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吳征
技術創新緣何再談商業模式?
——雙創賽上的四大“看點”
撰文/N.E.S 吳征
歷時約7個月,經過多場地區賽、挑戰賽、擂臺賽、決賽后,創客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然而就在不久前,他們還在為沖擊更高的名次而緊張備戰。

與去年的局面不同,在1月16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和中關村管委會聯合指導的“2016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國際新能源及智能汽車大賽——全球總決賽”上,不僅會師于此的8支創新項目均為技術驅動型,且專家評委針對選手發問的角度也從“技術優勢”轉變成“降成本、實現量產的可能性”。這也成為雙創大賽的看點之一。
除此之外,本屆雙創大賽還發生了什么?最終的冠軍是誰?評委打分時更加關注哪些方面的實力?投資人更為看好哪類項目?
看點一:“ADAS產品”成最終贏家
在最后一個項目的結果公布之前,也許每個人都是緊繃著神經,倒數第二個出場的“SmarterEye雙目ADAS”項目的負責人更是如此。因為壓軸出場的項目正是之前挑戰賽上成績排在首位的“智能汽車液晶儀表”,該項目成熟的技術積累、可觀的商業前景同樣被眾多投資人所看重。不過,在幾番評委打分、舉牌投票后,這個由北京中科慧眼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基于雙目立體視覺技術研發的ADAS產品憑借2分的微弱優勢,成為最終的贏家,該項目負責人也因此長舒了一口氣。
從路演現場展示的視頻來看,該ADAS產品能夠在駕駛過程中實現對車輛周圍環境的檢測。相比Mobileye,該產品對于道路上的車輛、行人、障礙物等交通參與者的識別能力要更為出色,并能夠及時地進行碰撞預警。目前,SmarterEye系列產品拿到了基于前裝的3.8萬個訂單,且正在生產的訂單也已經達到5000個。此外,該負責人還透露,“在前裝產品上,已經與兩家汽車廠商達成了合作,并將在2019年初搭載至國內自主品牌的車型上。”
看點二:模式型項目“不敵”技術型
正如“冠軍項目”一樣,以技術來驅動創新的項目似乎更受評委們的歡迎,而且會師決賽的8個創新項目均為技術流派,之前地區賽中時常出現的模式型創新項目幾乎“無一幸免”。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世春向《新能源汽車新聞》解釋道,商業模式型的項目往往會需要較大規模的資本運作,且市場產出較為緩慢。與此同時,“在風險的管控上,模式型項目受政策和行業環境的影響較大,反之,技術型企業由于技術專利的保證,其發展會比較穩重。”他說。很顯然,這也是技術創新型項目分數更高并更為投資人所看重的直接原因。
而針對模式型項目,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朝晨也同樣指出,“一些商業模式往往已經在市場中運營了較長一段時間,且具有一定的市場規模,這也使得那些所謂模式創新的項目,將面臨許多直接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

看點三:技術創新為何再談商業化?
不過,專家評委在考量此類技術型項目時,也并非單純以技術水平高低來區分一二三等,反而,“項目推廣、技術落地、產品量產的可行性”成為評審團的發問焦點。
例如,進入決賽的“自發電車輪”項目雖技術的專業性很強,但距離量產實用、走入產業鏈市場,似乎還存有一段要走的路。“輪胎的糙紋怎么辦?噪音該怎么處理?此外,又該如何解決維修的問題?一旦輪胎內部的發電機出現故障,駕駛穩定性、舒適性又該怎么保證?”正如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院長楊子發所言,雖然這種“腦洞大開”的創新思路值得鼓勵,但從量產、商用的角度來講,還是存在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
反之, 像“智能汽車液晶儀表”以及“納米纖維隔膜”,除了較強的技術實力,可迅速進入產業化的項目優勢也是它們能夠取得決賽二、三名成績的重要因素。
看點四:技術“國產化”或成創新趨勢
回顧本屆大賽的項目類型,記者發現,主張技術“國產化”的創新項目并不在少數。此類項目涉及到的核心技術并非完全“原創”,而是已在國外有所應用。只是,考慮到將成熟的技術、產品應用于國內,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而多數創客以此為出發點,通過技術創新的形式使其“國產化”,在優化性能的同時降低成本。
這一趨勢也得到了楊子發的認可,他告訴《新能源汽車新聞》,諸如ADAS、電池納米隔膜等,國內在用的基本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而此類產品的市場需求卻是巨大的,若能在國內實現產業化,將會具有很好的商業前景。同樣,來自北美賽區的“電磁式全主動懸架系統”項目也是如此。“電磁式的懸架系統也已經在國外逐漸成熟,但成本卻非常昂貴,很少有人在用,且主動懸架技術也是國外水平優于國內。”雖然該項目的最終成績并不十分理想,但楊子發也是給予了肯定的評價:技術前景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