刻等等。另外,年級組的教師也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交流與信息反饋,共同思考適宜的支持策略,不斷追隨幼兒發展,促進幼兒發展。
4.經驗分享巧提升
每次區域活動結束后,我們都安排一個時段鼓勵幼兒分享交流自己在區域運動中的探索歷程和所見所聞,如:“在運動中你遇到了什么開心或不開心的事?”“今天運動中你有什么新玩法?”“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運動區域,為什么?”等等,在孩子們的各抒己見中,教師們及時捕捉亮點,以點帶面,引發幼兒深入思考和探究,幫助幼兒歸納和提升自主運動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推動幼兒在下一次的區域運動中獲得新發展!
(江蘇省無錫市劉潭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