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訓海 馮新獻 呂震 李炯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普外科 河南 鄭州 450004)
損傷控制外科理論在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救治中的臨床應用
李訓海 馮新獻 呂震 李炯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普外科 河南 鄭州 450004)
目的 分析在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救治過程中以損傷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論為原則進行臨床指導的現實意義及應用價值。方法 對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間采用DCS原則(初始簡化手術、液體復蘇和確定性手術)實施救治的嚴重腹部開放性外傷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60例患者中54例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達90.0%;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達10.0%。結論 在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救治中運用DCS理論為原則,可以最大限度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并減輕手術和麻醉的創傷,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損傷控制外科理論;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臨床救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交通事故傷和生產事故傷已經成為50歲以下人群的主要致死因素,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毀滅性災難,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成為需要亟待解決的難題,大量臨床實踐發現絕大部分嚴重損傷患者損傷初期可能會出現“致死三聯征”(即低體溫、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1],此時患者極度虛弱,生理代償機制幾近崩潰,長時間麻醉創傷、復雜手術打擊隨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運用“保命第一,保存功能第二,分期、分步手術”的原則,快速阻斷“致死三聯征”,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應用損傷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論簡化救治流程,采取“短、平、快”的初始簡化手術,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旨在穩定患者生命體征,為患者進行確定性手術贏得時間、爭取機會,減少機體應激反應,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本研究選取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DCS原則(初始簡化手術、液體復蘇和確定性手術)搶救的60例嚴重腹部外傷患者,分析搶救效果。
1.1 一般資料 DCS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單一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無多發傷及復合傷存在,依據檢驗科標準設立主要參考指標如下:明顯存在酸中毒:pH<7.25;低體溫:T<35.2 ℃;凝血功能障礙:PT>17 s,PTT>52 s;積極進行液體復蘇后患者血壓仍不穩定,血藥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腹腔臟器水腫、腹內壓增高;估計失血量超過3 000 ml,預計總輸血量超過12 U。只要符合其中1項就應該采取DCS策略[2]。按以上DCS納人標準選取60例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患者,自行來院就診20例,呼叫“120”急救4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15~72歲,平均46.5歲。其中交通事故傷26例,占43.3%;高空墜落傷22例,占36.7%;擠壓傷6例,占10.0%;刀刺傷6例,占10.0%。空腔臟器破裂者28例,實質臟器破裂者30例,大血管破裂者2例,所有患者就診時均處于失代償狀態,并且符合損傷控制性手術的指征,均采用DCS原則救治,損傷后就診時間為1~10 h,平均3.6 h。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迅速啟動嚴重創傷搶救預案,開啟急救綠色通道,完善相關檢查及化驗,通過追問病史,基礎查體,結合輔助檢查結果,快速做出診斷,并建立深靜脈通路,保留血樣送血庫配血,膠體擴容增加有效循環血容量,提高組織灌注,血管活性藥物應用,輸血,電毯加溫保暖等措施行抗休克治療,并留置胃管、尿管,必要時淺麻狀態下應用喉罩或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為初始手術做好準備。①初始簡化手術。采用簡單縫扎止血或快速紗墊填塞壓迫止血等方法迅速控制出血,維持患者機體有效循環灌注。清除污染、控制感染,大量溫鹽水沖洗腹腔,清除外源性污染物及腹腔內積血、消化液和腸內容物,常用方法如下。十二指腸小腸破裂行簡單修補、結扎、曠置;結直腸破裂遠端縫扎,近端臨時行造口術;膽道胰腺損傷放置引流管充分外引流,采用全層連續或間斷縫合臨時關腹,如果腹腔壓力高、關腹困難可以用濕紗墊或者生物貼膜覆蓋后間斷縫合臨時關腹,術后多頭腹帶固定。多中心研究報道,早期簡化手術在嚴重腹部創傷搶救中的廣泛應用,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并大大提高了嚴重腹部創傷的治愈率[2-4]。②快速轉運至SICU液體復蘇。初始簡化手術完成后快速轉運至重癥監護病房給予輸血擴容、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保溫、減少應激反應、補充凝血因子、應用廣譜抗生素抗感染等措施繼續抗休克治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乳酸水平、血氣、血凝及血流動力學等指標。③確定性手術。一般在24~72 h內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血流動力學穩定、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后,詳細制定手術方案,充分備血,麻醉科通力協作,并由高年資主任醫師主刀實施確定性手術。本研究病例均在24~72 h內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凝血功能正常,內環境穩定,術前準備充分后立即行確定性手術治療。
60例患者中54例搶救成功,痊愈出院,治愈率高達90.0%,死亡6例,其中2例患者在實施早期簡化手術時死亡,死于門靜脈破裂、大量失血、DIC,2例患者年齡均>70歲,在監護室行液體復蘇期間死亡,死于高齡,心肺功能差、內環境紊亂、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患者在確定性手術后72 h內死亡,死于腹腔嚴重污染后爆發嚴重感染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Stone等[5]最早提出了損傷控制的概念,將其應用于創傷患者的急診搶救過程,明顯降低了死亡率,大幅度提高了搶救成功率,并在臨床實踐中慢慢形成了DCS治療原則(初始簡化手術、液體復蘇和確定性手術)。初始簡化手術:采用“短、平、快”的手術方式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并且臨時關閉創腔。SICU液體復蘇:盡早去除休克病因,通過輸血擴容,糾正酸中毒,穩定內環境,預防應激反應,嚴格控制感染,補充凝血因子糾正凝血障礙,阻斷“致死三聯征”的發展,為患者進行確定性手術贏得時間、爭取機會。確定性手術:充分術前準備、制定詳細手術方案、麻醉醫師通力協作,并由經驗豐富的主任醫師主刀實施確定性手術,修補或切除損傷的臟器組織,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創傷致殘率。
嚴重的腹部開放性損傷常常伴隨失血性休克合并創傷性休克,在創傷初期機體有效循環不足,處于低灌注狀態,組織細胞嚴重缺氧、體內乳酸堆積,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機體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完全失代償,無法經受長時間麻醉和重大手術打擊。但是內臟活動性出血、腹腔嚴重污染又需要緊急處理,否則會加重休克、爆發感染,嚴重者致患者死亡。因此采用“短、平、快”的手術方式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并且臨時關閉創腔。這可以為確定性手術贏得時間、爭取機會,可以減少因長時間麻醉和重大手術創傷致患者死亡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對嚴重腹部創傷實施救治時,如果傷者同時存在低體溫、酸中毒和凝血機制障礙,或者單獨存在任意一種情況,均應以DCS理論為救治原則,即經過簡單、有效的初始快速處理后應立即將患者轉移至ICU并積極進行液體復蘇[6]。待24~72 h患者血流動力學平穩,內環境穩定,凝血功能正常,生命體征平穩后再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實施確定性手術[7-8]。
本研究60例患者在搶救過程中均采用DCS理論進行指導,對于實質臟器破裂能修補的給予縫合止血,不能縫合的紗墊填塞壓迫止血,并詳細記錄填塞紗墊的數量,對于空腸臟器破裂的臨時修補或造瘺,術中應用電毯加溫,并用大量溫鹽水(約45 ℃)沖洗腹腔,術區可以放置多根腹腔引流管充分引流。臨時性關腹后快速將患者送往ICU進行液體復蘇,必要時可以留置肛管減壓,爭取在72 h內實施確定性手術。60例患者采用DCS原則治療后,其中54例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達90.0%;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達10.0%。
綜上,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患者的救治原則是“保命第一,保存功能第二”,不能一味追求手術的連續性與完整性而將患者生命至于危險的境地,當患者出現“致死三聯征”時,患者身體儲備幾乎耗竭無力代償,如果強行實施重大手術患者必死無疑,采用損傷控制原則即通過簡單、快捷的手術操作迅速控制出血、清除污染,通過液體復蘇待患者內環境穩定、血流動力學平穩,控制急性應激反應,減少炎癥介質滲出后再實施有效的確定性手術。應用DCS理論進行指導嚴重腹部開放性損傷的救治,可以減少初期重大手術和長時間麻醉的創傷,減少機體應激反應,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救治原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Lier H,Krep H,Schroeder S,et al.Preconditions of hemostasis in trauma:a review.The influence of acidosis,hypocalcemia,anemia,and hypothermia on functional hemostasis in trauma[J].J Trauma,2008,65(4):951-960.
[2] 戴睿武,王雨,湯禮軍.損傷控制性外科治療嚴重腹部創傷的研究進展[J].西南軍醫,2009,11(2):239-241.
[3] 周正武,韓圣瑾,丁銳,等.損傷控制手術在以腹部損傷為主的嚴重胸腹聯合傷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22(1):79-82.
[4] Kam C W,Lai C H,Lain S K,et a1.What m the ten new commandments in severe polytrauma management?[J].World J Emerg Med,2010,1(2):85-92.
[5] Stone H H,Strom P R,Mullins R J.Management of the major e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1983,197(5):532-535.
[6] Chwab C W.Editorial Introduction:damage control at the star of 21st century[J].Injury,2004,35(3):639-641.
[7] 龔劍峰,朱維銘.低溫酸中毒與凝血機制障礙[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2):96-98.
[8] 黎介壽.腹部損傷控制性手術[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8):561-562.
R 65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12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