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兵

〔摘要〕智庫國際化是世界一流智庫發展的必經階段,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在闡述智庫國際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智庫發展實踐,提出了智庫國際化的基本路徑,包括思路國際化、項目國際化、組織國際化、資源國際化、研究管理國際化、傳播國際化,為我國智庫國際化建設指明發展方向。
〔關鍵詞〕智庫;國際化;實踐;路徑選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3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1-0013-07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ink-tank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worlds top think-tank,and an important path of improving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discursive power.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ink-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hink-tank,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think-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includ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inking,project,organization,resource,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to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Chinese think-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think-tank;internationalization;practice;path
智庫是從事信息分析、調查研究和決策咨詢等工作的研究機構[1]。世界一流智庫是一個國家全球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象征,國際化是世界一流智庫的重要特征。隨著全球化迅猛發展,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外交等問題急劇增長,這些問題涉及到雙邊、多邊、區域或全球因素,導致國際決策咨詢項目持續增長,推動了全球智庫國際化進程[2]。
1智庫國際化概述
智庫是思想觀點和價值目標的創造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言者、政策研究人員的培養者和國際合作交流的平臺[3],國際化要求智庫加強全球發展戰略的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可見,智庫國際化是以全球現實問題為導向、以公共決策供給為目標、以戰略性思維為基礎、以國際治理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立體化全媒體傳播為手段,提供國際性決策咨詢服務。智庫國際化要求決策研究課題具有重要性和前瞻性,突出決策研究的開放、共享、協同等理念,體現多元文化的互動共生,主要包括研究視角、研究領域、研究團隊、智庫管理和傳播方式的國際化。
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的決策力、競爭力、治理力和影響力的提升,依賴國際化智庫的智力支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目前智庫數量與美國差距很大,尤其是頂級智庫數量,國際化水平與中國自身的國際地位、經濟水平和社會規模不相稱。因此,中國需要通過加強智庫國際化建設,提升智庫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拓展智庫發展的新空間;通過研究議題的國際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庫品牌,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構建決策研究開放合作的新格局;通過建設頂級智庫,形成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機制,促進區域與全球發展,為決策服務國際化提供新動力[4]。
2中國智庫的國際化實踐
近年來,國內智庫迅速發展,智庫數量、規模和研究實力都有了較大提高,涌現一批新型智庫,如盤古智庫、零點咨詢等。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的《全球智庫報告2015》表明,中國極少數智庫積累了國際化經驗,具備了國際化視野,初現國際化特征。
第一,研究議題開始國際化。如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因為決策資源豐富、問題意識敏感、專業基礎厚實和全球合作機會,初步具備了國際化智庫的條件。第二,經費國際化和獨立性增強。智庫經費接受國外資助,如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就是依靠福特基金會籌建;智庫管理參照外國經驗,包括學術評價機制和激勵考核機制;智庫獨立性也有所增強,盡管麥甘教授認為中國智庫自主性不足。第三,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有所提升。隨著議題和經費的國際化,以及與國外智庫的合作,中國智庫的決策研究成果逐漸受到海外關注。
盡管如此,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智庫還處于初級階段,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絕大多數中國智庫尚未開啟國際化進程。《全球思想庫報告(2015年)》表明,中國智庫數量達435家,位列世界第二,但排名前20的智庫中除日本、巴西各有1家外,均為歐美國家智庫機構,沒有1家中國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季刊研究報告顯示,全球七大區域13個地區政策話語中心中,亞洲及大洋洲智庫話語中心城市中沒有中國城市[5]。
嚴格意義上講,目前中國尚無真正的國際化智庫。多數智庫不被外界知曉,研究能力和國際地位并未獲得國際認可。這主要表現為:絕大多數中國智庫缺乏國際項目;許多智庫研究人員從未出國考察;沒有參加過國際會議,很少向國外會議或期刊投稿;幾乎不出版外文著作,也沒有定期出版物,更沒有自己的出版社,甚至連官方網站也沒有建立。
在國際化轉型中,智庫存在思路、項目、資源、組織、傳播等發展瓶頸,表現為地位獨立性較差、議題國際性不足、經費國際籌集能力較弱、人才全球化背景缺失、國際化傳播意識較低,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智庫視野狹隘、閉門造車、研究水準低下,直接導致智庫全球治理思想乏力、決策咨詢力低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缺失,全球品牌難以形成,也難以滿足國際化決策需求[6]。
3中國智庫國際化的路徑
世界一流智庫都經歷了國際化階段。基于中國智庫的發展現狀,智庫國際化需要借鑒發達國家智庫國際化經驗,建設路徑主要包括發展思路、研究項目、組織建設、研究資源、管理方式和成果傳播等六方面的國際化。
3.1發展思路國際化
思路國際化是智庫國際化的思想基礎。面對全球化加速帶來國際決策需求激增,國內智庫首先需要具有全球化視野,厘清國際化思路,包括理念、思維、視角的國際化(見表1)。
3.1.1理念塑造國際化
智庫國際化首先是發展理念的國際化,所以中國智庫國際化首先需要強化理念塑造,包括發展理念、服務理念、競爭理念、管理理念的國際化。
1)發展理念。發展理念國際化是智庫國際化的前提和指導。國際化智庫是開放型智庫,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通過項目、智力、管理和傳播的國際化,汲取發展資源,為智庫研究水平提升奠定基礎。
2)服務理念。面對決策國際化需求,智庫要轉變傳統服務理念。突破國家和地區局限,擴大決策研究服務范圍;向國際決策研究進行政策傾斜,提升國際決策研究比重和質量;提升服務水平,以國際水準的決策產品滿足國外機構的決策。
3)競爭理念。智庫數量迅速增加,決策市場不斷開放,智庫間競爭日益國際化。這就要求智庫將競爭目標、競爭范圍和競爭對象上升到國際層面,通過對標競爭對手、開拓國際市場、推出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擴大智庫的生存發展空間。
4)管理理念。國際化智庫直接表現為資源的國際化,來自全球智力、財力、物力資源需要進行有效整合,這就要求智庫管理理念國際化,以降低資源整合的內耗和成本,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3.1.2思維方式國際化
1)主體思維向融合思維轉型。“主體思維—客體思維—主客體融合思維”是智庫思維國際化的三階段。本土智庫以服務本土決策咨詢為目標,思維方式以主體思維為主導,在本土范圍內具有有效性;在國際化實踐中,這種思維需要向客體思維、主體—客體思維、客體—客體思維轉型,以提升決策咨詢的科學性和認同度,實現思維方式的轉型。
2)單維思維向多維思維轉型。單維思維是統一性思維,要求人們按照既定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多維思維是個體思維處于自由狀態,思維方式發散開闊。本土型智庫按照一個既定思維方式進行研究,多為內向線性思維;智庫國際化必然要求這種思維向外向多維思維轉型,進行雙向思維、嫁接思維、發散思維等,實現思維方向的轉型。
3)傳統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型。傳統思維是分層結構化思維,其思維路線和思維邏輯是垂直式整體化的思考方式;互聯網思維是一種開放平等、協同共享、虛實融合、時空互通的社會思維[7],以豐裕資源替代稀缺資源、以互動傳播替代單向傳播、以平臺傳播替代管道傳播。國內本土智庫受傳統思維影響比較大;智庫國際化需要互聯網思維,并將這一思維貫穿于決策研究,實現思維結構的轉型。
4)孤島思維向共享思維轉型。孤島思維是一種個體化內向思維,受個人的背景、知識、經驗的禁錮,較少受他人影響;共享思維則是協同合作思維,將外部的知識、經驗和智慧進行分析、整合、利用與分享。本土智庫常受到區域性、部門性、個體性的孤島思維阻隔,影響研究水準,降低決策質量;國際化智庫在價值普適、資源利用、質量要求等方面都需要依賴共享思維從全球層面進行思考,實現思維聯系的轉型。
5)個體思維向社會思維轉型。個體思維是個體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思維,社會思維是開放的關系思維。本土智庫長期以本土問題為研究對象,形成了慣性思維,其國際化需要將個體慣性思維上升為社會思維,各思維主體在交互中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相互補充。通過交互性和開放性思維,實現思維關系的轉型。
3.1.3研究視角國際化
研究視角國際化是智庫國際化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大國際交流投入力度,拓展研究的國際視野,提升研究的全球意識,關注國際重大問題,形成前瞻性研究成果,掌握國際話語權。
1)知識視角。知識是競爭優勢的根源。全球化加深推動了全球知識流動,包括知識的轉移、溢出、擴散和創新[8]。在國際化進程中,智庫需要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結成知識聯盟,吸收先進的知識、技術、方法,并進行內部傳導、共享、應用和創新,推動內外部的知識流動與整合,提升智庫知識資源的存量、質量和流動,提升智庫的知識能力和研究績效。
2)方法視角。國內智庫多依賴傳統研究方法,如調查問卷法和各類統計數據,較少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系統科學等跨學科方法融合的研究方法、大數據研究方法等進行決策研究,專題數據的長期積累和開發嚴重不足[9],這些都制約了國內智庫整體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須強化決策研究的方法升級和信息支持,注重定量化、系統化研究,創新研究方法。
3)價值視角。服務范圍開放性是智庫國際化的基本要求,這意味著智庫研究的價值視角需要從本位視角轉向他位視角、多位視角和普世視角等。在決策研究中,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即時轉換價值視角。只有實現價值視角變換,國際化智庫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地開展決策研究。
3.2研究項目國際化
智庫國際化直接表現為決策研究項目的國際化,根據國際化深度的差異,研究項目沿著“要素涉外化→項目涉外化→項目區域化→項目全球化”路徑(見表2),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
3.2.1研究要素涉外化
研究要素涉外屬于智庫淺層國際化,包括經驗借鑒涉外、研究因素涉外和影響傳導涉外。
1)經驗借鑒涉外。發達國家的智庫國際化程度通常較高,國內智庫需要多角度梳理國外智庫國際化的經驗,總結國外智庫的經驗或做法,比較國外內環境,深入分析國外智庫的國際化經驗對國內智庫國際化在方法、資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借鑒。
2)研究因素涉外。在智庫國際化開始階段,涉及國外的決策研究通常探討國際化環境下中國某一問題的對策,為政府或其他機構提供決策咨詢,即在全球視野下研究中國問題,探究國際因素對中國問題影響,研究方法通常涉及到SWO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分析法等。
3)影響傳導涉外。隨著智庫涉外研究的深入,涉外項目開始從歷史性經驗、教訓和規律分析轉向國外政策實施及其結果對中國的影響傳導和應對策略。從時間維度看,這一轉變已經從歷史視角轉向現實視角。對于智庫決策研究來說,國際化再次向前邁進。
3.2.2研究項目涉外化
隨著研究能力的提升,智庫國際化開啟了項目涉外階段。研究項目涉外通常包括自主項目、聯合項目、委托項目、競爭項目,涵蓋雙邊項目和多邊項目。
1)自主涉外項目。此類項目是智庫自行設立的涉外研究課題。為了進一步發展,智庫需要拓展決策研究范圍,爭取外部決策研究資源,擴大專業領域影響力。
2)聯合涉外項目。此類項目通常由國內外機構聯合設立,聯合各方為開展某一領域合作而設立研究項目,委托有實力的國內智庫參與聯合研究,合作智庫包括境外相關智庫等。
3)委托涉外項目。此類項目來自于國外政府或機構,出于對國內智庫特定研究領域能力的信任,國外機構委托國內智庫研究,委托方的目的明確、針對性更強,質量要求也比較高。
4)競爭涉外項目。此類項目多為招標類決策研究項目,項目招標方來自境外,研究涉及境外國家和地區。國內在相關領域具有較強研究實力的智庫,主動參與此類決策項目競爭。
3.2.3研究項目區域化
隨著國際決策研究能力進一步提升,智庫以地區性問題為研究對象,加強了決策咨詢區域化研究。
1)議題區域化。項目區域化是指智庫研究議題具有區域性特征,包括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現實性或前沿性議題,如中國南海問題。通過此類議題研究,智庫為政府和有關機構提供決策咨詢方案,推動了這些機構的決策能力和決策科學性提升。此時的議題研究需要借助更多境外資源和境外合作。
2)價值區域化。在區域化項目研究中,智庫需要不斷關注區域性問題,挖掘相關決策需求,擴大決策研究范圍[10]。在此階段,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于同一議題的觀點、態度和立場可能差異較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值觀念分歧。因此,在決策研究中,智庫強調本我價值的同時,重視超我的他國價值或區域價值,提升決策研究科學性。
3)影響區域化。決策研究區域化涉及較多相關主體,研究成果具有區域化特點,容易引發多方關注,在較大范圍內傳播,以至產生國際影響。同時,影響區域化還表現為區域內多主體對于研究成果多角度解讀和成果質量的多元化評價,這些都會延伸為對智庫的評價,提升智庫的影響力。
3.2.4研究項目全球化
項目全球化是智庫國際化的最高階段和重要表現,它體現在研究議題、價值基礎、成果影響等方面。
1)議題全球化。項目全球化意味著智庫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研究項目與科研經費,這就要求智庫持續關注全球重大議題和產生全球影響的議題,通過議題研究引發全球對特定問題、思想和觀點的關注,不斷提升智庫的議題判斷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等。
2)價值全球化。項目全球化以全球治理為目標,需要以全球多元價值為指導。通過關注全球重大問題和焦點問題,智庫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和進步提出建設性觀點、發出導向性聲音、提出引領性思想,這是智庫服務人類社會的具體價值體現。
3)影響全球化。無論是全球重大議題,還是全球治理決策參與,智庫研究成果都會產生全球性影響。為發揮研究成果的引領作用,智庫需要通過立體化全媒體來傳播研究成果,向全球展示研究成果、思想和觀點,獲取并強化該領域的話語權。
3.3組織建設國際化
研究項目國際化要求智庫加快組織國際化[11],組織國際化是一個漸進過程(見表3),在這一過程中,組織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
3.3.1外向理念組織
這是學習國際經驗階段的智庫組織形態,即在國際化準備階段和發展初期,智庫具備了一定決策研究能力,開始學習世界一流智庫的國際化經驗,在此基礎上,吸收和創新適合中國智庫的相關經驗,嘗試進入國際市場。目前,國內智庫重視學習國外智庫的國際化經驗,但經驗研究還比較膚淺,專項研究有待深入。
3.3.2外向轉型組織
這是智庫決策產品出口階段的組織形態。通過學習國際經驗,智庫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在國際決策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智庫通過國內聯合或作為獨立主體投標和承接國際性決策研究項目,包括國外機構對中國的專題調研和決策咨詢,或涉及雙邊和多邊關系的決策咨詢課題。此時,智庫國際化的階段性特征更加明顯。
3.3.3國際研究聯盟
這是智庫提升競爭力階段的組織形態。為了提升競爭力,在與國內同行競合的基礎上,智庫開展與海外智庫結盟,承接境外決策咨詢課題。這種聯盟包括聯合投標、聯合研究、聯合傳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智庫間人員、信息、管理和研究的互動,學習國際智庫先進方法和管理理念,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3.3.4跨國組織網絡
這是智庫國際化高級階段的組織形態。隨著對國際決策市場認識加深、研究業務不斷拓展,智庫提升決策研究質量、擴大國際影響力,需要建立海外分支機構。許多世界一流智庫通過分支機構積累一手資料、吸收所在國優秀學者,近距離影響該國媒體和公眾,提升對該國的研究質量及影響力。斯坦福研究所除了國內研究機構外,在歐洲、日本、香港等地設立辦事處,構建國際化組織網絡,跨入國際化智庫行列。
隨著決策研究市場沿著“國內市場→區域市場→全球市場”路線逐步國際化,漸進發展也成為我國智庫組織國際化的戰略選擇。
3.4研究資源國際化
資源國際化是智庫國際化的具體體現,其中智力資源、經費資源和信息資源構成了智庫國際化的研究主體(加工者)、研究客體(加工對象)和保障要素(見表4)。
3.4.1智力資源國際化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加速流動,智力資源的配置和流動呈現國際化趨勢,這為智庫智力資源國際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智庫智力資源國際化包括智庫成員的學術背景、研究閱歷、文化背景、工作經歷等國際化,研究視野、研究能力全球化,管理方式多元化,以及人才開發管理社會化[12]。
1)借智:智慧集聚國際化。智庫通過開展國際化的學術交流活動,或建立國際化的專家網絡平臺,或通過網絡國際社區的議題研討等方式,挖掘和整合多源相關的碎片信息、零散數據、知識累積,形成群體智慧聚集效應[13]。
2)引智:人才引進國際化。在借智的同時,加快人才引進國際化。通過旋轉門機制,吸納海外專家、海歸人才、駐外使節、國外政府退休官員等高水平研究和管理人才,利用其豐富的學識能力、政治經驗、人際網絡、管理才能,提升智庫成員的整體國際化程度。
3)培智:人才培養國際化。在引智的同時,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通過加大智力資本投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向各類國際高端智庫定期、不定期派遣研究人員,學習國外智庫先進的研究方法、管理方法,提升研究能力;鼓勵學者赴境外實地考察、學習、調研,強化跨文化人才培養,開拓研究視野;推薦智庫專家到國際組織任職,提升智庫影響力。
3.4.2經費資源國際化
智庫研究課題包括委托課題和自選課題。委托課題來自政府、基金會、企業和個人,融資模式可分為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市場收益、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等[14],資金來源可分為國內資金和國外資金,智庫國際化需加大國外資金的籌集力度。
1)無償:捐贈資金國際化。從世界一流智庫看,基金會捐贈占較大比重,《全球智庫報告(2014年)》顯示,布魯金斯學會和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基金會捐贈分別占28%和30%;中國社科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捐贈資金分別占14.06%和0.89%[14]。因此,在國際化進程中,國內智庫需要加大與國際重要捐贈機構、企業和個人的接觸力度和頻次,爭取更多捐贈款項,尤其是歐美和日本的基金會資助,促進研究資金的國際化[15]。
2)有償:項目資金國際化。項目研究是智庫的主業,項目資金是智庫的重要經費來源,如布魯金斯學會PPP經費和委托項目經費分別為9%和47%,蘭德公司則分別是72.5%和23.6%,足見項目經費的重要性。國際化智庫的許多項目來自外國政府和企業,但中國智庫獲得外國項目經費非常有限,多數智庫尚無此記錄。提升科研能力和國際影響,對于國內智庫獲取國外項目資金非常重要。
3)補償:成果資金國際化。自選課題是智庫通過對前瞻性議題進行研究、取得研究成果而獲得的國外資助經費,屬于投入回報型資金。智庫通常通過將出版的著作、研究報告、權威刊物等研究成果銷售給相關機構,或通過培訓形式將研究成果傳達給需求者,或研究成果獲得利益集團資助。國內智庫需要加強對前瞻性選題的跟蹤研究,以獲取某一領域話語權,取得核心競爭力,獲得研究成本的補償,實現研究成果資金的國際化。
3.4.3信息資源國際化
全面準確的信息資源獲取是智庫生存發展的關鍵。國際化智庫需要通過絕對占有特定研究領域權威性信息資源,確保其研究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國內智庫信息資源建設多為“小而全”、“大而全”模式,難以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國際化信息渠道有待拓展。
1)整合:機構信息國際化。機構信息國際化是智庫國際化的基本保證,主要方式包括通過海外分支機構收集信息、智庫間信息共享、外交機構收集信息等。為及時獲取可靠信息,滿足決策研究需求,國際化智庫建立國際信息網絡,如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在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搜集信息和情報。同時,智庫間信息資源協同也成為資源國際化的重要方式,如布魯金斯學會與美國企業研究所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分享。
2)采集:個體信息國際化。個體信息國際化與組織信息國際化存在并行互補關系。研究人員通過新舊媒體,收看收聽國外節目、與異地學者網絡交流、基于網絡(如電子雜志、博客等)采集研究課題的國際信息;通過參加國際學術活動,進行信息分享互換[16]。個體信息采集國際化彌補研究信息的不足。
3)傳播:成果信息國際化。國際化智庫每年產生大量研究成果,并通過多種方式累積和傳播。如建立特色數據庫、研究成果庫、機構知識庫,在國際范圍內提供數據服務;借助國際性權威期刊,如布魯金斯學會的《布魯金斯觀察》、蘭德公司的《蘭德評論》等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建立智庫自有媒體,以引發公眾關注,形成輿論力量,影響公共決策。2001年,布魯金斯學會就建立了內部電視演播廳。
3.5管理方式國際化
管理方式國際化是指智庫必須具備全球視野,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運用規劃、組織、協調等方式對智庫進行國際化管理[17],包括戰略管理、信息管理、團隊管理、研究管理、產品管理等(見表5),保證智庫研究目標的實現。
3.5.1戰略管理國際化
戰略管理是國際化智庫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構建滿足國際化運作要求的管理組織架構,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引進和培養的國際戰略,規劃研究經費國際獲取、實施步進式國際化市場戰略,推進海外合作、海外并購、建立全球分支機構,推動戰略管理國際化進程。
3.5.2信息管理國際化
依托信息技術,構建共建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統。首先,建立國際化的信息平臺,整合智庫國內外分支機構的管理信息和基礎信息,實現多語種的網絡管理;其次,融合內外部信息資源,整合管理信息系統和研究信息系統。通過兼容、分享、協調、高效的國際化信息管理,提升智庫國際化的管理效率。
3.5.3團隊管理國際化
智庫國際化通常建立跨國研究團隊,團隊管理需要跟上國際化的步伐。建立國際化、網絡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包括多層次的民主決策管理、平等統一的用人管理、公正合理的溝通管理、理解包容的文化融合管理,推動跨國團隊有效整合,提升團隊管理效率。
3.5.4研究管理國際化
決策研究是國際智庫的核心業務,研究管理可依據合作方式,包括淺層合作研究(邀請他國智庫研究人員參與)、中度合作研究(智庫間跨國合作研究)、深度合作研究(智庫跨國聯合申請和研究)、自主集群研究(智庫跨國分支機構合作研究)等,進行個性化的國際化管理,以提高決策研究效率。
3.5.5產品管理國際化
國際化智庫的產品研究通常涉及多個智庫或多個分支機構間合作,產品管理需要從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入手。在生產管理方面,產品流程國際化和階段成果分散化,需要建立國際通行的產品管理方法,便于產品的組合和銜接;在產品質量方面,建立完善的國際思想產品質量管理體系。
3.6成果傳播國際化
全球著名智庫發展經驗證明,強力的政策推銷機制和多元的推銷渠道是推廣研究成果和提升智庫影響力的重要條件[18]。當前,智庫正經歷從“政府合約型”向“政策推銷型”轉型,傳播能力被認為與研究能力、影響能力并列為智庫三大能力,傳播國際化成為智庫國際化的重要內容(見表6)。麥甘教授在評價智庫時認為,國際智庫需要注重全球傳播能力建設。
3.6.1傳播媒體國際化
1)出版物國際化。國際化智庫依賴新舊媒體傳播研究成果。首先,創辦有影響力的出版物和出版社是智庫傳播國際化的重要手段,如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華盛頓季刊》極有影響力,其重要文章常被引用,并引導社會思潮;其次,創新成果出版方式,加快研究成果數字化和多語種化,實現在線發布,提升傳播速度;第三,開展與國際主流媒體合作,將智庫的研究觀點推薦給主流媒體,或推薦研究人員作為意見領袖和訪談嘉賓出現在國際性節目上,就熱點問題發表見解,引領國際輿論[19]。
2)官方網站國際化。中外智庫網站建設存在很大差距,表現在鏈接數和總網頁數等方面[20]。因此,國內智庫在與國際主流媒體合作傳播的同時,需要加強官方網站建設,提升網站國際化程度:第一,整合自身特色資源,建設自有品牌網站,將研究成果分門別類,吸引全球讀者閱讀研究報告和評論文章;第二,建設多語種網站,打破全球受眾的語言障礙,根據目標國公眾的關注焦點,精心選擇傳播內容。布魯金斯學會的多語種網站引領智庫同行。第三,優化網站功能,包括信息推送功能、自助功能、添加社交媒體功能等,跟蹤與分析受眾的閱讀傾向,提供點對點定制信息,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閱讀需求。
3.6.2傳播平臺國際化
網絡化時代,實體傳播平臺需要和虛擬傳播平臺整合,構建全媒體立體化傳播平臺,建立強大的傳播渠道,主動發出聲音,推銷智庫政策方案,影響公眾輿論[21]。
1)實體傳播平臺。調查顯示,當代國際受眾了解中國,借助西方媒體和中國媒體的占比分別為68%、22%[22]。可見,中國智庫需要樹立全球意識,建立高效的國際傳播平臺。首先,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舉辦高層論壇、專題訪談、研討會、短期培訓等,傳播智庫研究成果,培育國際化的思想輸出能力;其次,關注全球熱點,設置全球議題,在相關領域制定規則,掌握議題話語權,主動影響國際輿論;第三,積極與國外智庫開展對話交流,就焦點問題傳播中國聲音,在全球范圍共享智慧和應對策略。
2)虛擬傳播平臺。除了官方網站傳播,智庫應拓展網絡傳播渠道,如在社會化媒體如Twitter、Facebook上開設賬號,傳播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開設微博和博客,就熱點問題發表觀點,快速引導和影響社會輿情。統計顯示,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Facebook賬號的國際粉絲達94%,85%為35歲以下粉絲。通過虛擬傳播平臺,提升智庫的信息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23]。
3.6.3傳播受眾國際化
受眾本位是智庫話語傳播的基本原則和智庫話語能力的主要考察點。傳播媒體和平臺的國際化都是以受眾國際化為中心。針對決策產品傳播目標不同,傳播策略可分為精準傳播、高端傳播和大眾傳播等。
1)精準傳播。受眾接觸信息時,多關注個性化需求,這就導致了傳播碎片化[24]。國際化智庫在傳播研究成果、觀點建議時,尤其需要通過大數據多維度細分國際受眾的閱讀傾向,通過合適傳播渠道將合適信息即時投送給相關國際受眾,實現傳播精準化。
2)高端傳播。國際化智庫通常聚焦重大問題或焦點問題,出版的圖書和刊物等資料豐富、思想獨到、觀點精辟,直接面向全球政界、商界、學界的精英階層。雖然受眾數量少、發行范圍窄,但精英階層對公共決策具有重要影響。打造面向精英階層的高端智庫品牌是智庫傳播國際化的重要目標。
3)大眾傳播。公眾是智庫傳播的重要受眾,公眾的關注與評價對公共決策具有直接顯性影響。因此,引導公眾輿論是智庫傳播的基本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國際化智庫需要走出象牙塔,實現傳播的“大眾轉向”:在議題選擇上,跟進國際社會或當地社會熱點;在傳播策略上,力求通俗新穎,符合不同國家的公眾偏好;在媒介選擇上,運用國際主流新舊媒體,通過頻繁亮相大眾媒體,進駐新媒體平臺,進一步拓展表達空間,用個性化語言表達立場與傳播思想。布魯金斯學會自建演播室就是為了方便學者接受網媒訪問。
4結論
智庫國際化是世界一流智庫建設的必經階段,中國智庫國際化需要從思路、項目、組織、資源、管理和傳播等6個方面進行國際化,其中思路國際化是主導,項目國際化是載體,組織國際化是支撐,資源國際化是保障,管理國際化是手段,傳播國際化是策略。這6個方面相互支持,推動智庫國際化進程。在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各類智庫可以根據自身的實力和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的國際化發展道路,或單兵突進、或有序推進、或齊頭并進,增強智庫的研究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智庫的國際話語權。
參考文獻
[1]徐曉虎,陳圻.智庫發展歷程及前景展望[J].中國科技論壇,2012,(7):63-68.
[2]王輝耀.中國智庫國際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14,(5):20-24.
[3]王輝耀.如何推動中國智庫國際化?[J].社會觀察,2015,(2):12-14.
[4]葉林峰.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若干建議[J].情報雜志,2016,(3):32-35.
[5]James G.McGann.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R].http:∥repository.upenn.edu/thinktanks/10/,2016-10-16.
[6]朱旭峰,禮若竹.中國思想庫的國際化建設[J].重慶社會科學,2012,(11):101-108.
[7]陳開敏.中國智庫國際化轉型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國際關系,2014,(3):30-38.
[8]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135-146.
[9]陳永廣,韓伯棠,李燕.基于知識流動視角的跨國公司研發國際化的國外研究述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6):156-160.
[10]張軍,周磊,慕慧鴿.國際權威智庫定量研究方法進展與趨勢[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7):132-139,146.
[11]曹升生.美國智庫的非洲研究項目及其啟示[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6):37-40,53.
[12]榮婷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五點思考[J].全球化,2014,(4):56-64,133-134.
[13]田伯平.南京市人才國際化戰略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8,(11):120-123.
[14]張志強,蘇娜.國際智庫發展趨勢特點與我國新型智庫建設[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1):9-23.
[15]熊勵,陸悅.中國智庫融資模式的研究——來自國際知名智庫的啟示[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1):62-74.
[16]熊永航.美國智庫發展正在跨國化經常得到國際機構捐贈[EB].http:∥mil.sohu.com/20130220/n366568632.shtml.
[17]付純.蘭德公司的國際化[D].廣州:暨南大學,2012.
[18]袁琳,王瑩.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智庫:職能、特點與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4,(4):13-18.
[19]湯珊紅,秦利,王朝飛,等.蘭德做法對發展為一流智庫的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9):30-34.
[20]程啟厚,朱蔚,張靜.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傳播的SWOT分析[J].編輯學報,2014,(3):217-221.
[21]黃開木,樊振佳,盧勝軍,等.基于鏈接分析法的中美智庫網站比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11):129-133.
[22]肖飛,李習文.智庫全媒體傳播能力建設路徑淺析[J].新聞愛好者,2014,(1):22-25.
[23]孟威.改進對外傳播構建“中國話語體系”[J].新聞戰線,2014,(7):82-85.
[24]蔣玉鼐.從近期央媒推特高層出訪報道看主流媒體如何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發聲[J].中國記者,2015,(6):27-29.
[25]劉佳瓊.社會“碎片化”趨勢下的中國傳統電視廣告傳播精準化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