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調
在中國,好像只有過了農歷新年才算真正進入新的一年,而每當新年來臨時,人們總免不了會有各種新年展望和計劃。只是,貌似制訂的時候,個個都是雄心壯志,結果到年尾,很有可能出現“年初計劃瘦10斤,年底離目標還有15斤”的效果。不過,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人生嘛,總得有個奮斗目標,萬一實現了呢。
說到目標,就不得不提每年年初,各家企業都會制訂的銷售目標。不知道剛過完節,就說這么沉重的話題好不好,但是既然開了口,那就嘮叨嘮叨吧。
之所以說這是個沉重的話題,原因很簡單——補貼新政。
農歷新年前,新一輪補貼政策正式落地,明確了基調。新政的突破幅度算得上是意料之中,但卻未必是承受能力范圍內。企業、經銷商雖然在新政出臺前做了些許準備,但第二只靴子——地方補貼細則未見蹤影,懸著的心也就無法落聽。
其實,回想這么多年,每年初行業都要經歷這樣一次“心神不寧”的等待,估計久而久之,大家也應該都習慣了。尤其是經歷過2015年的瘋狂增長,又踏過了2016年的騙補清查,相信企業早就料到,2017注定不會是平凡的一年。
或許也正因如此,很多企業和經銷商在政策存有銜接空當的時候,制定了一些“對策”,而這些對策是否符合規矩,目前尚無法判定。也有一部分企業,明明已經被“確診”,卻依然拿出各種理由申辯,至于“法官”會如何“宣判”,只能說公道自在人心。
有數據統計,自2009年至2015年底,我國投入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資金達334.35億元,有專家和政府官員曾表示,“任何一個行業都未曾獲得過這樣的‘厚禮’。”然而,面對國家如此大力度的扶持,某些企業不專心研發技術提升品質,而是專心研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多的實惠。
在筆者看來,剛一開年,工信部在其官網上公布的第二批新能源汽車騙補清查結果或許是比新政更直接的定調。從今年起,財政資金補貼的退坡力度會逐年加大。同時,合資品牌及跨國企業的成熟產品也都虎視眈眈、整裝待發。若此時,企業還不能認清形勢,那么罰款吊照只是“自己人”給的最輕的處罰了。

《新能源汽車新聞》副總編輯 姚思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