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人民法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摘要:我國現行的農地產權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土地的利用產生了不良影響。對此,應該分別針對缺陷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提升制度的合理性。本文從農地流轉保障問題入手,對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缺陷及其解決方略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農地產權制度;缺陷;解決方略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88-01
前言:農地產權制度規定是農地利用率、流轉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從應用效果層面來看,我國當前農地產權制度在農地適當征用率、農地承包經營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了保證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增加農民收益,應該根據農地產權制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應用適宜的處理方法進行解決。
一、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缺陷
從整體角度來講,我國農地產權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一)農地流轉保障問題。從目前我國農地承包經營權的獲得情況來看,當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之間簽訂農地承包合同之后,農民能夠可以獲得相應的承包經營權。從法律角度來講,農民通過上述過程獲得的權利屬于債權。事實上,農民是集體經濟組織中的組成成員,其享用的農地權利應該是成員權。除此之外,我國農地產權制度中對農地經營承包方面的規定仍然沒有實現物權化,農地的流轉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業生產總量會受到相應影響[1]。
(二)農地適當征用保障問題。我國農地產權制度中對農地使用權交易的規定為:當農地在經歷國家征用環節、補償環節之后,該農地的使用權才可以獲得交易資格。從我國農地所有權制度的執行情況來看,由于制度中規定的所有權主體——集體經濟組織具有模糊性特點,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農地的所有權主體為村委會。在實際的農地征用過程中,這種所有權主體同當地政府相同,可能會出于利益追求,無視農地征用是否適當,造成農地適當征用失去保障,進而影響農民的權益[2]。
(三)不同法律的農地所有權主體規定問題。我國《土地承包法》中將農地所有權主體規定為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農民集體這兩種不同的主體;《民法通則》中則將農地全有權主體規定為鄉農民集體和村農民集體。這種所有權主體規定不一致問題的存在引發鄉一級農地所有權主體缺失,進而影響農地的利用率。
(四)農地承包經營權與所有權關系問題。就農地所有權而言,我國農地產權制度將所有權主體規定為集體經濟組織。農民是集體經濟組織的組成要素。從這個角度來講,農地產權制度中還應該將農民與所有權這種權利之間的關系規定出來。這種缺陷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農民農地所有權的應用和處理。除此之外,農地產權制度中對農地承包經營權和所有權關系的規定較為不合理:其將承包經營權規定為源于農民與集體之間所屬關系的自然原因[3]。
二、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缺陷的解決方略
為了提升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的合理性,應該注重以下幾種解決方略的應用:
(一)農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方略。
這種方略的應用意義在于:在提升農地使用權完善程度的同時,保證農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物權化可以通過農地承包經營權范圍的擴展來實現??梢詫⑽覈r地產權制度在這方面的規定調整為:將原本的農地承包經營權擴展為包含流轉權、占有權、抵押權等權利要素組成的集體分得土地使用權。在這種情況下,物權化的實現使得農民對農地的處理方式變得更加清晰。除此之外,從我國當前的農業生產情況可知,隨著可利用農地數量的降低,我國的農業生產總量也發生了相應的降低變化?;谶@種現象,應該在原本的農地產權制度中加設干預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化等條例。該條例的加設有利于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的提升[4]。
(二)農地所有權主體確定方略。
所有權是開展農地經營承包利用活動的基本權利。當前我國農地產權制度中將農地的所有權主體確定為集體,集體的具體類型包含鄉鎮農民集體、村內集體經濟組織以及村農民集體三種。就《土地管理法》而言,其將農地的經營管理主體確定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員會以及小組這幾種類型。除此之外,該法律中還規定,當農地的經營管理主體為集體經濟組織時,村委會、小組等對象沒有權利開展與農地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這種規定方式意味著,農地的經營管理權以及所有權可以由同一主體所有。從我國農地產權制度以往的應用經驗可知,人們對農地所有權較為重視,為了處理制度中農地所有權主體虛置缺陷,可以將制度中的原本規定調整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享有農地所有權的同時,同樣享有農地的經營管理權[5]。
(三)農地承包經營權與集體所有權關系明晰方略。
當前我國農地產權制度中將農地所有權的主體規定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就這種主體而言,農民是基本的組成要素,為了提升農地所有權這種產權的合理性,農地產權制度應該將原本的條例細化為:農地由整個集體組織中包含的所有農民共有。因此,針對集體農地的出租、承包等各項經營管理活動,集體中包含的所有農民都具有參與的權利。
結論:從我國的農地產權制度來看,其缺陷問題主要集中在農地流轉保障、農地所有權主體明確、農地適當征用保障以及所有權、經營承包權關系問題這幾方面。對于農民而言,上述問題的存在從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他們的合法權益,農地利用率(流轉)受到的影響會引發農業生產總量的下降。針對上述現象,應該通過農地承包經營權與所有權關系明晰方略、經營承包權物權化方略以及所有權主體確定方略等的應用,提升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合理性水平。
參考文獻:
[1]黃進才,袁勇. 農地產權制度的現狀、缺陷及其完善[J]. 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25-28.
[2]顏玲,鄒萬平. 我國農地產權制度結構及其缺陷的政治學分析[J].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1:38-41.
[3]劉圣中. 國家和集體壓力下的農戶產權——中國農地產權制度結構及其缺陷的政治學分析[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4:17-24.
[4]郭貫成. 集體土地產權流轉及其市場體系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8.
[5]竇祥銘. 現代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實證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趙亮(1980.10--);性別:男,籍貫:河南省許昌人,學歷:本科,畢業于西北政法學院;現有職稱:四級法官;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