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濤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將現代科技融入到教學領域當中,這不僅有利于讓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求知探索欲,還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率;但如何促使現代教育技術能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優勢,還需要相關教育研究者們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本文主要對“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望能與廣大同行交流。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高中物理 課堂教學
有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很多教師仍會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而繼續沿用比較傳統的“填鴨式”或“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這不僅容易使教學課堂變得沉悶、單調、枯燥,還容易讓學生逐漸失去對物理知識的興趣與熱情,進而導致高中物理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在物理課堂中合理的結合現代化教育技術,不僅能借助其優勢(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多樣性等)讓沉悶的課堂變得有活力,還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逐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他們重新又喜歡上物理課[1]。另外,借助現代化教育技術,還能細化物理實驗的操作過程,并減少由于實驗流程過于復雜而占用的大量教學時間,同時,還能幫助細化物理知識中的重點與難點,進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并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范圍,增加其情感體驗等,從而有利于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一、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課堂上,教師總是墨守成規,照本宣讀,不僅容易形成一言堂的尷尬氛圍,還容易讓學生感到乏味,繼而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打瞌睡、搞小動作,甚至利用物理課的時間來做其他科目的練習題等,長期以往,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偏科等后果,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為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積極發現自身教學模式的不足,并合理結合現代化教育技術來活躍課堂的氣氛,或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通過多媒體,以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直觀地展現出來,以重新喚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求知欲,從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還能促使教學過程得到有效優化,并輕松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以《彈力》為例,該章節是力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彈力,并學會彈力有無及方向的判斷。通常,教師都會讓學生自己看課本來預習,然后直接提問學生彈力的概念是什么等,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識點。為此,教師應結合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動畫短片的形式將“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過程等”直觀的展現給學生,如為學生播放拉扯細鋼絲繞制的小彈簧,然后恢復原狀,或者播放由于過度拉扯而導致彈簧斷開等內容的視頻,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彈性形變與彈性限度;隨后,教師再讓學生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產生支持力或是拉力等;雖然學生們通過預習大致理解了這兩種力的含義,但了解得還不夠透徹,此時,教師應將課本上的內容變靜態為動態,如利用多媒體展現桌子與書本的之間的彈力:將書本對桌子產生的微小彈力與桌子對書本的微小、向上反彈力放大放緩的播放出來,讓學生深入理解彈力、支持力產生的過程等;這樣一來,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通過這樣的方式也更好地細化重要卻又難于理解的知識,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容易的學會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二、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現代教育技術,縮短學生個體差異
由于高中學業比較重,學習內容的難度程度也比較高,因此,很容易出現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這讓教學的進度陷入兩難的狀態,即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學速度,那么就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但有些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相對較差,如果不停下來緩一緩,他們很容易跟不上,進而導致其物理成績下降,教學進度緩慢等[2]。這種尷尬的狀態讓很多教師犯愁,但如能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物理知識,還能有效縮短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從而很好的提高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以《功率》為例,教師可以先將該章節的知識點制成教學課件,也可結合一些課外的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然后在布置練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大屏幕頁面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相對簡單的基礎性練習,如什么是功率,功率的單位等;第二個板塊是教材中的一些相對復雜的練習,如力、位移、時間與功率的關系,根據公式算出平均速度等;第三個板塊則為難度較高的練習,如列出一些應用題,讓學生自己理解并利用公式進行運算或者針對同一應用題,列出多個問題讓學生去解等;第四個板塊應該是個值得探討且難度也較大的練習,如讓學生調查日常生活中一些電器(電吹風、電剃須刀等)的功率,并思考其功率與體積、耗電量有無關系等;除第四個板塊需要學生分組完成外,其他三個板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有些學生采取了通關階梯式的方法,一步步的由簡至難的完成,從而有利于“打實”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將這些課件上傳到群共享,讓學生回家后能自己下載,并進行復習。這樣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還有助于學生鞏固物理知識,從而也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三、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細化實驗操作演練
在高中,很多物理知識都需要進行一些實驗來讓學生更好的探索并理解知識,但有些實驗不僅需要準備很多器材,還需要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再加上實驗器材比較小巧,坐在后排的學生很難看清楚實驗的操作與步驟;還有些實驗,因為受到空間或者教學器材的限制,造成一些實驗很難開展。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網上下載一些實驗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大屏幕不僅讓學生詳細的并清除地觀看到每一個實驗步驟,還能運用一些多媒體的功能暫停實驗步驟或者使實驗的速度變慢等,進而讓學生更容易,并更深層次的理解相對抽象的物理知識[3]。
以《氣體的壓強》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氣體的壓強的趣味性小實驗,如“倒不滿水的杯子”、“瓶吞雞蛋”、“壓住筷子的報紙”等,然后再結合物理原理分析其中的相關現象,如“倒不滿水的杯子”,該實驗的物理現象是:①當裝有水的瓶子的瓶口處于玻璃杯水面上方的時候,瓶內的水會流入玻璃杯中,②當瓶口比玻璃杯口的高度還要低的時候,玻璃杯中的水就不會被灌滿;原理:現象①是由于瓶內氣體壓強小于大氣壓強導致;現象②是由于瓶內氣體壓強、瓶內水柱壓強的和與大氣壓強相同。若有些學生還不明白,教師還可以多講解一些實驗原理,如“瓶吞雞蛋”,該實驗的物理現象是:剝了皮的雞蛋豎直放置于熱玻璃瓶的瓶口上,過幾分鐘后雞蛋就會徹底擠入瓶中;原理:熱瓶子變冷后,瓶內氣壓會下降,此時,雞蛋就會被瓶外的大氣壓力壓進瓶子內。這些實驗都十分有趣,不僅迅速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還能更好的解釋氣體的壓強的相關原理,從而也加深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印象。
總而言之,物理不僅是關于自然科學的一門學科,還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直白、簡單地照本宣讀并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學習物理知識[4]。因此,教師應借助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一系列優勢將繁瑣、難懂的物理知識以直觀的形象展現給學生,這不僅符合學生們的接受能力與認知規律,還能讓傳統且沉悶的物理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有活力,更能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求知探索欲,進而有助于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姜軍.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求知導刊,2014(12):126.
[2]李湘輝.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J].科學大眾,2014(05):48-49.
[3]陳允怡.高中物理體驗式教學實踐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6):27-28.
[4]劉武軍.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03):110.